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以俯瞰的视角,带大家深入探究索尼 FE 16mm F1.8 G 镜头 —— 它不仅是一款高性能镜头,更能为拍摄风光、建筑及夜景的摄影师激发无限创作灵感,一同发掘这款镜头的真正价值。
本文将以俯瞰的视角,带大家深入探究索尼 FE 16mm F1.8 G 镜头 —— 它不仅是一款高性能镜头,更能为拍摄风光、建筑及夜景的摄影师激发无限创作灵感,一同发掘这款镜头的真正价值。
对摄影师而言,选择器材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一连串的问题:
若追求极致画质,器材重量便会增加;若优先考虑便携性,又难免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协。
尤其在拍摄富有动感画面的广角镜头领域,这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像 16mm F1.8 这样大光圈、超广角的规格,按常理来说,镜头本应体积庞大且重量不菲。那些画质出众的镜头,往往因分量过重,让人在携带外出时犹豫不决。想必不少摄影师都在 “性能” 与 “机动性” 这对矛盾的永恒命题中,不断寻觅最优解。
而在此时,索尼推出了 “FE 16mm F1.8 G” 镜头。16mm 超广角、F1.8 大光圈,再加上 G 镜头的可靠品质,如此强悍的规格,竟被浓缩在一个轻小便携的镜身之中,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使用器材:无人机+ α7CR + FE 16mm F1.8 G + KANI ND2-64 可变 ND 滤镜与 CPL 偏振镜二合一(67mm)
▬拍摄环境:F13、1 秒、ISO 100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这款镜头令人惊叹的轻量化与小巧体积,它的重量仅为 304 克。
将器材装进相机包,即便全天奔波也不会觉得吃力,同时还能凭借直观的操控性不错过任何精彩瞬间。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影响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背着沉重器材攀登山路,还是穿梭于旅行目的地之间,器材的轻量化都能让携带变得轻松。这款镜头的轻便特性,让大家可以随时多带一支镜头出门,意味着我们能够时刻携带更多影像表达的可能,为创作增添一份底气。
▬使用器材:无人机+ α7CR + FE 16mm F1.8 G
▬拍摄环境:F14、1/125 秒、ISO 100
尽管这款镜头小巧轻便,但在操控性与耐用性上丝毫没有妥协,这正是 G 镜头的精髓所在。其具备防尘防滴设计,镜头最前端还采用了氟镀膜,即便在如示例中那样恶劣的拍摄环境下,也能放心使用。
此外,镜头配备的三个物理控制部件十分实用,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光圈环:设有可关闭咔嗒声的开关,这在视频拍摄时必不可少,能实现无声且流畅的曝光调节。即便在拍摄静态照片时,光圈环直观的操作手感也极具吸引力。
.光圈锁定开关:这个小小的开关能有效防止误操作导致设置变更,尤其在将镜头搭载于云台或无人机时,可避免光圈意外变动,为现场稳定操作提供有力保障。
.对焦保持按钮与 AF/MF 切换开关:无需进入相机菜单,即可瞬间切换设置,操作便捷高效。
这款 FE 16mm F1.8 G 镜头虽为超广角镜头,却能兼容常用的 67mm 口径滤镜。仅这一点,就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影像表达空间。
无论是无人机拍摄,还是使用云台拍摄,平衡调节都至关重要,因此大多无法使用大型滤镜。
文中示例作品,便是通过无人机搭载 ND 滤镜(KANI ND2-64 可变 ND 滤镜与 CPL 偏振镜二合一,67mm),以 1 秒快门速度拍摄而成。在无法架设三脚架的空中,却能拍出宛如使用三脚架般丝滑的水流效果。无论是在白天通过长曝光展现溪流的动感,还是用 CPL 偏振镜控制水面反光,正是因为这款镜头能轻松搭配滤镜,这些独特的影像表达才得以实现。
我们认为,FE 16mm F1.8 G 绝非仅靠轻便或大光圈取胜。它深入理解户外摄影师的工作流程,为优化拍摄体验而生。
▬使用器材:无人机+ α7CR + FE 16mm F1.8 G + KANI ND2-64 可变 ND 滤镜与 CPL 偏振镜二合一(67mm)
▬拍摄环境:F14、1 秒、ISO 100
这款镜头解析力出色,尤其画面中心区域极为锐利。若将光圈收缩至 F2.8 及更小,画面边缘也能保持较高解析力。然而,要真正理解 FE 16mm F1.8 G,就必须了解其设计理念。为实现轻量化与亲民定价,该镜头巧妙融合了光学设计与电子校正技术。
大家可以查看未校正的示例照片,不难发现校正前的画面存在明显的桶形畸变。但这并非缺陷,而是巧妙设计理念的体现。该镜头以相机内置校正功能及后期软件配置文件校正为前提,成功大幅缩减了物理镜头的体积与成本。
若想通过光学方式校正畸变,就需要增加更多镜片,最终打造出的镜头必然体积更大、重量更重、价格更高。因此,索尼将极致光学性能的定位交给 GM 镜头,而 FE 16mm F1.8 G 则以轻量化、小巧体积和高解析力,成为符合现代需求的镜头。
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而言,原厂镜头独有的自动对焦可靠性堪称一大优势。
尤其在高空拍摄时,常常会因对比度不足导致反差式自动对焦难以工作,拍摄条件极为苛刻。但 FE 16mm F1.8 G 总能轻松且精准地持续追踪对焦主体,这种可靠感正是原厂镜头最大的优势之一。
未开启镜头校正
▬使用器材:无人机+ α7CR + FE 16mm F1.8 G
▬拍摄环境:F11、1/80 秒、ISO 100
开启镜头校正
▬使用器材:无人机+ α7CR + FE 16mm F1.8 G
▬拍摄环境:F11、1/320 秒、ISO 100
F1.8 大光圈的真正价值,在光线微弱的环境中得以充分展现。文中这张示例照片,便是通过 FE 16mm F1.8 G 镜头从空中拍摄,除人物外,仅依靠月光完成拍摄。
从空中进行夜间拍摄,其难度与地面夜间拍摄截然不同,挑战更大。多数无人机依靠机身底部的相机识别地面纹理,通过 “视觉定位系统” 实现精准悬停与稳定飞行。但在漆黑的夜晚,该系统会失效,无人机只能依赖 GPS 定位,难以维持白天般的稳定性。因此,夜间飞行受到严格限制,需要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许可。
无人机拍摄本身就存在细微抖动,而夜间飞行稳定性下降,更是让长曝光拍摄难上加难。在仅靠月光照明的环境下,无法通过降低快门速度来增加进光量,只能选择提高 ISO 感光度。但众所周知,ISO 感光度越高,画面噪点就越明显。此时,F1.8 大光圈的优势便凸显出来。凭借 F1.8 的大光圈,这款镜头能在尽量降低 ISO 感光度的同时,确保快门速度处于可避免画面模糊的范围。倘若使用的是 F2.8 或 F4 光圈的镜头,要达到相同亮度,就必须将 ISO 感光度再提高数档,即便借助当今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也难以呈现出示例照片中清晰通透的质感,以及海浪与沙滩的细腻纹理,画面细节早已被噪点掩盖。
这款镜头的大光圈优势,让我们得以突破 “夜间高空拍摄难以实现” 的局限,探索夜景表达的新可能。这不仅对我们高空摄影师意义重大,对于手持拍摄夜景的所有摄影师而言,它同样是照亮创作之路的希望之光。
▬使用器材 1:无人机+ α7CR + FE 16mm F1.8 G
▬拍摄环境 1:F1.8、1/4 秒、ISO 12800(已进行降噪处理)
▬使用器材 2:无人机+ α7CR + FE 16mm F1.8 G
▬拍摄环境 2:F1.8、1/15 秒、ISO 12800(已进行降噪处理)
当我们携带 FE 16mm F1.8 G 抵达拍摄地,真切感受到它并非一款普通的 “好镜头”,而是一款 “设计精妙的专业工具”。惊人的轻量化设计、满足专业需求的视频拍摄性能,再加上便捷的操控性与灵活的滤镜搭配能力,这款镜头将所有优势完美融合,达到了出色的平衡。
来源:互通lightroom教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