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解码“根在河洛”的文化基因,探寻IP落地的创新路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9:50 1

摘要:黄河水奔流不息,千年文明浸润中原。河洛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涌动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之源。它从不止于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鲜活地“活”在当下、流向未来。如何让这样一个深沉的文化体系,转化为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现代“浸润”IP?关键在于解码它的文化基因,并找到

黄河水奔流不息,千年文明浸润中原。河洛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涌动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之源。它从不止于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鲜活地“活”在当下、流向未来。如何让这样一个深沉的文化体系,转化为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现代“浸润”IP?关键在于解码它的文化基因,并找到与时代共鸣的创新路径。这不仅是回望文明源头,更是为传统文化IP的现代转化寻找破题之钥。

一、深挖根源性:在文明基因中提取IP内核

河洛文化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它是中华文明的“源代码”。“根在河洛”,根在文明源起、精神所系。河洛地区,既是地理上的“天下之中”,更是中华文明发轫与成型的核心舞台。《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短短数字,道出了文明初创的密码。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从儒家到道家,诸多思想体系在此发端、碰撞、融合,汇成了奔腾的文化长河。正如吴涛教授所说,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基干,它不仅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还塑造了华夏儿女的心灵。这根,是历史的根,也是精神的根,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一直“浸润”至今。

“浸润”IP的提出,正是基于这种文明浸润的本质。当《河图》的数理智慧与《洛书》的宇宙观相遇,当太极图的辩证思维融入汉字的造字哲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符号的叠加,更是文明基因的重组。这种重组让传统文化有了现代表达的可能,就像黄河与洛河交汇,既有自然之美,又有文明之力,构成了IP独特的不可复制性。

挖掘文化底蕴,增加河洛文化“动力”,解析河洛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聚合多方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形成河洛文化引力,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论坛等平台,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协同攻关;要创新文化标识,打造标志名片,展现河洛文化魅力,深入挖掘河洛文化历史资源,打造鲜活的河洛文化载体等,真切地让河洛文化浸润到百姓身边。

二、激活当代性:让文化基因融入生活场景

文化IP是否有生命力,在于能否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场景。近年来河南文旅的破圈实践就是很好的例子。洛阳“一步一千年”的文化走廊,让游客能在青砖黛瓦间触摸历史;1200家汉服商家构建的“穿越产业链”,让年轻人能在衣袂飘飘中对话古人;铜驼暮雨街区的咖啡香与千年石板路,碰撞出奇妙的时空交响。这些都证明了,传统文化不是陈列馆里的老物件,而是可以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的活态传承。

但“根”不是静止的化石,而是生长的有机体。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IP,从不依赖“老本”,而要不断生发新枝、开出新花。就像“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千百年来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空间哲学和时间感知;就像二程、邵雍等大儒,他们本身就是一座又一座智慧的高山,独成风景,又连绵成脉。我们要做的,正是接续这种“生长的传统”,让老智慧讲出新故事,让老符号链接新人群。

“浸润”IP的落地,需要“古今交响”的智慧。不能只靠卖纪念品、搞景观陈列,更要让文化进入生活场景、情感现场。当VR技术复原的卢舍那大佛与街头汉服小姐姐同框,当《唐宫夜宴》的舞姿跳进短视频直播间,文化就从典籍中走了出来,成为年轻人手机里的表情包、衣柜里的新国潮。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解构,而是用当代语言讲述古老故事,让文化基因在新土壤里开出新花。

三、增强创新性:拓展中原文脉的打开方式

让文化IP“出圈”,得有“古今混搭”的巧劲和创新。《唐宫夜宴》能火,是因为它没把文化当标本,而是让千年舞姿踩上了当代的鼓点。洛阳把定鼎门、应天门“串珠成链”,打造“一步一千年”的文化走廊,让游客走在历史里,这比隔着玻璃看历史更高明。汉服经济也是如此,1200家商家搭起“穿越产业链”,年轻人穿的是襦裙,追的却是文化里的“精气神”。有人说传统文化老了,那是没找对打开方式。像VR里的卢舍那大佛看着街头汉服小姐姐,这种“古今同框”的画面,比任何解说词都有说服力——文化IP不是要复刻过去,而是要让过去帮我们活好现在。

“浸润”,是一个富有当代意识和情感温度的IP意象:它是河洛水土滋养万物的写照,也是文化与人心相洽的状态。它可感可知,是《河图》《洛书》的启发,是太极武术的刚柔相济,是汉字之美,也是千年街巷里的咖啡香。它从历史中走来,却不停留在历史中;它厚重,却不沉重;它古老,却又年轻。

四、构建传播力:让中国故事拥有世界语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IP化过程本身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从“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打造,到河洛文化主题文创走向国际,我们看到的是文化传播从“送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文化IP要走得远,得有“走出去”的底气和“扎下去”的诚意。河洛文化能成为“根文化”,是因为它像黄河洛水一样,能容八方活水。儒学、道家在这里发展,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这种包容性就是最好的IP内核。

文化IP的国际化,需要找到文明对话的“最大公约数”。河图洛书的数理智慧与现代科技相通,太极图的阴阳哲学与当代生态理念契合,少林武术展现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这些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内核,加上数字化、年轻化的表达形式,就能让中国故事拥有打动世界的力量。就像黄河水滋养中原大地,优秀文化IP也能跨越山海,滋润人类文明的共同土壤。

说到底,解码“根在河洛”,是解文化如何与时代对话的密码;探寻IP落地,是寻传统如何成为生活的答案。黄河水奔流千年,河洛文化传承千年,也得往新里走。当“浸润”的气息混着早点摊的热气飘在洛阳街头,当河图洛书的图案印在年轻人的手机壳上,我们就知道,这文化根脉从来没老过——它只是换了种方式,陪着我们往前走。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因为文明的长河,永远在创新中奔涌向前。(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