为什么越剧能“转”出千万流量,评弹却“弹”不回年轻听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0 16:34 1

摘要:当越剧演员踩着全息投影在蝴蝶剧场腾空而起时,评弹艺人正捧着三弦数着茶馆里稀疏的茶客;当越剧粉丝在元宇宙剧场为虚拟偶像打call时,评弹直播间里飘过的弹幕还停留在“老师唱得真好”的礼貌性赞美——这或许正是两种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分野。

越剧已在元宇宙潇洒,评弹还在茶馆叮咚,苏州评弹的出圈密码和突围之路在哪里?

72.8%年轻观众vs70%中老年群体:越剧评弹的代际鸿沟启示录。

300%票房增长背后:越剧的“全链条创新”如何碾压评弹。

50亿次播放量的秘密:越剧数字化转型给评弹的12条启示。

当越剧演员踩着全息投影在蝴蝶剧场腾空而起时,评弹艺人正捧着三弦数着茶馆里稀疏的茶客;当越剧粉丝在元宇宙剧场为虚拟偶像打call时,评弹直播间里飘过的弹幕还停留在“老师唱得真好”的礼貌性赞美——这或许正是两种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分野。

我们都是评弹爱好者,为评弹着急,也就要为评弹鼓与呼。

苏州评弹俗称说书,与越剧相比,评弹的历史更长远一点,流行区域又相当,但如今越剧借着陈丽君李云霄的火爆也成了十分火爆的剧种,但苏州评弹好像仍在摸索寻找脱困途径。苏州评弹与越剧的差距,本质上是传统曲艺与现代戏曲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的生存策略差异。从受众黏性到技术融合,从政策支持到国际传播,两者在多个维度呈现出系统性分野:

先看越剧的成功运作

越剧通过“偶像化”运营成功破圈,年轻受众占比越来越多。《我的大观园》演出中,20-40岁观众占比达72.8%,抖音平台#越剧话题播放量超50亿次,相当于每个中国网民观看3.5次越剧。陈丽君的“转场”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破千万,已成为国风美学的新符号。

在社群运营方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通过粉丝群、线下见面会构建新的观演关系,粉丝通过打赏、应援深度参与演员成长。小百花剧团2024年演出超过200场,票房收入同比增长300%,《新龙门客栈》《我的大观园》等剧目开票即售罄,杭州蝴蝶剧场因此也成了“网红打卡地”。越剧与乌镇戏剧节、西湖音乐节等文旅IP深度绑定,形成“演出+旅游”的复合业态,如《新龙门客栈》沉浸式剧场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30%。

跨平台传播让越剧春晚全网观看量突破2600万,海外观众通过多语种直播同步观看,实现“文化破圈”。

越剧的创新具有全链条、跨媒介的运作。在剧目创作方面,有了《新龙门客栈》的沉浸式剧场,又到《我的大观园》的数字互动演出,通过环境式戏剧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让观众可参与剧情推进,这能很好地吸引年轻观众。在技术融合方面,越剧有了与虚拟歌手洛天依合作《戏游九州》,将戏曲唱腔与电子音乐结合,在B站跨年晚会引发了热议;XR戏曲《黛玉葬花》通过扩展现实技术重构舞台空间。在教育体系方面,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与浙江音乐学院合作“中本一体化”培养项目,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形成完整链条,确保人才梯队建设。

越剧虽然比评弹要“年轻”,但浙江省将越剧作为申遗项目推进,争取进入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在资金扶持方面,又有“五个一计划”(每年原创一部新戏、复排一部经典戏等)为越剧创作提供资金保障。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下越剧要防止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艺术异化,特别是不要出现“网红明星”与艺术本体的矛盾。

再看苏州评弹

评弹的受众目前仍以中老年的老听客为主。

在语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壁垒,当下不要说外地人难懂苏州话,就连苏州本地的年轻人都基本不说苏州话了,小孩子更是不会说。那么,评弹传播的局性就被固化于长三角,尽管现在的评弹艺人也努力在以普通话串场,但核心书目仍以苏白演绎,削弱了跨地域吸引力。而越剧仍以嵊州方言为基础,融合吴语与普通话,形成了“官话化”的中州韵通用唱腔,有效地突破了地域壁垒,能让外地观众无需字幕也能理解。越剧的“官话化”策略符合现代语言统一趋势,而评弹坚守苏白虽然值得崇敬,但客观上也的确形成了文化区隔。

年轻评弹艺人也在努力做线上直播等,但只是将茶馆演出搬到了网上而已,缺乏虚拟场景、实时互动等技术加持,与越剧的“数字孪生”剧场相比差距明显。数据显示直播观众中70%为70后和80后,年轻群体占比不足30%,而且形式和内容都变化不大,审美疲劳问题突出,即使算是几个头部主播的流量也日益下滑。

在文旅场景化方面,评弹也在一些旅游景点、老街区设了演出点,如平江路茶馆、木渎古镇等有一些表演,但缺乏深度体验项目,与越剧的沉浸式文旅相比显得初级化。

苏州评弹的创新也在努力进行,但显得碎片化、单点性,如《玉蜻蜓》精简版的尝试,将长篇书目压缩为三场演出,但核心仍是对传统书目的改编,缺乏颠覆性创作。上海评弹团有《林徽因》的创新实践,还有《繁花》的实验性演出,现在又在做《千里江山图》的尝试,但愿不要走戏曲界常出现的“获奖即入库”的老路。

在培养人才和队伍方面,苏州评弹学校毕业生进入专业院团的机会有限,大量演员流向茶馆、游船等流动性演出,职业发展路径狭窄。

尽管苏州评弹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但评弹走的是依赖政府主导的“博物馆式保护”之路,而越剧则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生产性保护”。两者的得失是值得有关方面注意的。

评弹演员收入依赖茶馆分成和直播打赏,头部演员如刘雯、戈梽臣通过直播实现月收入数万元,但也仅相当于越剧新秀单场演出分红。

在苏州评弹难于走出长三角的同时,越剧已通过全国性跨域巡演,把《苏秦》《陈三两》等剧目推到了15个城市,吸引大量北方观众,《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欧美剧院演出,成为文化外交的重要载体。

很多热爱评弹的人都在感叹:当越剧在创造新的文化语法,评弹还在背诵古老的修辞。不是年轻人不爱传统,而是传统还没学会爱年轻人。评弹需要的不是博物馆里的展柜,而是现代演艺场的新舞台。在国潮成为流量密码的时代,吴侬软语不该只是背景音乐。

在杭州蝴蝶剧场的光影狂欢中,苏州评弹的突围战其实早已埋下伏笔——当陈丽君们用转圈圈转动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齿轮,评弹艺人要做的,或许不是跟着数圈数,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陀螺仪。毕竟,最好的守正创新,从来不是追赶他人的脚步,而是开辟自己的星辰大海。

来源:四叶草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