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朝后期,中国遭遇重大危机。这是当时整个欧亚大陆共同面临的危机:蛮族入侵。从欧洲到亚洲,蛮族全面进攻文明世界。罗马帝国和大汉王朝,都陷入风雨飘摇、凄风苦雨。
中国历史亟需“大翻案”。只有经过这种彻底的“大翻案”,中国历史的本来面目才能再现于人间。
汉朝后期,中国遭遇重大危机。这是当时整个欧亚大陆共同面临的危机:蛮族入侵。从欧洲到亚洲,蛮族全面进攻文明世界。罗马帝国和大汉王朝,都陷入风雨飘摇、凄风苦雨。
虽然都面临蛮族攻击,但欧亚大陆东西方的结果却大不相同。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所灭,从此成为历史名词。东汉王朝虽然也覆灭了,虽然中原也遭受可怕的“五胡乱华”,一片血雨腥风。但华夏文明延续了血脉,挺过了四百多年的战乱,终于迎来了更强盛的隋唐帝国。
可以说,中国是欧亚大陆上仅有的文明幸存者。华夏文明虽然伤痕累累,形容枯槁,但屹立不倒。由此也可见证秦汉王朝给华夏文明奠定的基业之坚固和深厚。祖宗留下的家底和本钱,很多很好,帮助后世子孙挺过了乱世,延续了文明。
那么,从汉朝灭亡到隋唐建立之间的四百多年,是不是就一无是处,一片黑暗呢?当然不是。这四百多年,虽然战乱不止、民不聊生,但这是一个文明大融合、大升级的时代。北方的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深度融合,加之佛教等外来文明进入,多种文明要素融为一体,华夏文明大幅升级。这场文明大融合的结果,就是伟大的隋唐帝国。
隋唐的开国君主,不但血统都是胡汉杂糅,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很多方面,中原农耕文明都大量吸收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质,打造出比秦汉更丰富、更强健的国家制度。
正是在这种文明大融合的基础上,隋唐帝国成为当时全世界人类文明的顶峰。华夏文明的视野也大大扩展,大幅突破农耕区的范围。这就为后面文明融合的进一步升级,拉开了序幕。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完成的历史任务是:实现了农耕-游牧两大文明的第一次大融合。华夏文明的外延和内涵都大大丰富了。
02安史之乱对唐朝来说是飞来横祸,但从整个华夏文明的角度看,这是后世文明扩展的开始。唐后期的藩镇割据,主要在华北。这也就大大强化了北方、东北方向游牧民族和中原的联系。
五代十国时,中原丢失了“燕云十六州”。后来宋朝一直想要收回,始终不成功。这成为宋朝的致命伤口,不但让宋朝不能成为统一大王朝,也直接导致了北宋和南宋的覆灭。
这是因为,燕云十六州有很大部分是农耕区。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夺得这块地方以后,他们的地盘扩大,倒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他们首次有了稳固的“汉化基地”。通过统治和管理燕云十六州的农耕区,辽金等游牧政权深度汉化,掌握了统治农耕区的经验和制度。
西汉初年,汉高祖本人被匈奴大军围在白登山。在汉人看来,皇帝被围,这就完了。可匈奴人只是勒索了一笔钱就走了,刘邦全身而退。这是因为,匈奴人本意就是来抢钱抢东西的。留在中原推翻汉朝去建立一个新国家,他们根本没兴趣。
经过辽金在燕云十六州的深度汉化,游牧民族明白了很多新道理,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开拓了很多新眼界。所以,到了这时,才先后出现了元朝和清朝两大“入主中原”的大王朝。这不是因为蒙古人、女真人比匈奴人、鲜卑人更能打仗,而是蒙古人、女真人的汉化程度更深。
从五代十国到北宋南宋这一段历史,表面上是中原王朝软弱不堪,备受屈辱。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还有“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但从文明整体的角度看,这一时期完成的历史任务是: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多元化。尤其是北方、东北方向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融合,越来越密切了。
一个空间和观念上更大的中国,正在艰辛痛苦地脱胎诞生中。
03接下来,就到了元明清三朝。
确实,从很多表面现象看,元明清三朝比之前的秦汉隋唐“野蛮落后”得多。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元明清三朝承担了更艰巨、更复杂的历史任务,那就是更大范围的文明融合、民族融合。在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过程中,表面上是更野蛮更落后,实质则是华夏政治体的大范围扩展。
文明扩展,可不是没有代价的,不但有而且往往代价高昂。
我们先回顾一下之前的事情。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中国仗着秦汉打下的坚实基础,挺过了欧亚大陆“蛮族入侵”的浪潮,保住了华夏文明。不但保住了文明,还造就了隋唐这种强大的“二元帝国”,初步把农耕和游牧结合在一起。
不过,这时的结合还很简单很初级。大家看唐朝的版图,可能会惊叹唐朝国土面积之大。其实,那些农耕区以外的地方,往往只是短时的军事存在,有个城堡、边关、商路等等,并没有形成稳固的统治。往往不久后就撤销而不复存在了。唐朝真正的统治范围,主要还是农耕区。
农耕文明,高度依赖降水、土壤等自然条件。对不能耕作的干旱、荒漠地区,既缺乏兴趣,也没有相应的统治、管理能力。游牧民族,虽然羡慕、向往中原的富裕繁华,但他们同样缺乏统治、管理农耕区的能力。双方虽然打来打去,终究是各过各的,没有合二为一。
经过五代十国和宋辽金,游牧民族的“大汉化”基本完成。后来,就有了“合二为一”的元朝和清朝。
元朝虽然在大范围内实现了政治统一,但蒙古人毕竟惯于游牧,不善于深耕土地,统治的根基很不稳固。结果就是“胡虏无百年之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到一百年,蒙古人就退回大草原了。
朱元璋“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恢复了华夏文明的大一统政治体,功高至伟,名垂千古。而且,明朝在很多方向突破了农耕区,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都有比秦汉隋唐深入得多的政治存在。所以,虽然明朝正式的国防线在长城,但华夏文明的实际范围,已经大大突破了农耕区。
这就给清朝更进一步的大融合、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04清朝作为异族入主中原,虽然带来了很多大倒退,野蛮落后,但也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不但直接把东北和中原结为一体,还在西北、西南方向用兵很勤。满清人凭借自己在草原上的丰富作战经验和资源,牢牢控制了蒙古地区。比如,长期困扰宋明的战马不足问题,到了清朝完全不存在了。
并且,对草原游牧地区,清朝是军事、宗教、政治多管齐下,软硬兼施。结果是,有清一代,农耕-游牧共同体的牢固性,大大强于前代。清朝这个二元帝国的成色,可比唐朝“天可汗”的二元帝国强多了。
用同情的态度理解历史,就会意识到,清朝的很多“野蛮、落后”,实际上是因为:建立稳固的农牧二元帝国,仅仅依靠仁义道德礼、温良恭俭让的儒家观念,是远远不够的。同样,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仅依靠传统的中原传统,也远远不够,必须要用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双管齐下,哪个合适用哪个,需要用哪个就用哪个。
因此,如果用标准正统的汉唐宋明的汉人儒家观念去衡量,会看到清朝很多野蛮、落后、残暴之处。很多人因此认为,清朝大大“耽误”了中国。如果中国近代不是清朝这种野蛮王朝,而是汉唐宋明那样的正统汉人儒家王朝,中国就不会有近代的“百年国耻”。
他们忽略了重要一点。如果不是清朝在西洋人到来以前,打造了稳固的农牧二元帝国,当西洋人的殖民扩张到了东亚以后,中国大概率会失去农耕区以外的所有地盘——就像中国失去对东南亚的控制一样。
正因为中国已经是疆域辽阔的农牧二元帝国,面对西洋人遍布全球的殖民浪潮,中国的表现是最好的,正如汉朝时面对蛮族的进攻,中国的表现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先辈付出了很多代价,承受了很多牺牲,有些方面,好像更野蛮更落后了。好在所有的血和泪,都没有白流。经过元明清三朝的持续努力,东亚大陆上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终于融为一体,给现代中国留下了丰厚的领土和精神遗产。
华夏文明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更宏大、更坚强的共同体。那些只看到历史进程中负面代价、而看不到华夏文明持续前行的人,难道不是肤浅和错误么?
05看到中国历史持续发展进步的脉络,看到各朝各代在其中的贡献和作用,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伟大的华夏文明,也才能真正有文明自信。
近代的“百年国耻”,大大扭曲了很多人对中华历史的认识。在他们看来,中国历史一片黑暗、一无是处,即使是繁荣强盛的盛世,也无非是可悲的停滞。
这种错误而片面的观念,让人一叶障目,对眼前的历史事实视而不见,比如中国领土的持续扩张,从黄河流域的部落群,一直扩展到几乎整个东亚大陆。事实上,东亚大陆的好地方,基本全被我们中国占了。这是多么丰厚的历史遗产,这是多么值得骄傲自豪的丰功伟绩。
而且,我们中国的这种扩展,虽然其间有战争有战乱,但却不是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历朝历代方方面面的持续建设,既有制度建设,也有意识形态、精神观念、思想文化的建设。
简单的军事征服,会随着军事力量的必然衰落,而丧失殆尽——世界其他文明正是如此。我们中国这种独特的“文明扩展”,则历经时间考验,而越来越稳固,直至形成我们今天的广土巨族。其中的丰富内涵和巨量知识,还远远没有被揭示和研究。
停止妄自菲薄,开始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这座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宝库吧。
来源:李子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