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以来,随着以色列全面封锁加沙过境点,食物、燃料和医疗物资的输入被彻底掐断,当地居民每天的热量摄入被严格限制在仅能维持基本生理需求的水平。这种做法不仅导致人道主义危机空前加剧,更暴露了以色列在冲突中对加沙平民生存权的系统性剥夺。
2025年3月以来,随着以色列全面封锁加沙过境点,食物、燃料和医疗物资的输入被彻底掐断,当地居民每天的热量摄入被严格限制在仅能维持基本生理需求的水平。这种做法不仅导致人道主义危机空前加剧,更暴露了以色列在冲突中对加沙平民生存权的系统性剥夺。
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突袭,触发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以色列的报复行动已持续超过18个月。根据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的数据,至2025年3月,加沙已有超过10万人因战争直接或间接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儿童和妇女。
而如今,饥饿成了比炮火更致命的敌人。联合国人权专家早在2024年1月就警告,以色列正在摧毁加沙的粮食系统,并将饥饿作为战争工具。2025年3月,近东救济工程处负责人菲利普·拉扎里尼进一步指出,以色列接管联合国物资分发渠道后,刻意将每人每日热量摄入限制在800至1000大卡之间,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年男性2100大卡和女性1800大卡的最低标准。这种“饿殍式”配给,目的显然不是救济,而是让加沙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那么,这种政策的根源何在?表面上看,这与以色列宣称的“反恐需要”有关。自冲突爆发后,以色列总理曾公开辩解:“我们送出了70万吨食物给加沙人民,但很多被哈马斯抢走。”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国际观察者网的报道显示,以色列自2024年底起逐步收紧对加沙的物资准入,2025年3月更是完全关闭拉法口岸等关键通道,导致援助物资从每月数千吨骤降至几乎为零。
无国界医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揭露,以色列不仅阻断外部援助,还通过空袭和地面行动摧毁了加沙80%的农田和渔业设施,使得本地粮食生产能力荡然无存。这种系统性破坏,显然不是针对哈马斯,而是对整个加沙社会的集体惩罚。
除此之外,以色列的“热量配给”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早在2008年,以色列国防部就曾制定过一份内部文件,精确计算加沙居民的“最低生存热量需求”,以便在封锁期间控制物资流入。当时的文件显示,每人每日热量被限定在2279大卡,但如今这一数字被进一步压低至不足一半。
观察者网援引分析称,这种政策实则是“经济战争”的延续,旨在通过饥饿削弱加沙人民的抵抗意志,最终迫使他们在生存压力下放弃斗争。然而,历史证明,这种高压手段往往适得其反,只会激化矛盾,让绝望中的人更加倾向于极端选择。
当然,有人可能会辩解,以色列此举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毕竟哈马斯的火箭弹袭击从未停止。然而,这种辩解站不住脚。BBC中文网2025年1月的报道指出,即便在停火协议达成后,以色列仍加强了对加沙的空袭,显示其政策并非单纯的防御性反应,而是带有明确的进攻性意图。
更何况,饥饿配给的受害者主要是平民而非武装分子。联合国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加沙已有超过50万儿童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近10万孕妇因缺乏食物而面临流产或难产风险。这种无差别伤害,显然超出了任何“自卫”的合理范畴。
实际上,加沙的饥饿危机早已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25年3月,联合国贫困和人权报告员奥利维尔·德·舒特公开谴责以色列将饥饿作为武器,称这不仅是人道灾难,更是违反国际法的战争罪。
他强调,加沙的重建需要至少530亿美元,而当前局势下,资金和物资都无从谈起。半岛电视台援引拉扎里尼的话说:“无论意图如何,这显然是将人道援助武器化。”与此同时,2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联合呼吁以色列立即开放过境点,但至今收效甚微。这种国际压力虽大,却难以撼动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原因在于其背后有美国等盟友的长期支持。
而对于加沙人民来说,饥饿的折磨远不止数字上的热量不足。实地报道显示,当地居民被迫食用树叶、草根甚至动物饲料来填饱肚子。2025年3月,一名加沙母亲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哭诉:“我的孩子每天都在问我什么时候能吃饱,我只能骗他说明天会有面包。”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而是数十万家庭的日常。
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燃料短缺,加沙的净水厂和医院几乎全部停摆,饥饿与疾病交织,让死亡率激增。据无国界医生统计,仅2025年2月,就有超过3000人因营养不良和相关并发症丧生,而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攀升。
诚然,哈马斯在冲突中的角色也不容忽视。其突袭行动直接点燃了战火,劫持人质的行为更是给了以色列扩大军事行动的口实。但即便如此,以色列的应对方式显然失之偏颇。2025年1月达成的停火协议曾让人看到一线希望,卡塔尔和美国斡旋下,双方同意释放人质并暂时停火。然而,协议执行不到两周,以色列便以“哈马斯违反条款”为由恢复轰炸,并进一步收紧物资封锁。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不仅让停火形同虚设,也让加沙人民彻底丧失了对和平的信心。
以色列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济实力,而加沙却是一个被围困17年、面积仅365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000人,95%的居民依赖外部援助生存。在这种不对等条件下,以色列的“热量配给”无异于雪上加霜,直接将加沙推向崩溃边缘。而哈马斯虽然试图通过武力对抗,但其有限的资源和组织能力,显然无法扭转这一局面。
多年来,国际社会无数次呼吁停火、谈判,甚至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的封锁政策,但这些努力往往止于口头。2025年3月,美国虽对以色列施加一定外交压力,却仍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对以制裁的提案。这种纵容,让以色列得以肆无忌惮地推进其政策。而加沙人民在求援无门的情况下,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摧毁,生计被剥夺。
即便如此,加沙的抗争从未停止。尽管饥饿削弱了他们的身体,但许多人仍在用仅有的方式表达愤怒。2025年3月,一群加沙青年在社交媒体上发起“饥饿日记”活动,用文字和照片记录每天的生存挣扎,试图唤起更多关注。虽然这种声音微弱,却展现了他们在绝境中的韧性。然而,单靠这种韧性,显然不足以改变现状,真正需要的,是国际社会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事实上,以色列的“热量配给”政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对加沙长期封锁战略的一部分。自2007年哈马斯接管加沙以来,以色列以“安全”为由实施全面封锁,限制人员流动和物资进出。十余年间,加沙的经济几近崩溃,失业率高达60%,贫困率超过80%。而此次冲突不过是将这一慢性危机推向急性爆发的临界点。正如联合国人权专家所言,这种政策不仅是人道灾难,更是对基本人权的公然践踏。
除此之外,这一政策的后果还可能波及整个中东地区。有外媒指出,加沙战争已将中东推向更大冲突的边缘。2025年初,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的边境交火愈演愈烈,伊朗也加大了对巴勒斯坦武装的支持力度。如果加沙的饥饿危机持续恶化,难民潮和极端主义抬头将不可避免,进一步动摇区域稳定。而对于我国来说,中东局势的动荡无疑会影响能源安全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这也是为何我国外交部多次呼吁各方克制的原因。
当然,以色列的支持者可能会辩称,加沙的困境是哈马斯“咎由自取”。毕竟,哈马斯的火箭弹袭击和地道战术确实对以色列平民构成了威胁。但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加沙的230万居民并非全是哈马斯成员,绝大多数是无辜平民。
以色列的集体惩罚政策,显然违背了国际人道法中“区分原则”,即军事行动不得针对平民。更何况,联合国多次调查表明,以色列在冲突中的武力使用往往“过度且无差别”,这早已不是单纯的“反恐”所能解释。
而从更深层次看,这场危机折射出巴以冲突的根本症结——土地、权利和尊严的争夺。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巴勒斯坦人经历了多次流离失所,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成为他们最后的立足之地。然而,以色列的定居点扩张和封锁政策,让和平谈判一次次无疾而终。2025年的饥饿配给,不过是这一长期压迫的最新表现。正如一位加沙学者在采访中所说:“他们想用饥饿逼我们屈服,但我们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活。”
所以,以色列的这种做法对加沙人民而言,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对以色列而言,是道德与国际形象的进一步沦丧;对世界而言,是对人道底线的又一次考验。然而,这种结果并非不可逆转。如果国际社会能抛弃双重标准,真正推动停火和援助,或许还能为加沙保留一线生机。但现实是,强权政治下的妥协,往往只会让弱者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弱者在这个乱世之下想要生存,就要变得比“狼”更加强大,否则,一味跪地乞饶,最终只会沦为“狼”口中的晚餐。
[信息来源: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报告、无国界医生组织《加沙:死亡陷阱中的生活》、BBC中文网、半岛电视台、观察者网、联合国人权办公室声明等可靠资料,数据和事件截至2025年3月29日。]
来源:历史侦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