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结束53年,志愿军却持续至94年,1973年仍有烈士牺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2 05:13 1

摘要: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在许多人看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历史在此刻已算完结,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在许多人看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历史在此刻已算完结,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后来应朝鲜的邀请,志愿军的作战部队在朝鲜还待了5年,直到1958年才回国。到了1959年,志愿军的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机构也都撤销了。

这时候,志愿军的存在还在继续,直到1994年才正式结束。奇怪的是,甚至在1973年这个没有作战的年份,也出现了一位志愿军烈士,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一、停战后,志愿军为什么还留在朝鲜?

195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彭德怀、朝鲜人民军的金日成,还有“联合国军”的克拉克在板门店签下了《朝鲜停战协定》。

这个协定的全名是“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三方共同签署的,性质上是停战,而不是终结战争。

所以说,不管是为了后续的谈判,还是为了防备南边的突然袭击,志愿军在朝鲜的驻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承晚其实一直不想停战,要不是金城战役狠狠打击了他,估计协议还真没那么容易达成。要是那时候志愿军撤了,李承晚可能会有其他打算,结果半岛再度动荡,那我们这些年的付出就全成泡影了。

志愿军留在朝鲜,威慑力真心不小。就算边境偶尔有点小冲突,基本上都能通过谈判搞定。

二、五年间,志愿军在朝鲜的行动主要是展开战斗,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同时,他们还进行援助和训练,为当地的恢复与建设提供支持。

战后朝鲜的情况真是一片狼藉,缺人、缺兵、缺劳动力、缺技术工种…几乎所有方面都不够。中国和志愿军及时给予了他们支持。

据王平上将回忆,当时志愿军可真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帮朝鲜修建了881座公共场所,还有4.5万多间民房,重新建和修复了4260座桥梁;堤坝修建了4096条,大小水渠也有2295条,真是做了不少好事儿。

还有很多中国的教授和大学生也积极响应号召,前往朝鲜传授知识和技术。至于物资方面,那可真是数不胜数,连志愿军在那儿搭建营地用的木材,都是从国内运过去的呢。

不仅是驱赶了入侵者,还全力支持战后重建。看看全球,唯有中国能做到这一点,这份用鲜血浇灌的友谊,真是宝贵啊!

1957年11月,半岛局势逐渐平稳,朝鲜在中国军民的支持下,国力得以恢复。

金将军认为自己已经具备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于是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聚集莫斯科的时刻,开始和中国领导人讨论志愿军撤军的问题。

毛主席同意把志愿军撤回国内,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对西方施加压力,促使美国从朝鲜半岛撤军。没过多久,朝鲜发声明,希望中美两国都能撤军,我国立马响应,开始单方面撤出,希望美国能跟上。

从1958年3月到10月,志愿军的最后五个军级单位分成三批撤离,所有物资也都交给了朝鲜方面。没想到的是,美国一直没做出回应,至今依旧驻扎在韩国。

作战单位回国后,后勤、通讯等保障部队在1959年也开始陆续撤离,志愿军的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组织相继解散。不过,“志愿军”这个名号可没这么快就结束。

部队撤离后,为啥还要保留志愿军这个番号呢?其实,主要是为了保持国家的军队传统和历史记忆。同时,这个番号也代表着当年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荣光与牺牲,具有深厚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抹去的。

根据《朝鲜停战协定》,在志愿军大部队回国后,仍然留下了100人的代表团在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里工作,专门负责监督和协商处理任何违反停战协定的情况。之后,这个代表团的人数逐渐减少到7人。

到了60年代初期,中国国内发生了许多事情,实在顾不上国际事务,那7位代表也就回国了。从那以后,许久没再参与板门店的谈判了。

可到了60年代末,半岛的局势突然紧张起来,甚至还发生了青瓦台袭击这样的刺杀事件,真是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总理觉得长时间不参与一线事务对我国可不太有利,再说有啥动静还是提前知道比较好,于是决定重新派代表去板门店。

这时候,志愿军代表的衣服有点变化,虽然左胸上还贴着志愿军的标签,但样式已经换成了国内的“一颗红星、两面红旗”。除了去掉了“八一”军徽,其余的看起来和国内的军装差不多。

那个时候板门店的谈判真是有趣,大家都不想开战,又都觉得不能丢了面子,于是就变成了一些小细节上的争斗。

就像今天你把凳子放得高了,或者多挂了一面旗帜,那我明天必须把你超越。双方都抱着这种心态,结果除了把所有物品都统一之外,啥实质内容都没能谈出来。

后面就没啥好争的了,大家开始比耐力,干坐那儿瞪眼,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长的话甚至能超过十个小时。中间可不能走,否者会被认为是退场抗议,这可影响到国家的面子。

这种斗争真是对身体素质的挑战啊。志愿军最后一位烈士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对抗中牺牲的,他的名字叫何渠若。

何渠若可真是一位老八路,他在1939年从抗大毕业后,就一直扎根在人民军队里,见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

在最后一次谈判之前,何渠若已经去过朝鲜两趟。第一次是在1951年4月,那时他以16军教导团政委的身份参与战斗,不过因为身体状况不佳,经常咳血,没多久就被调回国治疗了。

在1952年,他再次踏上朝鲜的土地,虽然身体依然没有恢复,但他并没有大肆宣扬。直到战争胜利、撤军到1958年,他都是坚持着在前线。

1971年2月,何渠若当时担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被选为志愿军的首席谈判代表,再次踏上了朝鲜的土地。

那时候,他身患肠粘连、胃病、小肠疝气、心脏病等多种病症,随身都带着药,照这样的身体状况,只要他一声说,中央肯定不会强求他。

不过,何渠若却觉得这是组织对他的重视和信任,必须要完成任务,所以大家根本不晓得他的健康问题已经那么严重。

当时大家谈判都有了经验,为了避免上厕所,从前一晚开始就不吃不喝,这对肠胃不好的何渠若来说,简直就是个巨大的打击。

后来,工作人员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在日记里反复提到“心脏病又犯了”、“凌晨一时才睡,人真累”等话。可惜,他一直没向人表露这些。

1972年冬天的一次例行谈判上,双方几句话说完就开始僵持不下,眼瞪眼地对峙着,谁也不想退场。偏偏这个时候,何渠的心脏病发作了,脸色苍白,呼吸也急促得厉害。

为了不让国家丢脸,何渠还是咬紧牙关撑到谈判结束,才被送去急救。结果这一遭对他的身体影响极大,回国治疗可惜没啥效果,从那以后他的身体状况一直没好转。

1973年9月,何渠因病去世,被安葬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成了最后一位志愿军烈士。

此后的谈判还是时断时续地进行着,一些志愿军代表继续在朝鲜停战委员会忙活,直到1994年局势一稳定,最后一批志愿军才终于回国,从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荣耀的名字就成了历史。

来源:丰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