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了,但我不去”:马斯克为何拒绝特朗普的科技“鸿门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22:42 1

摘要:白宫玫瑰园明黄色的遮阳伞下,科技巨头齐聚一堂,唯独缺了那位最引人注目的世界首富。马斯克的空座比在场任何人的席位都更讲述着关于权力、政策和个性的复杂故事。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白宫玫瑰园明黄色的遮阳伞下,科技巨头齐聚一堂,唯独缺了那位最引人注目的世界首富。马斯克的空座比在场任何人的席位都更讲述着关于权力、政策和个性的复杂故事。

当地时间9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翻新后的白宫玫瑰园举办了一场科技领袖晚宴,邀请了二十多位科技界顶尖人物。苹果CEO蒂姆·库克、Meta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和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等知名科技领袖悉数到场。

然而,全球首富、特斯拉和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却未现身。尽管他随后在社交媒体X上表示:“我收到了邀请,但很遗憾未能出席。我的一名代表将会出席。”

邀请罗生门,各执一词的尴尬局面

关于马斯克是否受邀,最初出现相互矛盾的说法。白宫官员最初表示马斯克不在邀请名单上,而马斯克本人则在X平台上坚决声称自己收到了邀请。

这种各执一词的局面暴露了双方关系的微妙现状。在华盛顿政治圈,邀请函从来不仅仅是活动通知,更是政治站位的风向标。

一位白宫发言人向媒体透露,“马斯克的公司收到了邀请,并确认将有一名代表出席。但尚不清楚马斯克本人是否在受邀之列。”这种模糊表态留下了充分的外交回旋空间。

关系过山车,从密友到对手的转变

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关系堪称一部情感跌宕的连续剧。马斯克曾公开表示“像直男爱直男一样爱特朗普”,但在今年夏天离开政府效率部(DOGE)后,他与总统围绕“大而美”法案发生激烈争吵。

政策分歧是两人关系恶化的核心。马斯克猛烈抨击特朗普推动的“大漂亮”法案,批评其削减电动车激励却保留石油和天然气补贴。特朗普则公开表示对马斯克“很失望”,并威胁终止与其企业的政府合同。

人事任命也是冲突焦点。特朗普去年12月曾提名马斯克盟友贾里德·艾萨克曼接任NASA局长,但在今年5月31日撤回了该提名,这被视为两人决裂的导火索之一。

关系解冻迹象,相互靠近的谨慎步伐

CNN评论认为,马斯克受邀可能是其与白宫之间关系正在“解冻”的迹象之一。近期一系列事件表明,双方都在尝试缓和紧张关系。

特朗普在本周接受采访时对马斯克给出了“八成赞美加两成批评”的评价:“他是个好人。他偏离了原有的立场,虽然是不正确的,但这没关系……马斯克有80%是超级天才,但另外20%存在一些问题。”

副总统万斯也表示希望马斯克能够在国会中期选举前重返特朗普阵营。马斯克近期已经停止在X平台上攻击特朗普政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表现出对白宫的支持。

晚宴背后的政治,科技与权力的新联盟

这场玫瑰园晚宴超越了普通的商务聚会,象征着科技巨头与政治权力的新型结盟。在AI革命重塑全球格局的当下,白宫需要科技公司的技术支持,科技公司则需要政府的政策庇护。

特朗普特意选择翻新后的玫瑰园作为会晤场地,用意明显:向科技领袖展示自己的审美品味和执行能力。通过这场聚会,他既彰显了对科技产业的重视,也展示了个人对白宫这个权力舞台的改造。

AI不仅是这场晚宴的主题,更是特朗普政府科技政策的核心。在白宫看来,谁能掌控AI发展的主导权,谁就能掌握未来的全球经济命脉。

马斯克缺席原因,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

马斯克缺席晚宴可能有多重原因。日程冲突可能是实际原因,但考虑到他与特朗普政府的复杂关系,政治考量可能更为重要。

马斯克可能选择避免公开露面以维持自己的政治独立性。他此前宣布成立“美国党”,虽然《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他已暂时搁置这一计划,但仍显示出他对传统两党政治的不满。

同时,避免与特朗普过于亲近也可能出于商业考量。特斯拉的客户群多样化,过于密切地关联某一政治派别可能影响品牌吸引力。

(图片来自网络)

未来关系走向,合作与自主的平衡艺术

尽管马斯克缺席晚宴,但派代表参加的做法表明他并不想完全切断与政府的沟通渠道。这种既保持距离又维持联系的策略可能最为符合他的利益。特朗普和万斯近期向马斯克发出的和解信号表明,他们认识到马斯克在创新和科技领导力方面的价值。

未来,马斯克可能会继续在支持政府倡议和维护自主立场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动态平衡艺术将定义科技领袖与政府权力之间的新型关系。

玫瑰园晚宴落幕了,黄色遮阳伞下科技巨头与政治权力的共舞仍将继续。

马斯克虽未亲临,但他的代表坐在那张空桌前,暗示着关系解冻的可能。特朗普对马斯克“80%天才,20%问题”的评价,道出了这种关系的本质:既有合作的空间,又有分歧的领域。

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可能正是未来科技与权力互动的新常态。这也正是当代美国资本主义最生动的缩影:所有的对抗都是表演,所有的和解都是算计,而商业利益永远是最终的指挥棒。

来源:董希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