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伊朗外交官,撕破脸皮:澳大利亚为何把“枪口”对准伊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9:42 2

摘要:8月26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突然放话,说要驱逐伊朗驻澳外交官,并在立法层面上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列为“恐怖组织”。

澳大利亚为何突然对伊朗出手?

8月26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突然放话,说要驱逐伊朗驻澳外交官,并在立法层面上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列为“恐怖组织”。

尽管没有明说,但语气里满满都是“断交”的意味。

澳伊关系骤然跌入冰点。

而在此之前,澳大利亚很少在外交问题上,同某个国家明面儿上闹掰,甚至上次的断交行为还要追溯到1942年的二战期间,对象则是臭名昭著的“维希法国”。

因此,这份声明创造了澳大利亚外交史的两项“纪录”:自二战结束后,首次驱逐外国大使;首次将主权国家的武装力量定性为“恐怖组织”。

那么,澳大利亚如此“大动肝火”的原因是什么?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政治算计?

幕后主使

先来看看澳大利亚这边的说法。

其安全情报组织ASIO近期发布的调查报告上指出,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卫队至少指使了两起反犹袭击事件,分别是去年10月的“犹太餐厅纵火案”以及12月的“犹太教堂纵火案”。

简单说下这两起案子。

2024年10月20日凌晨四点,悉尼邦迪海滩附近一家犹太洁食咖啡馆,遭遇纵火,餐厅设施严重受损。根据报道,这家经营超过半个世纪的老店,是当地犹太社群的重要聚集地。

同年12月6日,墨尔本里彭利亚区的以色列犹太教堂,也遭遇了纵火。

教堂被熊熊大火包围,黑烟滚滚,现场状况十分混乱。

监控显示,当天晚上,一辆大众高尔夫轿车一名蒙面男子手持重物,砸开教堂大门;另一人手提红色油桶进入教堂,几分钟后,火焰开始蔓延,迅速吞没了整个犹太教堂。

事后统计,这场大火不仅严重破坏了教堂的建筑结构,造成了数百万美元的损失,许多珍贵的宗教文物也都被付之一炬,其中更是包括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托拉》卷轴。

接连发生的这两起针对犹太人的事件,给当地犹太社区带来了巨大恐慌。

当地犹太居民举行“和平”集会,要求澳大利亚政府保障他们的安全。

火灾发生几天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内塞亲临现场,并愤怒斥责这是一场“被仇恨煽动、充满反犹情绪的恐怖主义行为”,勒令警方迅速跟进相关调查。

对于这起纵火案,澳大利亚警方起初认为是反犹主义袭击,但经过数月的调查后,随着掌握的线索越来越多,澳大利亚官方认为:这绝对不仅仅只是一起纯粹的反犹太事件。

背后极有可能有境外势力的参与。

联邦警察与ASIO的联合行动,迅速逮捕14名涉案人员。

而这其中,竟然有前摩托帮头目——赛义德·穆罕默德·穆萨维,他被指控为关键中间人,他甚至还被他的同伙冠以传奇特工“007”的真名:“詹姆斯·邦德”。

只是这名“邦德”,干的并不是什么“行侠仗义”的好事。

今年3月份,他被控指挥手下纵火,破坏财产,并涉嫌参与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活动。

澳大利亚情报部门认为,这名“邦德”正是外部势力与澳洲本地犯罪网络的桥梁之一。

同时调查还发现,嫌疑人的通讯记录中,还有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对话:

“我开始觉得他把我们派错地方了,哈哈”。

这就自然而然地让情报部门,将这起事件与另一起案件联系起来——“餐厅纵火案”发生的三天前,一座名为“卷发刘易斯”的酿酒厂也遭遇了纵火。

情报部门推测,或许“派错地方”,指的就是作案人搞混淆了两个同名单位的名称,于是才把两个地方都付之一炬。

不仅如此,法庭文件显示,犹太教堂纵火案其中一名嫌疑人,收取了来自海外的比特币付款。深挖下去,情报部门发现,这条资金链与伊朗革命卫队的海外分支“圣城旅”存在部分关联。

通过长时间的跟踪和技术手段,情报人员最终认定:

伊朗革命卫队的高层,与此次袭击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

ASIO也做出了最终的评估结果:这些袭击并非孤立行为,而是有伊朗的影子。

于是,就有了8月26日,澳大利亚驱逐伊朗大使,并制裁伊斯兰革命卫队这个事儿。

关系变迁

尽管已经撕破脸皮,但澳大利亚与伊朗在过去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上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与伊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关系的早期基础主要建立在经贸合作上。伊朗是全球第四大天然气储量国,天然气远销中欧各国,自从伊澳两国建交后,澳大利亚也开始大规模进口伊朗的液化天然气资源。

到200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伊朗液化天然气的重要买家。

除了能源贸易,双方在文化教育上也保持着密切的交流,每年都有近万名伊朗留学生前往澳大利亚留学,为澳教育产业贡献收入。

2015年“伊核协议”签署时,澳大利亚还参与了解除“对伊制裁”。

后来伊朗遭遇美国制裁的时候,澳大利亚还在维持着同伊朗的经贸合作,两国于2019年在伊朗-阿巴斯港签署了造船合作协议。

时任澳大利亚外交部多边政策总干事一一贾斯汀·李表示 ,虽然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的签署,为多边交流制造了麻烦,但澳大利亚政府将保持同伊朗的联系。

这位官员甚至还批评美国政府退出同伊朗签订的核协议。

但正如大多数西方国家最后的选择一样,澳大利亚最终还是走向了美式“政治正确”。

2023年,澳大利亚政府援引《外国干涉法》,关闭了伊朗文化中心。

随后双方的双边贸易额遭遇暴跌,一度只有峰值时期的5%左右。如今更是直接创下外交记录,破天荒地直接驱逐了伊朗的外交大使,将两国的友好关系一脚踢进了深坑。

那么,澳大利亚为何最终选择同伊朗撕破脸皮?

所谓的“反犹袭击”只是表象,实质上,是由其“亲美”本质所决定的——澳大利亚同伊朗交恶,同美国在中东遏制伊朗的战略是步调一致的,这无疑也强化了“美澳同盟”的协调性。

除了国家层面的考量,或许也反应了澳现任政府的需求,澳大利亚2025年大选即将到来,阿尔巴尼斯政府想要在这个问题,取得更多犹太选民的支持,就需要展示强硬立场。

目前来看结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尽管反对党批评政府同伊朗交恶的决策过于草率,但不少民众都对其“保护国家安全”的行为表示了支持,支持率有所上升。

三方斗嘴

话说回来,面对澳大利亚的“逐客令”,伊朗什么反应呢?

对此,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回应称:伊方正对此进行评估并确定适当的应对措施,伊朗将对任何外交领域的不当行为,作出“对等回应”。

同时还反驳了澳大利亚的“反犹”指控:对伊朗进行“反犹主义”的指控,是根本立不住脚的,这一点,无论在伊朗的文化、历史、还是宗教中,都找不到任何支撑点。

他尖锐地指出:历史上犹太人的迫害主要是欧洲的问题,欧洲人必须为自己的过去承担责任。

最后还补充:

“你们所做的这些,不过是为了安抚以色列,以及你们国内犹太人群体的焦虑情绪。”

对此,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明确拒绝了伊朗所谓“安抚以色列”的说法,坚持所有行动都是基于澳情报部门的独立判断。

在两国因此事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以色列也跳出来拱火了。

一看到伊朗吃瘪,作为伊朗宿敌的以色列怎么可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8月27日报道,以色列政府发言人——戴维·门瑟,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声称:澳大利亚的举动完全是受到以色列鼓励。

意思很明显。

澳洲为什么敢直接与伊朗撕破脸皮,那还不是因为收到了他们的“点拨”才这么干。

澳大利亚方面一听就不乐意了。

不是哥们儿,什么叫“受到以色列鼓励”,敢情我干点啥事还得看您的脸色啊?

给我们澳大利亚当成什么了?“提线木偶”还是“天线宝宝”啊?

澳内政部长——托尼·伯克很快对此做出回应。

面对媒体,直接反击以色列方面的“邀功”说法,直言道:“完全是无稽之谈,澳洲采取这样的行动完全是出于本国安全考虑,和其他国家没关系。”

澳洲之所以会对以色列的说辞嗤之以鼻,与其前段时间的外交政策调整存在较大的关联。

2025年8月11日,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在堪培拉宣布了一项重大外交政策调整:澳大利亚将在9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内塔尼亚胡一听直接火了。

强烈谴责澳大利亚的决定,称其“可耻”,且不会改变以色列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的立场。

8月19日,内塔尼亚胡在社交媒体上,对阿尔巴尼斯进行了“纯粹的人身攻击”,说他就是“软弱的政客”,指责其“背叛了以色列,也抛弃了澳大利亚犹太人”。

作为回应,以色列外长——吉迪恩·萨尔,吊销了澳大利亚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多名外交官的签证,作为对澳大利亚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报复。

两国因“巴勒斯坦问题”,闹了场不愉快的十几天后,以色列又趁机开始摆出高姿态,看到“犹太人”三个字,就大呼小叫地掺和进伊朗与澳大利亚的外交事件中。

只是这次澳大利亚依然没给它什么好脸色看:

“西方阵营是西方阵营,巴勒斯坦是巴勒斯坦,咱们就事论事,一码归一码。”

小结

由于伊澳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再加上相距甚远的地理位置。

两国之间的关系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回暖。

虽然伊朗方面还未正式做出回应,但不难推测,德黑兰可能采取的对等措施包括驱逐澳大利亚外交官,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代理人网络的反制。

可以预见的是,这次澳伊“外交危机”,不会是伊朗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的终点。

来源:文史档案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