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归心: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脉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9:35 1

摘要:西藏,这片横亘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广袤土地,面积达 120 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位列中国各省区第二。作为亚洲水塔,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皆发源于此,滋养着沿岸无数生灵。从历史维度看,西藏自古便是羌族与藏族的活动家园,唐代曾崛起强盛的吐蕃王国(618

西藏,这片横亘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广袤土地,面积达 120 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位列中国各省区第二。作为亚洲水塔,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大江大河皆发源于此,滋养着沿岸无数生灵。从历史维度看,西藏自古便是羌族与藏族的活动家园,唐代曾崛起强盛的吐蕃王国(618 年 —842 年),唐末后陷入分裂割据。那么,这片神圣的土地究竟何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要解答这一问题,需循着历史的轨迹,从民族渊源、政权互动到中央政权的管辖演变,逐一梳理。

藏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重要分支 —— 羌族(广义)有着深厚渊源。约 5000 年前,古羌人迁徙至青藏高原边缘地带,随后逐渐分化:一部分进入渭河流域,发展出农耕文明,融入华夏族;一部分留在甘青地区,延续游牧传统,成为羌族;另一部分深入西藏腹地,历经千年演化,形成了后来的藏族(“藏族” 这一名称始于明清,此前多称 “羌” 或 “吐蕃”)。从语言谱系来看,藏语与汉语同属汉藏语系,诸多词汇与语法存在共通性,这一科学依据清晰印证了藏、羌、汉三族 “同宗同源” 的历史渊源。

在吐蕃王朝建立前,西藏地区长期处于部落分立状态,大小氏族政权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直到 6 世纪,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逐渐崛起,势力扩展至拉萨河流域。松赞干布继位后,凭借卓越的军事与政治才能,先后兼并苏毗、羊同、白兰、党项等部族,统一整个青藏高原,于 7 世纪正式建立吐蕃王朝,定都逻些(今拉萨),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值得注意的是,吐蕃对西域的控制,客观上填补了唐朝退出后的势力真空,阻止了阿拉伯帝国向西域的扩张,为维护中国西北疆域的完整发挥了间接作用。但长期四面征战也耗尽了吐蕃的国力,9 世纪后,吐蕃在南线败于南诏、东线不敌唐朝、西域遭阿拉伯帝国袭扰,逐步走向衰落。在此背景下,双方的关系从对抗转向和解。821 年,唐蕃在长安、逻些先后举行会盟,最终树立 “唐蕃会盟碑”(至今矗立拉萨大昭寺前),以 “舅甥关系” 明确双方边界与和平承诺,结束了长达 200 年的纷争,开启了汉藏民族和平交往的新篇章。


840 年之后,吐蕃王朝因内部矛盾激化而土崩瓦解,西藏地区陷入长期混战,最终形成四大王系割据局面: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均位于西藏本土)与雅隆觉阿王系(位于青海),这一分裂状态持续了近 400 年。

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族,以骁勇善战著称,战斗力不亚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但王朝瓦解后,藏族逐渐褪去尚武之风,转向温和与信仰,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是佛教的传播与融合。

布达拉宫

吐蕃王朝建立后,佛教开始规模化传入:文成公主(唐朝)与尺尊公主(尼泊尔)入藏时,带来了佛像、佛经与工匠,推动吐蕃王室率先信奉佛教;松赞干布还派遣大臣赴印度学习梵文与佛学,为佛教传播奠定基础。此后,赤松德赞、赤祖德赞两位赞普进一步扶持佛教发展,修建寺院、翻译佛经,三人并称为 “祖孙三王”,成为吐蕃佛教发展的关键人物。

藏传佛教

不过,吐蕃佛教也曾遭遇重创:842 年朗达玛继位后,推行大规模 “灭佛运动”,寺院被毁、僧侣被迫还俗,佛教在西藏的传播陷入 “黑暗时代”。但灭佛百年后,佛教从印度、尼泊尔及内地再度传入西藏,与当地苯教文化融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到蒙古人进入西藏前,西藏已基本确立 “政教合一” 制度,宗教势力渗透到社会各层面,也让藏族的民族性格从 “凶悍” 转向 “平和”。

13 世纪,蒙古汗国崛起于蒙古草原,开启了对周边地区的统一进程。1239 年,蒙古王子窝端率军进入西藏,面对蒙古大军的强大实力,分裂已久的吐蕃各部落无力抵抗,纷纷归附。1247 年,吐蕃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与窝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面,签订《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明确吐蕃地区 “归附蒙古汗国”,接受蒙古的行政管辖,这是西藏与中央政权建立直接隶属关系的开端。

八思巴和忽必烈

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 “大元”,建立元朝,正式继承中原王朝正统。对于吐蕃地区,元朝设立 “宣政院”(初名总制院)作为最高管辖机构,专门负责西藏事务。为实现有效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西藏清查民户、划定行政区域;设置驿站连接内地与西藏,保障交通与政令传递;征收赋税、驻扎军队,强化军事管控;任命当地贵族与宗教领袖担任官员,同时派遣中央官员监督;统一西藏的历法与刑法,将其纳入元朝的法制体系。此外,元朝还在西藏设立乌思藏宣慰司,下设 13 个万户府与若干千户所,形成层级分明的行政体系。

这些举措并非简单的 “名义册封”,而是涵盖行政、军事、经济、法律等多维度的直接管辖,标志着西藏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纳入中国版图。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与西藏的关系呈现出 “政治征服” 与 “文化影响” 的双向互动:蒙古人在政治上统一西藏,而藏传佛教则逐渐成为蒙古民族的主要信仰,为后续蒙藏关系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1368 年,明朝取代元朝后,明确宣布 “继承元朝对西藏的主权”,延续了中央政权对西藏的管辖。在行政设置上,明朝基本保留了元朝的乌思藏宣慰司体系,同时创新管理方式 —— 大规模分封西藏僧官,通过 “僧官制度” 维系与西藏宗教势力的联系,要求西藏各部落定期向中央缴纳贡赋,并开通内地通往西藏的驿站,保障人员与物资往来。

不过,与元朝相比,明朝对西藏的控制更多停留在 “名义层面”:既未派遣军队驻扎西藏,也未设置中央官员直接治理,西藏内部的地方政权(如萨迦、帕竹、仁蚌巴、藏巴汗等王朝)仍保持较高的自主性,仅在名义上接受明朝册封,本质上属于 “土司制度” 下的间接管辖。

清朝初期地图

17 世纪后,西藏局势再度变化:1613 年,藏巴汗王朝内乱,噶玛噶举派建立噶玛王国,取缔达赖、班禅的宗教封号。危急时刻,达赖与班禅向青海的和硕特蒙古求援。1642 年,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率军入藏,推翻噶玛王国,统一青藏地区,建立和硕特汗国。由于和硕特蒙古属于卫拉特蒙古分支,而 1635 年皇太极已征服漠南蒙古,成为蒙古各部公认的 “大汗”,因此和硕特汗国在名义上隶属于清朝。

1646 年,和硕特汗国正式向顺治皇帝称臣,清廷赐以甲胄弓矢,确认其对青藏地区的统辖权;1652 年,五世达赖喇嘛应邀进京朝见顺治帝,顺治帝正式册封其为 “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确立了达赖喇嘛的宗教地位;1713 年,康熙帝进一步册封五世班禅为 “班禅额尔德尼”,明确达赖与班禅 “分管前藏与后藏” 的宗教分工;1709 年,康熙帝还派遣大臣赫寿赴拉萨,监理和硕特汗国政务,标志着清朝对西藏的管控开始加强。

清朝对西藏的直接治理,始于对 “准噶尔之乱” 的平定。17 世纪末,西北准噶尔汗国崛起,在沙俄支持下不断袭扰蒙古与青藏地区,企图建立横跨欧亚的草原帝国。1717 年,准噶尔军队攻入西藏,灭亡和硕特汗国,西藏陷入混乱。为维护国家统一,1721 年康熙帝派遣大军入藏,成功驱逐准噶尔势力,史称 “驱准保藏”。此后,清朝首次在西藏驻扎军队(初为 4000 人,后减至 1000 人),实现了军事上的直接管控。

1728 年,西藏发生 “五噶伦内乱”,清朝再次出兵平定后,正式设立 “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作为清朝中央政府的代表,总揽西藏地方的人事任免、行政事务、财政收支、军事调度、司法审判、外交事务等一切核心权力,同时规定达赖、班禅的转世必须通过 “金瓶掣签” 制度,由驻藏大臣监督确认,确保中央政权对西藏宗教与政治事务的最终决定权。这一系列措施,标志着清朝对西藏实现了 “直接、全面的管辖”,西藏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地位在制度层面得到了彻底巩固。

从唐蕃时期的民族交融,到蒙元时期首次纳入版图,再到明清时期逐步完善管辖制度,西藏与中国中央政权的联系不断深化,最终形成 “不可分割” 的历史与法理事实。这段历史不仅是西藏发展的重要脉络,更是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篇章,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入了解与铭记。

来源:唯语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