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有情寄春晖——汪建高一位退伍老兵的清明遥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0 11:29 1

摘要:3月底4月初韶峰,漫山杜鹃泣血而开。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前的青石阶上,两对花篮静默而立:一对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群众,另一对系着特殊黄丝带的花篮,在晨风中轻轻摇曳。

红色纪实

暴鹏

3月底4月初韶峰,漫山杜鹃泣血而开。在毛泽东同志故居前的青石阶上,两对花篮静默而立:一对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群众,另一对系着特殊黄丝带的花篮,在晨风中轻轻摇曳。

这束跨越千里的哀思,承载着浙江丽水退伍老兵汪建高与韶山特型演员张瑞山夫妇共同守护的红色诺言。

青山不老的承诺

清明时节的韶山冲,油菜花染就金色波涛,与烈士陵园里的白玉兰交相辉映。

在毛泽东父母墓前,张瑞山仔细擦拭着青石墓碑上的晨露。这位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此刻正以最朴素的姿态完成一场特殊使命——代替远在浙江的汪建高献上花篮。

花束中的黄白菊搭配着山间新采的映山红,是汪建高特意要求的样式。"当年在井冈山拉练时,老乡们就是用这种野花编成花环送别红军。"视频通话时,这位老兵的声音穿过屏幕,带着湿润的山风气息。张瑞山夫妇将花茎上的刺一根根剔除,就像当年乡亲们为战士包扎伤口时那般细致。

墓碑前的香炉里,三支红烛渐次燃起。张瑞山展开汪建高手书的祭文,宣纸上的墨迹力透纸背:"三十八年军旅生涯,五十六次红色寻访,今虽身不能至,心随春山......"山风突然静默,几只翠鸟落在枝头,仿佛在聆听这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血脉相连的守望

浙西南的括苍山深处,汪建高正在为百岁老母熬制草药。厨房窗台上,摆着他在韶山拍摄的纪念照,铜像广场上的五星红旗与家中门楣的"光荣之家"牌匾遥相呼应。炊烟袅袅升起,模糊了相框里那些穿着旧军装的身影。

"妈,这是主席家乡的映山红。"老人颤巍巍的手抚过干花标本,浑浊的眼中泛起清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位支前模范曾亲手纳过三百双军鞋。如今她的记忆时常模糊,却能准确哼出《东方红》的旋律。窗外的春雨淅沥,仿佛在应和着某个遥远年代的纺车声响。

案头摊开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汪建高的红色足迹:2008年冰灾时在井冈山参与电网抢修,2016年洪灾期间于大别山运送物资,2020年疫情期间在延安义务执勤......每个日期后面都标注着毛体字迹的"为人民服务"。

薪火相传的春祭

韶山毛泽东广场,清晨六点的献花仪式庄严肃穆。张瑞山夫妇整理军装正容,将系着黄丝带的花篮轻轻放下。铜像目光所及处,来自天南海北的花束渐次铺展,犹如当年革命火种撒向神州大地。无人机镜头里,整个广场宛如被朝霞浸染的红色版图。

汪建高通过直播画面看到,有位银发老人正带着红领巾孙子擦拭铜像基座。这让他想起自己初访韶山时的情景:1985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刚入伍的小战士在铜像前敬了人生第一个标准军礼。三十九年过去,那个挺拔的身影与眼前佝偻着伺候老母的自己重叠,不变的是胸中燃烧的赤诚。

山间突然传来唢呐声,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清明祭扫队伍正蜿蜒而上。队伍里既有拄拐的老党员,也有捧着平板电脑记录的"00后"。当《浏阳河》的旋律在杜鹃花海中流淌时,张瑞山的手机屏幕亮起,显示着汪建高发来的信息:"花收到了,山河为证,初心不改。"

暮色四合时,韶峰之巅亮起星辰。那些跨越时空的缅怀,那些赓续不绝的信仰,恰似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在春风中轻轻摇曳。

当汪建高搀扶老母亲在庭院中仰望星空时,八百公里外的湘中红土地,张瑞山夫妇正将今日的祭扫影像存入"红色记忆云库"。这绵延的守护与传承,恰如银河中的星光,永远闪耀在民族精神的苍穹。

来源:深度走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