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生动讲好优良家风故事,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即日起,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生动讲好优良家风故事,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即日起,
带动全市广大家庭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教、建设好家庭,激发更多家庭汲取榜样力量的内生动力。
林昌法家庭
在温州龙湾瑶溪街道黄石村,一条跨越半个世纪的家风传承链正在延续——60多岁的林昌法带着全家三代人,用四十余年光阴将“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家训,化作永不褪色的家族印记。从台风夜被收留的孩童,到带领全家投身公益的“温州好人”,这个普通家庭用行动诠释:最好的家风传承,是长辈弯下腰做事,后辈踮起脚接棒。
善种萌芽:苦难中播下家风之种
林昌法,1963年出生于黄石村,童年饱经磨难。八岁那年,台风摧毁了家中房屋,生活的重担压在年幼的肩头。村干部和班主任陈老师的援手,给了他一间校舍容身,也在他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十五岁丧父,生活的苦难迫使他十八岁便跟随亲戚学习泥水匠手艺,六年如一日地挥汗劳作。然而,苦难没有磨灭他的善良,反而让他更加懂得珍惜与回馈。
从泥水匠到废旧不锈钢回收的创业者,林昌法凭借勤奋与诚信站稳了脚跟。生活稍有起色,他便将目光投向需要帮助的人。自1988年起,他开始开始兑现“传递温暖”的承诺:汶川地震捐款单上有他的名字,黄石渔耕博物馆砖瓦间存着他的体温,村里2000人龙灯巡游的鼓点中响着他的心意。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龙湾版兰小草”,因为他的善举如春草般低调却生机盎然。
善苗生长:全家总动员传承美德
林昌法的善行不仅是他个人的坚守,更成为家庭的精神基因。妻子项春莲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不仅操持家务、抚育三个子女,还积极参与丈夫的公益事业,无论是筹备物资还是陪伴走访,她总是默默支持,用行动诠释“家和万事兴”的真谛。夫妇二人将公益融入生活日常,从不刻意说教,却用行动为子女树立了榜样。
三个子女的人生轨迹,交织着相同的基因:大女儿带着孩子延续“敲门行动”,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帮助剪指甲;二儿子是一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助学和环保活动中;小儿子则利用假期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公益宣讲,用青春力量传递爱心。“能帮一点是一点”的家训,在各自领域绽放出不同形态。
善果满枝:善行的涟漪效应
2019年,林昌法加入龙湾区慈善联合总会日行一善义工队,担任常务副队长,带领团队走遍温州百余所学校,核实并结对帮扶430名困境学生,累计捐助善款30多万元,个人公益服务时间超过3000小时。2023年,他创立“林昌法好人工作室”,以“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公民”为宗旨,组织助学、助残、助困、环保等活动。从泰顺四中的助学项目到甘肃地震的救灾物资捐赠,从冬日送温暖到腊八节的社区关怀,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林昌法的善举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层层涟漪,他的事迹先后获评“温州市第二届慈善奖”“龙湾区慈善捐赠贡献奖”“温州好人”“温州慈善家庭”等荣誉。2021年,他当选中国共产党温州市龙湾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受他的影响,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公益队伍,社区的公益氛围日益浓厚,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一位困境学生,如今已大学毕业,也主动加入“林昌法好人工作室”,成为一名志愿者,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
从一个人到一家人,从一代人到三代人,林昌法家庭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好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训诫,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行动。他们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根系扎在“与人为善”的土壤里,枝干伸展成“助人为乐”的荫蔽,结出的果实又化作新的种子,随风播撒到更远的地方。当受助者成为助人者,当善行成为本能,这便是家风最动人的传承——它让温暖循环不息,让文明薪火相传。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