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钩的垂钓 (杨水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22:28 1

摘要:惯常而言,钓鱼有两样必备而不可或缺。一是鱼钩,且针对不同的鱼种,还分袖钩、伊势尼钩、伊豆钩等,不同钩型适用于特定鱼种和钓法。二是鱼饵,饵又分为真饵与假饵两大类,进一步细分还为动物性饵料(蚯蚓、红虫、活虾等活体饵料)、植物性饵料(玉米、小麦等天然谷物,或玉米面、

直钩的垂钓‬

——泛舟钩沉于史海之二十二

杨水河

惯常而言,钓鱼有两样必备而不可或缺。一是鱼钩,且针对不同的鱼种,还分袖钩、伊势尼钩、伊豆钩等,不同钩型适用于特定鱼种和钓法。二是鱼饵,饵又分为真饵与假饵两大类,进一步细分还为动物性饵料(蚯蚓、红虫、活虾等活体饵料)、植物性饵料(玉米、小麦等天然谷物,或玉米面、糯米团等加工饵料)、商品饵(即假铒,如塑料小鱼、金属亮片,专攻黑鱼、鳜鱼等凶猛鱼类)等。遇到江河湖塘不同的水面、或要钓鲈、鲶、鲢、草、鲫、黑、鳜鱼,就得选用异同的鱼钩和鱼饵。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垂而无获白忙活。甭说钓鱼,就是逮只鸽子,还得下颗豆呢。当年鲁迅与闰土雪天里捕鸟时‬,还得系根长长的线绳,支好竹筛或簸箩,另再撒上一把米粒或秕谷,才能引来冬日缺食的鸟们“入瓮”就擒。

其实,上乘或收获丰盈的钓者,成功之垂钓,钩与饵不仅为不可或缺的必备必须,而且有了之后还要认真观察、仔细揣摩和潜心研究:江海河塘之水域的异同,鱼钩的形状利弊,鱼饵的适应对象,鱼类的生活习性,诸如他们活动的水层,择饵的喜好,贪食的缺陷,咬钩的命门,逃钩的狡黠……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如若忽略或小视了诸如此类的细枝末节,不是瞎子摸象,便属糟蹋了垂钓这门手艺。再深入一步,备足了这一切后,还不能不慎选地儿,懂放线,盯紧漂儿,静下心,沉住气,不分神、瞅时机,猛提钩,会周旋(同鱼们斗智斗力)……

可世上万事总有惯常之外的个例。要不怎么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呢?万事之一的闲手钓鱼里就有出而奇之的。比如与众不同的姜子牙姜太公,磻溪垂钓就既不要鱼钩,也不挂鱼饵,且钓线离水三尺三,悬个直直的所谓钩,静待愿者上钩。你说稀奇不稀奇。姜太公这叫啥钓法?唱的又是哪一出?直钩、无饵、线又悬空的他,也真能钓得上鱼?

敬之(姜子牙)祭之如神如仙一般的民间传说,再加一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奇人姜子牙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熟人”了。可为了省却感兴趣之朋友翻阅典籍之烦,笔者不妨对姜公的身世杂等再饶舌几句吧。

姜太公(?-前1015年或前1036年),姜姓,吕氏,名尚或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后世称姜子牙、齐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吕尚、姜尚等。籍贯既有“东海上”(今山东日照)之说,也不乏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说法。也就是说,姜太公很有可能是咱河南老乡。因生当纣王之时,才无所用,“尝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

半生寒微。姜太公的先祖曾做过四岳之官(四岳之官‌是中国上古传说中辅佐唐尧的四位重臣,分管四方诸侯与四时节气,成员包括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其职能兼具部族首领与政治决策者角色),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夏、商两代,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姜太公就是其远代后裔。因为家境败落,能干不能干的,姜太公都干过,以谋生计。他曾经在棘津做过卖吃食的小贩,在朝歌当过屠夫,给商朝贵族子良做家臣,因不善结交权贵而被驱逐。姜太公曾经是夫入妇家的赘婿,后来因为不擅生计而被恶妇马氏逐出家门。总之,以至到了晚年、即古稀之年的姜太公,仍贫穷落魄,一事无成。

暮年归周。商朝末年,居于渭水流域的周国兴起。周的祖先姓姬,历史很悠久,据说他们的远祖后稷在尧的时候担任农师,以后世世代代承袭这个职务,管理农业方面的事情。曾历尽凶残无道之商纣酷牢(被商纣王囚禁于今河南安阳汤阴县的羑里城达七年之久)‌的周文王,设法逃出魔掌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耻。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还是缺少一个文武全才能够统筹全局的高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经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志士。

金子或许总有闪光的时刻,无论被弃之荒野,还是被埋至地下或山崖坚壁。大半生空怀抱负、从未得志的姜子牙,闻知西方有个朝气蓬勃的周国,还有个不啻明主的周文王姬昌。既未灰心、又不甘心的姜子牙,冥冥中无不觉得自己的人生舞台或许就在那里,自己的知遇之君或许也就在那片大有希望的土地上。像后世的佛学之星玄奘(河南偃师缑氏镇陈村人士)一样,怀才不遇的姜公,向着的周国进发了。

与玄奘异同的是,姜子牙此行不是求佛取经,而是雄心勃勃地去开辟自己理想中的高光人生。尽管已经须发斑白,已经步向耄耋之年,已经蹉跎或错过了大好年华,但他坚信自己的心智依然年轻。再不一搏,尚待何时?人生的出彩或平庸,有时可能就在冒出火花的那一闪念里,或者就是一次政治正确、于己强项且敢于豁出去的无悔抉择。如何求见与自荐?如何在与周文王顾茅庐、揽士才的谋面中脱颖而出,一炮打响?对于才华横溢的姜子牙来说,这大概不是难题。他把求见的地点选在了渭水的磻溪,把自荐的形象选为奇特的钓夫,以引来懂行识才的慧眼明君。

高人异于凡人之高,就在于人家预设的情景往往不会落空;前瞻的种种向往总也避开了误判而心想事成。这不,周文王一次外出打猎,在渭水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独钓寒江雪”的蓑衣老者。只见这不俗钓夫须发斑白,看上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唠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者垂钓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而且是直的,细瞧,上面根本没有诱饵。

文王不觉好笑,也很纳闷:竟有如此垂钓的。便忍不住驻足停车,走上前去,好奇地和这位老者攀谈起来。老人自报家门: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之炎帝后代。自己曾在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汤阴县)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结交权贵,攀龙附凤,做生意买卖,又屡赔蚀本,无奈来这渭水边上钓鱼过活,聊度残年。尽管老者子牙谦谦叙说,声色未露,但一番知己相遇般的问答中,辩珠识才的周文王,依然发现姜尚是一个目光‬远大、学问渊博之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老钓夫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君主号令天下,率众推翻纣商,建立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太平安稳的日子。

真是久旱逢甘霖一样的盼啥来啥。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的心里。姬昌早就立志要推翻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的商朝,并为此到处去寻找延揽才俊,眼前的老者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伺从随行赶过车子来,求贤若渴的文王姬昌,随即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打道回府,兴奋得连正事(打猎)都丢掷脑后了。

姜尚到了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升为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在位的时候,就向望着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太公望”的“望”省略掉,尊呼姜尚为姜太公。姜太公果然是栋梁国柱: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个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在他的辅佐下,文王先后打败了大戎、密须得部族,征服了嗜、阁等小国,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还将都城从岐邑(今陕西岐山)东迁至丰邑(亦称丰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南沣河西岸的马王村、客省庄、张家坡一带)。

得益于姜子牙文伐武攻并举之善谋妙计,到了文王晚年,周国的疆土大大扩充:西边收复了周祖的老家,陕西、甘肃一带地方;东北进展到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充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可谓曾为偏远之边陲周国,据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政治优势,为日后大举灭商夯牢了实力基础。

归周而终得华丽转身的姜子牙,其卓异的治国安邦之政治、军事才能频频显露,厚积薄发而出手不凡。无论辅佐文王倾商,还是擘划武王克殷,都无愧于股肱谋主。武王即位后,更尊崇子牙为“师尚父”。在姜子牙力主而又属灭商的关键之役——牧野之战中,师尚父再立首功。大获全胜后的姜公,因勋受封于齐,都于营丘,成为齐国始祖。武王死后,姜太公作为周之太师,与周公旦等共同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西周初期由管叔、蔡叔、霍叔三位周武王之弟与武庚联合发动的叛乱事件,因三人被派往商朝故地监督武庚三监,故称“三监之乱”),并得到专征大权。

善者延年,奇人寿高。鞠躬尽瘁的姜太公至一百多岁(据说享年139岁)时才去世。大才此君先后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既主军,又问政,武能安邦、文能治国。身后被视为姜氏齐国以及齐文化的创始人。道家尊之为始祖,兵家奉之为武祖,儒、法、纵横诸家,亦皆追溯其为本家人物,故姜太公有“百家宗师”之称。唐朝时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加谥“昭烈”),为他建立武成王庙,使其与“文宣王”孔子并立。民间甚至将其神化,使其形象广泛出现在文学、戏剧、影视创作中。其著作有《太公兵法》《太公金匮》《六韬》等(惜之大都失传)。

子牙还是那个子牙,吕尚还是那个吕尚。前半世(七十岁之前的大半生)生不逢时,命乖运蹇。都混成了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入赘作婿,还被赶出了家门。怪姜公没本事吗?非也。搏击人生,学识本事固然重要(但也有本事超人反被本事误的。极端例子就如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屡次遭难无奈投奔梁山时,因寨主王伦嫉贤妒能而遭拒,且要他必须具投名状才能入伙。实际上是逼林冲下山再次杀人才成。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王伦还是成了林冲的刀下鬼),但更重要的则是“舞台”。吕尚缺的是啥?出彩人生之“舞台”也。不然,虽已老迈古稀,一朝迎来机遇,有了“舞台”,便如鱼得水,宏图大展:先做军师,续作国相。文武双全,灭商代周。一统天下,功勋卓著。辅佐四朝(文、武、成、康),千古流芳。实乃大器晚成,仙神一身。

磻溪垂钓,终见文王,之于姜公而言,实幸事,属机遇,且千载难逢。但更为关键的是,此幸此遇之前,曾蕴积了他进取不懈的持之以恒;经纶济世的雄才大略;矢志不渝的上下求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不已。缺少了如此这般的多重厚积之备,再好的机遇与“舞台”,怕也只能插肩而过。等着自己的,老大徒伤悲而已。

过了“而立”,再过了“不惑”,又过了“知天命”乃至“花甲”,不认命、不气馁、不甘心的姜公,连“古稀”都过了,还在孜孜以求地拼搏人生的高光与出彩,那么后人们呢?

作者简介: 杨水河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人。热爱文学,练笔不辍:创作和采写的一百五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剧评、杂文等,在市级以上主流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有些篇目入书出版,其中十二篇获地市、大军区 和国家级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近年相继出版《年华无悔》《年轮无声》和《年岁无负》三部散文(随笔)集,并被洛阳市图书馆、三门峡市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来源:赤子匹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