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荆楚大地,金风送爽,丹桂飘香。4日下午,武汉光谷会展中心2号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第17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分论坛——“创新药研发与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此隆重举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龙头企业代表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商“十四五”
九月的荆楚大地,金风送爽,丹桂飘香。4日下午,武汉光谷会展中心2号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第17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分论坛——“创新药研发与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此隆重举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龙头企业代表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商“十四五”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计,共话中国创新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之路。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光谷生物城承办。论坛以“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为主题,聚焦创新药研发、产业化、人才引育、质量升级等关键环节,设置主旨发言、专题报告、圆桌对话等环节,发布一系列重磅成果,签约一批产学研项目,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推动“双轮”并轨,助力中国创新药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副会长、万益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副总裁周兵在主持开场时,传达了李强总理近期在北京调研生物医药园区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要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政策供给,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周兵表示,协会将以论坛为契机,搭建政企沟通的“连心桥”,推动“创新”与“质量”双轮并轨,从源头植入质量文化,降低试错成本,让中国创新药“跑得快、走得稳、飞得远”。
协会党支部书记赵贵英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她回顾,协会自1989年成立以来,已深耕质量领域36载,累计举办46届全国医药行业科技成果发布会,为扬子江药业、石药集团等龙头企业输出质量人才与体系化解决方案。面向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赵贵英呼吁广大企业把PDCA、质量源于设计(QbD)等先进工具前移到研发早期,以标准化、全球化视角打通“实验室—临床—产业化”全链路,让“中国创新”兼具速度与安全。
“面向未来招聘+内外双通道”策略,破解人才难题
“创新药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武汉启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瑞”)首席人才官黄心茗在题为《以人才驱动创新药前行》的主旨报告中,用三组数据揭示行业“人才悖论”:2024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额突破800亿美元,占全球30%,预计2040年FDA批准的新药中35%将源自中国;全国创新药公司已达1218家,仅次于美国,但七成以上尚未盈利;中国STEM领域博士培养规模已是美国两倍,却仍有80%应届医学毕业生无法满足药企需求,“人多高手少”成为常态。
黄心茗将创新药人才结构比喻为“钻石型”:早研、CMC、药理毒理、转化医学、临床运营、注册、药物警戒、商业化等60余个细分专业必须“独当一面”,任何环节出现“第一次”都可能带来亿元级“学费”。她结合启瑞旗下朗来科技案例介绍,公司400人研发团队中总监级以上占比远高于传统仿制药板块,“宁缺毋滥”成为铁律;面对2025年两个三期项目迎接FDA与EMA现场核查,公司把“具备国际申报经验”写进每一个关键岗位JD,平均招聘周期较2021年拉长50%,但试错成本因此下降三成。
为破解“急着要人与培养太慢”的矛盾,黄心茗提出“面向未来招聘+内外双通道”策略:一方面提前三年推演管线里程碑,把“NDA经验”前置到三期启动前完成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与华东理工等高校共建“连续培养池”,十年内通过“校园招聘—项目历练—高管导师”制形成内部梯队,实现经理及以上岗位100%内生。她提醒企业创始人,创新药CEO的第一优先级是“找人、找钱、找方向”,核心高管必须“比老板更强”,HR委员会要拥有对高阶人才的一票否决权,避免“漏斗式降级用人”稀释组织智商。
原创成果推介,尽展全球首创潜力
论坛报告环节,8位企业家、科学家轮番登台,带来一批具有全球首创潜力的“中国方案”。
武汉益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献民系统介绍全球首创多肽药物“伊匹乌肽”。该药历经十余年研发,锁定PI3K家族新靶点p55PIK,可在抑制NF-κB与细胞周期信号的同时促进组织再生,实现“抗炎+促愈合”双重功效。目前,伊匹乌肽已获批8项临床适应证,Ⅰ/Ⅱ期数据显示多项指标优于国际对照药,将在三年内实现首个滴眼液上市,五年内推出十余款制剂,覆盖军民两用创伤、黏膜溃疡、自免疾病等千亿级市场。
武汉糖智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王鹏聚焦“含糖药物研发与合成生物学”。公司利用多酶催化与细胞工厂,将GalNAc等关键中间体做到吨级,纯度与成本均优于传统提取,已与国内外疫苗、ADC、核酸药物企业深度配套;更难合成的糖脂佐剂MPLA与QS-21亦将在年底实现发酵—酶法量产,有望打破国外对高端疫苗佐剂的垄断。
深圳市禾沐基因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超介绍,公司依托华大集团自主平台,已推出两款进入临床的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管线,首批患儿均实现脱离输血,最长已稳定四年;公司同步输出自研全封闭自动化设备CelAxl-23,已在泰国、沙特落地,愿与全球伙伴共推“天下无贫”与“健康衰老”愿景。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瀚海新酶董事长杨广宇分享《合成生物学黄金时代中的特种酶工程与产业化应用》。团队搭建国内首个“AI+高通量筛选”酶分子进化一体化平台,将传统20%的阳性突变率提升到100%,设计周期由12~18个月压缩至2~3个月;肌酸酶、甘油三磷酸氧化酶等三个国产化攻关案例已进入5000升发酵罐规模化试产,预计2026年替代50%进口份额。
北京贝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注册经理兼董事长学术秘书王皓系统阐述国内首部《人间充质干细胞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规范》团体标准。该标准全文16章2万余字,以GMP为骨架、QbD为灵魂,覆盖采集、运输、工艺开发、CQA、CPP、风险管理全流程,为国产干细胞药物“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提供根本遵循。
湖北省药品MAH转化中心主任、长江瑞益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阳滨介绍“科创—产业—资本”闭环赋能的湖北方案。省级MAH转化平台管理基金超7000亿元,已建立8阶段标准化风险评估体系,落地全国首单“临床前—临床—NDA”研发失败险,运行一年来促成200余家全国供需对接,诚邀科研团队、初创企业利用湖北成本优势和政策红利,在光谷、黄冈、青山等地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市县、销售全球”的轻资产转化路径。
投资机构现场“寻宝”,签约额超30亿元
会场外,同步举行的创新药项目路演、投融资对接、人才招聘会等配套活动内容精彩纷呈。湖北省内外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带来最新成果,50余家投资机构现场“寻宝”,初步达成意向签约金额逾30亿元。
“湖北是科教大省、医药大省,更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湖北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核心,持续擦亮“中国光谷”品牌,加快打造全球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生物安全治理样板区、长江经济带绿色生物制造走廊,为建设健康中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刊记者:骆 娟
来源: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