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gentScope 1.0 一发布,群里立刻炸锅:有人把用了半年的 LangGraph 项目一键迁移,十分钟跑通;有人把原来要 200 行脚本才能搞定的“多模型并行+记忆压缩”缩到 20 行。
“别再自己写胶水代码了。
”
昨天半夜刷到这条消息,脑子里只剩这句话。
AgentScope 1.0 一发布,群里立刻炸锅:有人把用了半年的 LangGraph 项目一键迁移,十分钟跑通;有人把原来要 200 行脚本才能搞定的“多模型并行+记忆压缩”缩到 20 行。
说白了,这玩意儿把“多智能体”从论文名词,变成了能下班前交差的生产工具。
先说最扎心的痛点——调试。
以前跑多智能体,日志像瀑布,错一步就从头再来。
AgentScope 的 Studio 把执行路径画成时间线,点一下节点就能暂停、改参数、继续跑。
同事老周昨天演示:
“看,这一步工具调用超时,我直接切到备用 API,不用重启整个流程。
”
画面感太强,像在 IDE 里打断点,只不过对象是十个正在聊天的 AI。
再聊记忆。
多轮对话最怕“失忆”。
AgentScope 把短期记忆压成摘要,长期记忆跨会话存 Redis,官方给的例子是订机票:
用户先问“下周去上海”,隔两天又来一句“改到周五”,系统还能记得出发地、航司偏好,甚至之前被拒过的仓位。
这感觉就像对面坐了个记性贼好的助理,而不是金鱼脑的大模型。
工具并行也香。
Meta Planner 自己判断任务复杂度:简单问题用 ReAct 模式,一句话调一个工具;复杂任务切成子任务,多工具并行,再把结果拼回来。
实测跑“写一篇 2024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报告”,Deep Research Agent 同时开搜索、调行情 API、拉财报 PDF,三分钟出 3000 字带图表,比自己手搓快十倍。
最惊喜的是兼容。
Runtime 直接塞容器,LangGraph、AutoGen 的老项目丢进去就能跑,迁移成本≈0。
想起去年为了把 AutoGen 塞进公司 K8s,写了三天 YAML,现在两行 docker run 搞定,心里只有一句:早干嘛去了。
开源地址甩这:
技术报告也公开:https://arxiv.org/abs/2508.16279
有人问我,这框架是不是只适合大厂?
真不是。
昨晚用笔记本跑了个“浏览器自动抢演唱会票”的小 demo,Browser-use Agent 自己打开大麦,点选、登录、下单,全程录屏当证据。
代码不到 50 行,感觉像把浏览器遥控器交给了 AI。
一句话总结:
AgentScope 1.0 把“多智能体”从 PPT 里拽出来,塞进生产环境,还顺手治好了开发者的偏头痛。
要不要试试?
反正我已经把旧项目迁移完了,剩下的时间,准备让 AI 替我写周报。
来源:好学海风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