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清华园里,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博士生正专注地调试着精密仪器。他叫庞众望,此刻的身份是清华精密仪器系博士三年级学生,而七年前,他还有一个更响亮的标签——“寒门状元”。这个曾被清华校长亲自接走的男孩,用744分的高考成绩撕开了命运的黑幕,但更令人震撼的,
2025年的清华园里,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博士生正专注地调试着精密仪器。他叫庞众望,此刻的身份是清华精密仪器系博士三年级学生,而七年前,他还有一个更响亮的标签——“寒门状元”。这个曾被清华校长亲自接走的男孩,用744分的高考成绩撕开了命运的黑幕,但更令人震撼的,是他身后那个连窗户都用塑料纸糊住的“家”:母亲先天性脊柱裂截肢瘫痪,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全家靠捡废品和刺绣维生。
如今的他,早已褪去“状元”光环,却依然保持着高中时捡废品的习惯——只不过现在捡的是实验室的废弃零件。他说:“苦难教会我珍惜每一份资源。”而他的故事,远不止于“逆袭”二字。
1999年,庞众望出生在河北吴桥县一个“被命运诅咒”的家庭。母亲庞志芹因先天性脊柱裂截肢,日常靠轮椅移动;父亲精神失常,发病时会无差别攻击他人;外公外婆年迈体弱,全家人挤在漏风的土房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昏黄的灯泡。村里人曾断言:“这种家庭养出的孩子,不是傻子就是疯子。”
但庞志芹用行动改写了剧本。她虽未读过书,却坚信“读书能改命”。庞众望6岁确诊先天性心脏病时,她坐着轮椅挨家挨户借钱,硬是凑齐4万元手术费。村民劝她放弃,她只说:“只要我活着,就得让孩子活!”这份决绝,成了庞众望人生第一课。
童年对庞众望而言,是多重角色的叠加:
6岁“主厨”:踩着小板凳给母亲做饭;10岁“废品回收员”:放学后捡瓶子贴补家用;15岁“护工”:母亲贫血住院时,他白天上学,晚上陪床,用烂菜叶炒饭充饥。最催泪的是高中住校时,他提前写下30封信,让不识字的母亲每天“读”一封解思念。信中画满笑脸和简笔画,他说:“妈妈看到笑脸就不会哭。”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细腻,或许正是他后来在科研中能发现“系统高精度定位问题”的伏笔。
2017年高考放榜日,庞众望以684分(含清华自强计划60分加分)轰动全国。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这个穿补丁裤子的男孩说:“我家没什么拿不出手的,我的家人都那么好。”这句话,狠狠打了那些嫌弃父母职业的“体面人”的脸。
更难得的是,他拒绝了所有社会捐助,选择勤工俭学:做家教、办辅导班,甚至帮农科院种地。有企业想资助他,他婉拒:“钱能自己挣,人情还不起。”这种清醒,比分数更珍贵。
2020年,母亲庞志芹在儿子读博期间离世,临终前最遗憾的是“没看到儿子穿博士服”。葬礼上,庞众望把清华录取通知书复印件放进母亲棺木,他说:“妈妈摸过它,就像摸过我的未来。”
如今的他,与高中相识的女友感情稳定,两人已见过家长。女友曾发布视频辟谣“假冒庞众望诈骗”,镜头里的他羞涩微笑,与实验室里那个“较真”的博士生判若两人。问及未来,他说:“想造出帮助残疾人的智能器械。”——这或许是对母亲最深情的告白。
庞众望的故事撕碎了两个偏见:
“寒门难出贵子”:他的成功证明,贫穷摧毁不了被爱充盈的心灵;“苦难造就人格”:真正塑造他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母亲“笑着往前看”的生存哲学。母亲庞志芹的教育智慧,堪称“逆境育儿范本”:
“废物利用”式鼓励:把奖状贴满土墙,告诉儿子“这是咱家最贵的装修”;“反向撒娇”:生病时对儿子说“妈妈还没爱够你”,激发他的责任感;“乐观传染”:哪怕捡废品时也哼歌,让儿子学会“把背影留给苦难”。反观当下,太多家长把“我为你牺牲一切”挂在嘴边,却养出“白眼狼”。庞志芹用行动诠释:爱不是沉重的枷锁,而是轻盈的翅膀。
今日,当我们在学区房和补习班中焦虑时,或许该想想:比“给孩子最好的”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在最坏的日子里也能看见光”。正如庞众望日记所写:“如果命运给我一手烂牌,我就用这双手把它打成春天。”
来源:用一生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