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彬,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扎根特教29年,用爱心助力特殊孩子跨越残缺障碍,以“四美”行动诠释教育初心,获全国“特教园丁奖”、四川省首届手语电视大赛优秀奖、四川省第二届听障朗诵比赛“优秀指导奖”。
云函/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
朱彬,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扎根特教29年,用爱心助力特殊孩子跨越残缺障碍,以“四美”行动诠释教育初心,获全国“特教园丁奖”、四川省首届手语电视大赛优秀奖、四川省第二届听障朗诵比赛“优秀指导奖”。
在乐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朱彬已坚守特教一线二十余载。她默默守护着残障学生,以手为言,以爱为桥,用行动书写育人美、业务美、奉献美、师德美,以赤诚之心为“折翼天使”缝补翅膀,让生命的羽翼终能乘风翱翔。
朱彬
以仁爱为钥,为“折翼天使”铺就成长路
朱彬深知 “聋生的心门并非紧闭,只是需要专属的钥匙”,担任班主任期间,她用细腻与耐心破解无数聋生的成长难题。学生小健因父母离异自我封闭甚至有轻生倾向,朱彬通过数十次家访,结合 “表情—手势—行为” 的心理干预法,每天用手语分享《丑小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成长故事,还让小健担任班级黑板报 “美术总监”。3个月后,小健终于用手语说出 “朱妈妈,我知道你一直都在”。如今,小健已成为成都一名美团骑手。
为帮聋生融入社会、自立自强,朱彬为每个学生建立 “成长潜能档案”:发现小芸擅长手工,便帮她联系陶艺工坊实习;得知小伟喜欢机械维修,就牵线职业院校让他插班学习。她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建 “聋生职业体验基地”,开设茶艺等特色课程,还邀请优秀聋人校友返校分享成长故事。近五年,她所带班级毕业生升学率达90%,多名学生考入长春大学等高校,部分毕业生成长为茶艺师、美甲店技师。
朱彬还创新搭建家校社协同共育桥梁:每周组织 “家长手语学习小组”,教家长基础手语,破解沟通障碍;三年间奔走于公益组织与企业,为学生争取助学金10万余元、实习岗位20余个。学生小琴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她不仅帮其申请助学金,还联系志愿者为其辅导功课。如今,小琴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说:“朱老师像纽带,把所有爱牵到了我们身边。”
朱彬在上课
以专业为基,在无声世界搭建沟通桥梁
针对聋生语言习得难题,朱彬积极实践 “双语理念”,创设“双师课堂”模式——左手精准演绎手语,右手引导规范书面语,结合 “手势+口形+图文” 让抽象词汇具象化。她整理数万字《聋生语文双语教学案例集》,使学生书面表达准确率提升60% ,多篇作文获省级奖项。对有条件 “说话” 的聋生,她耐心开展语言训练,帮不少聋生开口说话。
为攻克聋生阅读难关,朱彬推行 “视觉化阅读”。她用彩色思维导图拆解文本,红色标情感、蓝色理脉络、黄色定主旨,还开创 “三级问题链” 教学法激活思维。她自费购置图文版读物,在教室设 “无声书吧”,每周开设两小时课外阅读课。在写作教学中,她开辟 “心灵日记角”,鼓励学生用 “图文混排” 记录生活,还组织 “笔尖上的辩论”。学生小浩的《我的语文老师》获市级作文赛一等奖,文中写道:“朱老师的手像魔法棒,把‘自卑’变成‘自信’。”
作为乐山电视台手语主持人,朱彬收集 “民间手语”,将法律术语转化为形象手势;主研省级课题《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国法律语料库构建研究》,收录近500个法律手语词汇填补空白。长期为公检法提供手语支持,维护司法的公正性和聋人群体的合法权益。作为高校特聘专家,她主讲《聋校语文教学法》,主研国家一级课程课题等多个项目,录制《通用手语教学视频》,培养了众多投身特教事业的学生。
二十余载,朱彬从 “朱姐姐” 变成 “朱妈妈”,青丝染霜却初心不改。她暑假骑行家访、寒假泡图书馆写课题,儿子高考时仍在忙聋生升学材料事宜。她用专业与大爱,让聋生听见梦想拔节的声响,诠释着 “最美教师” 的真谛 —— 以心育人,以爱为桥,让无声世界通向星辰大海。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