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某网络平台多个账号传播“三明正在修地铁一号线”的虚假信息,引发网友极大关注与讨论。东南网记者浏览了此类视频后,发现目前仍有一些“吃瓜群众”跟风调侃,但还是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解释“这是三明防洪排涝工程”。
前段时间,某网络平台多个账号传播“三明正在修地铁一号线”的虚假信息,引发网友极大关注与讨论。东南网记者浏览了此类视频后,发现目前仍有一些“吃瓜群众”跟风调侃,但还是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解释“这是三明防洪排涝工程”。
网传视频截图。
据了解,因城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项目的施工建设给江滨路造成了一定的交通压力,加上部分市民通过航拍发现,工地里挖了一个又长又深的“坑”,便有网友调侃说,“施工战线拉这么长,怕不是在修三明地铁一号线!”
众所周知,洪灾已成为三明市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三明境内平均每4年多发生一次洪灾。“市区道路被河水倒灌,加上强降雨,行人'踏浪'而行,地势低凹路段,车辆更是'水上漂'。”市民蔡女士回忆起3年前的那次洪水,至今难忘。
为有效解决河水倒灌、雨水短时间内排不出去的难题,2022年以来,三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明确“上拦中疏下排外挡”防洪排涝总体布局,启动中山公园、东新一路、东新五路及东乾路、列西等4个易涝片区排涝泵站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并将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网友视频中所拍摄的“地铁”实则是由三明市城市管理局下属市政工程养管中心负责实施的“中疏”——即排涝泵站配套管网部分。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4个易涝片区排水系统,结合市水利部门的防洪堤及排涝泵站建设,系统提升4个易涝片区韧性防御能力,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龙泉大厦前的施工路段已恢复通行。
27日,东南网记者在江滨路如意桥路段看到,该路段机动车道已恢复通行,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围挡封闭,多个工人、机械设备正在施工。
中山公园易涝片区排涝泵站配套管网施工现场。
“我们配合排涝泵站建设,将在这4个易涝片区铺设排水管道,在降雨量暴增、沙溪河水位上涨时,能更高效地把雨水收集至排涝泵站,通过设备将雨水强排沙溪河。”三明市市政工程养管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这对三明这座山谷型城市解决内涝有重要意义。
东南网记者从三明市城管局获悉,2025年将实现江滨路段全通车,并分批分段开展东新三路、全球通路等路段建设;2026年将开展新市北路等剩余路段建设,最大程度还道于民。
城市地下排水管网改造既是关乎民生的“里子”工程、也是城市建设的“面子”基础。去年以来,三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并实地察看东新五路排涝泵站及管网等建设情况,强调要高标准做好防汛备汛工作,坚决打好防汛备汛主动战。
另外,为最大程度保证江滨路具备良好通行条件,三明也下了不少功夫。减小占道面积、缩短工期、完工一段开工一段、与部门协作配合……在2025年春节前,已建设好一批路段,并放开通行。
记者手记:
全面提升市区防洪排涝能力,俨然是三明应对洪涝灾害的必要措施,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忍一时的交通拥堵,解决多年的洪水隐患,最终的实惠和方便还是会落在群众身上。当然,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作为城市管理者、建设者、施工者,应当最大程度地估计群众的方便,做好细节工作,例如,两个以上工程在同一个地点开展,相互之间要做好协调,不能各行其是。
同时,在绿色低碳出行日益成为新风尚的今天,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成为缓解交通拥堵的关键。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也能有效降低交通拥堵程度。在此之外,礼让斑马线、不随意停车……每个市民都做好点滴之事,汇聚起来,就能让大家的通勤之路更好走。
“上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合理规划建设截洪沟等设施,最大限度降低市区后山泥水流入城区风险。“中疏”:新建及改扩建城区无压暗涵、管渠,疏导城区雨水;“下排”:新建及改扩建排涝泵站,进行抽排;“外挡”:新建及加高加固沙溪干流防洪堤、闸门等,形成防洪闭合体系。
来源:新赐爬界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