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篇题为《零添加酱油测评: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的报道引发公众热议。经专业研判,该文存在严重表述偏差,其片面强调污染物"检出"却弱化"安全阈值"核心要素的传播方式,客观上造成了"检测即超标"的认知误导。作为专业领域从业者,有必要从科学视角还原事实本质
近期一篇题为《零添加酱油测评: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的报道引发公众热议。经专业研判,该文存在严重表述偏差,其片面强调污染物"检出"却弱化"安全阈值"核心要素的传播方式,客观上造成了"检测即超标"的认知误导。作为专业领域从业者,有必要从科学视角还原事实本质。
一、测评报告的三大认知误区
混淆检测数据与安全风险。该文刻意放大12款产品镉元素检出结果,却未同步说明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对酱油制品未设立镉限量指标。经查证,检测值均低于谷物制品镉限量0.1mg/kg标准,其风险警示缺乏科学依据。
曲解"零添加"工艺内涵。将重金属残留与工艺配方强行关联存在逻辑谬误。酱油中金属元素主要源于大豆、小麦等农作物自然富集,与防腐剂、增味剂等食品添加剂使用无直接关联。以"零添加"作为评判重金属残留的标尺,实属偷换概念。
选择性数据呈现偏颇。报告单独强调某外资品牌未检出数据,却回避其采用转基因大豆原料、特殊脱毒工艺等关键信息。这种对比方式违背"控制变量"科学原则,对消费者形成隐性诱导。
二、食品安全认知的辩证维度
现代检测技术灵敏度已达十亿分之一级别,重点应关注"检出量"而非单纯"检出事实"。以砷元素为例,我国酱油砷限量标准为0.5mg/kg,检测产品最高值0.03mg/kg仅为限值的6%。将微量存在等同于危害健康,实为危言耸听。
三、行业发展的多维影响
此类非专业测评已造成实质性损害:某百年老字号品牌产品下架率激增300%,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缩减40%,市场监管部门日均咨询量超万次。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自媒体借机传播"国产不如外资"的伪命题,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四、标准体系的科学根基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严格遵循"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科学路径。以酱油镉含量为例,参考WHO每周耐受摄入量(25μg/kg bw)标准,结合居民膳食结构测算,现行标准留有50倍安全冗余空间,充分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
五、构建良性舆论生态建议
1、建立科普传播认证机制。对涉及专业检测数据的报道,需强制标注检测方法、参照标准、误差范围等技术参数,推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资质审核制度。
2、完善行业响应体系。建议中国调味品协会牵头组建专家智库,建立重大舆情6小时响应机制,通过可视化数据对比、生产工艺解析等方式主动释疑。
3、强化消费者教育。开发食品安全风险计算器小程序,输入检测值即可自动生成风险等级评估,帮助公众建立"剂量决定毒性"的基本认知。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需要媒体、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构建科学理性的对话空间。唯有摒弃流量至上的传播逻辑,才能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这道重要防线。
来源:奕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