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警告:爱做这4个动作的人,也许是潜在的精神疾病患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20:0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5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大多数人眼中,精神疾病往往是“疯癫”“失控”的代名词。然而,心理专家提醒我们:精神问题并非总是外显的“疯狂”,有时,它们藏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正常的行为里。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反复做以下四件事,也许并不是“个性”“习惯”,而是隐藏的精神健康红灯。

王女士是一名小学老师,最近常被同事提醒:“你后脑勺怎么又秃了一块?”其实她自己也意识到,总在压力大时不自觉地拔头发,有时一拔就是几十根。她试过强行忍住,但越忍越焦虑,最后还会偷偷补回来。

这并非简单的坏习惯。拔毛癖皮肤搔抓障碍都属于强迫谱系障碍,是一种临床上确认的精神疾病。

根据《中华精神科杂志》发布的数据,这类行为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约为1%~2%。患者在行为前会感到焦虑或紧张,完成行为后则短暂“释放”,但紧接着又陷入羞耻与自责,形成恶性循环。

这类行为不是靠“自控力”就能解决,需要专业心理干预

小李是个大学生,长相普通,却每天照镜子超过50次,检查鼻子、下巴、眉毛有没有变形。他甚至拍了几十张自拍放大观察,怀疑自己“脸歪”“鼻歪”,但身边人怎么看都没问题。

这类行为常见于身体畸形障碍,一种以“对外貌过度担忧”为核心症状的精神问题。

研究显示,这类患者常常认为自己某个部位“异常”“难看”,但实际上并无明显缺陷。他们不是在“臭美”,而是在与自我厌恶抗争。

严重者会因此产生社交回避、抑郁、甚至出现自残行为。早期识别与治疗至关重要。

张先生平时是个“老好人”,但一旦遇到堵车、争执、手机卡顿,就容易突然暴怒,甚至摔手机、砸门。有一次因为家人多问了几句,他竟然把饭桌掀了。

很多人以为这类人是“脾气不好”,但医学上,这种表现被称为间歇性爆发障碍

这是一种控制冲动能力受损的精神障碍,发作时的攻击行为远远超出事件本身的严重性。患者发作后通常会感到后悔和愧疚,但下一次仍旧难以控制。

据《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数据显示,该病在年轻男性群体中更为常见,且与早年创伤、家庭暴力经历密切相关。

情绪失控不是“性格问题”,而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理现象。

刘阿姨退休后常抱怨:“邻居在背后议论我。”“超市营业员都对我不耐烦。”她甚至怀疑家人联合起来在“整她”。然而,这些事情并无证据,只是她的主观感受。

这类表现常见于偏执型人格障碍,其核心特征是过度猜疑、长期不信任他人,对外部行为持续解读为“敌意”或“伤害”。

患者常常不愿接受建议,缺乏自我觉察,因此比其他类型人格障碍更难主动就医。

心理医生指出,这类障碍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发展为更严重的妄想障碍,甚至出现敌对行为,影响家庭和社会关系。

我们常误以为,精神疾病就是在街头喃喃自语、行为怪异,其实不然。很多精神障碍是“隐性”的、功能性尚可的,但它们真实存在,并正在慢慢侵蚀生活。

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中国每年精神障碍患病人数超过1亿,其中仅20%接受过专业治疗。

这意味着,大量潜在患者仍在“硬扛”,甚至误以为自己只是“压力大”“性格问题”。

心理医生建议,如果你或亲友出现以下表现,应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 某种重复行为无法控制,影响日常生活;

· 情绪波动剧烈,事后懊悔;

· 持续怀疑、社交回避、自我否定;

· 失眠、食欲异常、注意力难以集中。

精神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更是情绪平衡、思维清晰、行为得体的状态。

请记住:健康不仅是身体的无病,而是身心的完整。

[1] 国家卫健委.《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报告》. 2023年1月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3] 《中华精神科杂志》.《强迫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2022年12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红红健康talk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