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2025年广东省科协科普工作要点》正式印发。2025年我省的科普工作落实省科协“十大”工作要求,强化能力建设,主动担当作为,扎实提升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赋能“百千万工程”和产业科技创新,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扎实提升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赋能“百千万工程”和产业科技创新
近日,《2025年广东省科协科普工作要点》正式印发。2025年我省的科普工作落实省科协“十大”工作要求,强化能力建设,主动担当作为,扎实提升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赋能“百千万工程”和产业科技创新,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扎实履行联席会议办公室和纲要办职责,统筹推动全省科普工作创新发展
做好总结“十四五”和谋划“十五五”的工作。全面总结《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广东纲要》)落实情况,既提炼和推广优秀工作经验,也找准问题、短板、弱项,剖析原因,提出对策,推动科普不断迈上新台阶。认真做好《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6—2030年)》编制工作。筹备召开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和纲要办会议,压实地市和有关部门科普责任,促进全省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科普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贯彻实施。持续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广东省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宣传贯彻工作。推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工作部署,将科普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测评体系。争取省人大支持,尽快开展《条例》执法检查,为科普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法治环境。
扎实做好纲要实施工作。指导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做好各项科普工作和“十四五”总结工作。示范开展青少年、农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产业工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办好第六届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创建一批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做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终期考核工作。办好第40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25届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和第12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组织开展好2025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广东营、广东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全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等。协办广东省中学生五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活动。与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第11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广东赛区活动。与省卫健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第五届广东省健康科普大赛、健康科普月活动。与省林业局联合举办林业科普作品创作大赛。
牵头做好科普助力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乡村科普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县域科普创新发展试点。对东源县科协等10家2025年度县域科普创新发展试点工程实施单位,每个给予20万—35万元资金补助,重点用于乡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科普活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优质乡村科普资源开发等方面。指导试点单位制定或完善项目实施方案,统筹省、市、县三级资源,着力提升县域科普整体能力,通过科普赋能“百千万工程”,为全省县域科普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开展100家科普教育基地对接100家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研学互促活动。扩大“科技小院”建设,推进“百千万工程”纵向帮扶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
优化科普产业政策,激发科普市场活力
持之以恒推动科普产业繁荣发展。落实促进科普产业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支持市场多元主体发展科普产业。建设一批科普产业领军企业和科普产业示范基地。组建全省科普产业联盟、科普产业促进会、科普产业智库等新型科普产业组织,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技术赋能,推动科普提质增效
大力推动科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粤科普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建设。联合省委网信办等单位开展网络科普联合行动。推动科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精准服务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开展人工智能背景下科普转型升级行动,探索科普新模式新路径。整合全省线上线下各类科普资源、传播渠道,打通科普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连接,提供科普人才、科普资源流动通道,提升科普公共服务效能。
积极建好用好“常在乡”科普平台。推动粤智助、广东科普等载体的文化科技卫生“常在乡”平台建设,整合“科普中国”“广东科普”及省内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普资源,精准推送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和健康生活知识等文化、科技、卫生类科普知识,开展“常在乡”科普资源研发与传播。
大力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推动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创新创业基地、具有科普价值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科普化。
运营好“广东科普”双微平台。提高推文运营的专业化水平,提升覆盖面和精准度,实现内容渠道深度融合。强化“科普中国”落地应用。
加快推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打造公众科普实践新场景
力推基层科技馆建设。持续推动未建设综合性科技馆的地级以上市建设1座以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性科技馆,为已立项或正在规划立项的县(市、区)科技馆提供业务指导和专业服务。加强县(市、区)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推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科技馆。拓展中小学校园科技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普展教场馆、科普教育基地。推进现有科技馆改造升级。广泛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服务科普“最后一公里”。积极在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欠发达地区开展“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指导3所农村中学科技馆,持续打通科普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受益面和影响力。举办全省现代科技馆体系交流活动。
强化其他公共设施的科普功能。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开展科普讲座、科普展览。引导各级各类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电影院、机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
聚焦社会热点需求,提升品牌科普活动影响力
扩大品牌科普活动示范效应。聚焦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安全等重点领域,围绕科普助力“双减”、卫生健康、食品安全、农业生产、防灾避险、低碳生活等基层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常在乡”,扎实办好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广东省全国科普月活动、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技进步活动月等品牌活动,动员科普联席会议和纲要办各成员单位、各级科协组织、各省级学会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科普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效果。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广东科普嘉年华等向乡村延伸。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科普人才活力
拓展科普人才队伍培养渠道。配合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科普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科普人才。鼓励和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校教师等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扩大广东科普讲师团影响力和更好发挥讲师团作用,开展第四届院士专家广东校园行暨广东省科普阅读进校园活动。
建立健全科普社会动员机制。指导和支持广东省科普新媒体联盟、广东省健康科普联盟、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联盟规范运作和更好发挥作用。加强专业科普队伍建设,壮大科技志愿者队伍。
扶持优质科普内容创作,丰富传播载体与表现形式
着眼“五类重点人群”科普需求,持续增加科普供给。依托广东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第十九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等平台和载体,动员高等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及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阵地,整合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科普资源和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打造创新科普体验场景,组织开展包括讲座、义诊、展览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深化科普宣传长效机制,营造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氛围
做实科普宣传工作,营造更好发展氛围。组建科学传播促进会,联合各种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力量,强化组织策划,提升宣传效能。增强全国科普月、科普讲解大赛、全民科学素质大赛、科普嘉年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院士专家广东校园行暨广东省科普阅读进校园等特色活动影响力,把广东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成果丰硕优势转化为科普资源优势,打好科普宣传攻坚战,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良好氛围,为广东科普强省建设创造更好环境条件。
广东科技报综合报道 来源:广东科协网
来源:广东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