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
艾滋病是什么?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
HIV作用于人体免疫细胞,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并发严重感染和肿瘤。潜伏期短至数月,长达数年。感染初期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恶心,肌肉酸疼等症状。约两周后症状消失,进入无症状期。此时可伴有全身淋巴结反复肿大。
发病期可以出现全身的症状,发热,盗汗,厌食,并逐渐侵袭各个系统,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粘膜,眼部等,可继发肿瘤,严重的细菌感染、真菌感染。
艾滋病危害大、死亡率高,不可治愈。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需终身规律服药,若不坚持规范治疗,发病后病情发展迅速。艾滋病 可防可治但不能治愈, 关键是早发现!早检测!早治疗!
艾滋病感染的临床分期
01
急性期
急性期这一阶段发生在患者最初感染2-4周。可能出现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包括发烧,疲劳,咽炎,头痛,恶心,呕吐,肌肉、关节疼痛。体格检直显示预部,腋下或浅表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有粘膜溃疡或口腔食管念珠菌病。在此阶段,患者可经历一个长达28d的“窗口期”,此时HIV抗体为阴性。
02
无症状期
从HIV感染进入到AIDS,若未经任何药物干预一般需要1-10年,少数HIV感染者的无症状期较短约1-2年,平均7-8年。
患者此期可有持续性浅表淋巴结肿大。HIV抗体阳性。
03
AIDS期
为HIV病毒感染的最后价段,当患者CD4+T淋巴细跑数目降至200个/uL以下表现为艾滋病相关症状、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01
呼吸系统
反复的肺部感染为AIDS患者呼吸系统的主要并发症;其次为各种机会性感染,以肺孢子菌肺炎和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常见其他多见的有肺结核、肺弓形虫病、支气管肺念珠菌病、诺卡放线菌病、肺隐球菌病以及与艾滋病相关的肺肿瘤,如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02
消化系统
常见有腹痛、腹泻、消瘦、吞咽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白念珠菌所致的上消化道症状多见,隐孢子虫引起的水样腹泻综合征较为常见。
03
神经系统
艾滋病侵犯神经系统时,病变包括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围炎性浸润、灶状坏死及多核巨细胞形成常见于脊髓病、艾滋病痴呆综合征、念性HIV脑膜脑炎、慢性HIV脑膜炎以及周围神经病等。
04
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可发生在艾滋病病程的任何阶段,常累及颈后、腋窝、腹股沟等淋巴结,也可影响全身淋巴结。当脾脏高度肿大时,有可能发生自发性破裂。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分别是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切断这三个传播途径即可有效预防。
传播途径
避免血液传播
如共用针具、不安全输血。
预防母婴传播
感染母亲可通过怀孕、分娩或哺乳传染婴儿。
避免性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高危性行为等。
日常接触
如拥抱、共餐、蚊虫叮咬不会传播!
预防性传播
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最有效的方式,正确使用可阻断病毒。避免多性伴、高危性行为,性活跃者定期检测。
暴露后紧急阻断
高危行为后(如无保护性行为、职业暴露)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成功率超95%。需连续服药28天,越快越好!各地传染病医院或疾控中心可咨询。
感染HIV会立即发病?
HIV潜伏期平均8-10年,期间可能无症状,但具有传染性。
早发现、早治疗可延缓发病,感染者寿命可接近正常人。
检测是唯一确诊方式
窗口期约2-6周(不同检测方法时间不同),高危行为后需等待窗口期后检测。
免费检测渠道:各地公立医院、疾控中心、社区医院、公益组织。
“云南省自愿咨询检测机构名录”
抗病毒治疗可控制病情
感染者通过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ART),可将体内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U=U原则),基本无传染性。
国家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坚持用药是关键。
母婴阻断成功率>95%
感染HIV的母亲通过规范服药、避免母乳喂养等措施,可将母婴传播率降至2%以下。
拒绝歧视,科学对待
HIV感染者享有平等就医、就业权利。
病毒不会通过空气、唾液、汗液传播,日常接触无需恐慌。
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支持反歧视宣传,用科学知识消除误解。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