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传学子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王皮湾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新闻专业精神洗礼。
9月3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传学子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王皮湾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新闻专业精神洗礼。
王皮湾寻声:聆听穿越时空的红色电波
9月3日,实践团队来到位于王皮湾村的新华广播电台旧址。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王皮湾正式运行,开启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教师李晓娟现场讲授了广播媒介的特性和发展历程,同学们重温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感受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真理、传播真理的执着精神。
杨家岭探访:重温传播真相的新闻初心
实践团队随后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在中共七大会议原址前,教师赵鹏开展了一场生动深刻的现场教学。杨涵宇同学说:“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要坚守事实与真相。”
延安革命纪念馆寻迹:从红色文献中感悟新闻理想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1941年《解放日报》的发刊词墨迹犹存。同学们俯身细细品读每一段文字、端详每一件实物,仿佛在与八十年前的新闻前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文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新闻理想的具象呈现,当我们亲眼看到‘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些原则的最初载体时,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新闻工作的根与魂。”教师钱婕讲道。
壶口听涛:在黄河怒吼中思考新闻人的责任
9月4日,团队来到了壶口瀑布。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高度重视将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已围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出了包括省级教改项目、纪录片、红色文化展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团队成员在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前吟唱歌曲《保卫黄河》,进一步理解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的深刻内涵。
抵达历史现场,赓续延安精神。在这两天的沉浸式新闻学习活动中,实践团队成员在对专业认知有了更深入了解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精神世界的洗礼。新传学子延安行实践团队的成员将把两天研学的收获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在深入社会中锤炼脚力、在观察时代中提升眼力、在思考问题中深化脑力、在书写人民中磨炼笔力,努力成为有信仰、有担当、有温度的新时代新闻人。
摄影:金垚 马端泽
编辑:俞丹 通讯员:王舒禾 杨涵宇 校对:汤琪
来源:热点情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