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周恩来冒着大雪到毛岸英墓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9 08:15 1

摘要:1958年2月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就朝鲜的和平统一问题发表声明:为了缓和朝鲜的紧张局势以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美军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内的一切外国军队应当同时撤出南北朝鲜。为此,在朝鲜派有军队的国家应当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把本国的军队立刻撤出朝鲜。

1958年2月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就朝鲜的和平统一问题发表声明:为了缓和朝鲜的紧张局势以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美军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内的一切外国军队应当同时撤出南北朝鲜。为此,在朝鲜派有军队的国家应当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把本国的军队立刻撤出朝鲜。

事实上,早在1957年11月,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庆典期间,毛泽东和金日成就已经商定:鉴于朝鲜的局势已经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使命已基本结束,将于1958年内全部撤出朝鲜。

因此仅仅两天后,中国政府就给出回应,声明完全支持朝鲜的和平倡议,一切外国军队同时撤出南、北朝鲜,然后在中立国机构监督下举行全朝鲜的自由选举。中国政府准备和朝鲜政府磋商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撤军一事。

2月14日,周恩来总理率团正式访问朝鲜,与金日成商谈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的问题。随同前往的还有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以及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大将等人。

到朝鲜后的第四天,2月17日,这天是农历除夕,大年三十。朝鲜平壤附近下起了漫天大雪,周恩来一行驱车前往平壤以东100公里外的桧仓陵园。桧仓陵园是一座志愿军烈士的陵园,134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

在烈士陵园,周恩来、陈毅、粟裕等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志愿军烈士献上花圈。又冒着大雪,绕陵园一周,瞻仰烈士陵墓。走着走着,周恩来停了下来,伫立良久,望着眼前这一块特殊的墓碑,上面写着——毛岸英同志之墓。

大家也都跟着停下了脚步,周恩来走到墓前,右臂有伤的他用左手抚摸着毛岸英的墓碑,沉默了好一阵。总理哽咽着跟身边的陈毅元帅说,“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说罢,周恩来又转头对志愿军司令员杨勇说:“要派人守护好陵园。在园内栽一些树苗,多种果材,既可以美化环境,使烈士得到安息,又可以获得果实,将来留给朝鲜人民。”总理仍是语带哽咽,眼眶已然湿润。

毛岸英是在1950年11月25日早上牺牲的。麦克阿瑟发动大规模进攻,上千架飞机整天轰炸。负责司令部、也负责彭德怀的人身安全的洪学智来到彭总办公室,请彭总到半山腰上一个防空洞去办公。但彭总很犟,坚决不走。洪副司令见劝说无用,也不顾彭总在发脾气,“强行”搬进防空洞。

上午十一点左右,毛岸英与一周前刚到朝鲜的参谋高瑞欣,刚刚从休息的山洞回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吃早饭,美军飞机来空袭了。奉彭德怀司令之命,到办公室来询问前线情况的警卫员杨凤安喊了一声:“不好,快跑!”这时美军的敌机的凝固汽油弹已有几十枚投在彭总办公室周围,成普、徐西元和彭总的两个警卫员逃出了火海,成普面部受了轻伤,可是离房门较远的毛岸英和高瑞欣却没跑出来。

作战参谋赵南起和其他人一道,将毛岸英和高瑞欣安葬在就近的山坡上,他们当时没有立即向彭德怀报告情况。因为正是战事紧张之际,大家担心影响彭老总的情绪。但是彭德怀还是很快得知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当杨凤安将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报告给彭德怀时,彭总身子一晃,险些原地摔倒,一言不发。过了很久,彭德怀才喃喃自语说,“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牺牲了。”边说边走出防空洞,走到出事现场。

毛岸英牺牲时只有28岁,尸体已经烧焦到无法辨认,只有凭苏联手表残骸才能确认是他。彭德怀站在现场,又是一阵沉默。出征朝鲜前,毛岸英恳求随他出征的场景历历在目。那天,毛主席特地请他吃饭,还喝了酒。他是承诺过,要保护好岸英的安全的,可如今……

对彭德怀而言,毛岸英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更是他的一个后辈。在正式成为他的兵之前,毛岸英每次见到他,都要叫一声“彭叔叔”。

毛岸英牺牲当天,彭德怀专门向中央军委作了汇报,这封首次披露的绝密电报,详细讲述了毛岸英的牺牲经过: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这封短短的电报,彭德怀足足写了一个多小时。

发完电报,天差不多已经黑了,天黑了,敌人的飞机也就不来了。彭德怀带领司令部的全体成员,到毛岸英墓前哀悼,不是两分钟、三分钟的哀悼,而是很长时间。哀悼完后,彭德怀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毛岸英同志是第一个向我报名参加志愿军的一个人,是一个好苗子。”

第二句话是“岸英同志牺牲了,我怎么向毛主席交代?”

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第一个看到了彭德怀发来的电报,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把电报交给了周恩来。考虑到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周恩来决定暂时先不告诉主席。直到1951年1月2日,周恩来等人感觉实在瞒不下去了,才由叶子龙将彭德怀的电报交给毛泽东。

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说是这样说,但谁都能看得出来,毛泽东心中的痛。据毛泽东卫士的李家骥回忆:主席听到后很突然,又拿烟,又把烟丢那儿。回过头,他又点烟。本来那个火柴盒就在他前面,他不知道,还在口袋里找。泪汪汪的,但是不明显地让你看出来他在哭,但是我们心里明镜得很,他的泪水比我们还要多,还要疼,那是他最亲爱的儿子。

1951年2月,彭德怀回国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并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最后,彭德怀心情沉重地对毛泽东说:“主席,你把岸英托付给我,我没有保护好他。我有责任,我请求处分!

毛泽东看着眼前负荆请罪的志愿军总司令,承受着丧子之痛,反过来宽慰道,“岸英属于成千上万牺牲了的革命烈士中的一员,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毛泽东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

当彭德怀提到岸英的遗体是否运回国内时,毛泽东没等他说完,连连摆手说,在朝鲜战场上牺牲那么多英雄儿女,不要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特殊,岸英与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千百万英雄儿女一起埋在朝鲜的国土上。

在朝鲜时,有人建议运回国内安葬,彭德怀司令员曾给周恩来总理发电报提出:“我意即埋在朝北,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经过,不愧为毛泽东儿子。”周恩来批示:“同意彭的意见。”此番回国见到主席,彭德怀特意再问了一遍主席的意思。

毛岸英的遗体被埋在大榆洞,直到1955年春天,朝鲜半岛的战事已经结束。志愿军首长带着几名战士来到大榆洞,准备把毛岸英和高瑞欣的坟墓从大榆洞迁到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还没等他们动手挖土,一位朝鲜大娘带着自己的孙女走了过来。

听说志愿军战士要迁坟,朝鲜大娘挺身挡在前面,哭着说:“志愿军同志,这是我儿子的坟,不能迁走啊!我老了,就由我孙女看护这座烈士坟;孙女老了就由她的后代看护,我们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看好这座烈士坟的!”

志愿军越解释,朝鲜大娘哭得越伤心,最后干脆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地大声哭号:“他是为朝鲜人民牺牲的,他永远地埋在我们朝鲜人民的心中。他是我的儿子呀,我要看着他、照顾他一辈子,这坟谁也不能迁!”

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这样炙热的感情,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小学课本里,魏巍那篇课文不是写得很清楚么?几夜不合眼,帮志愿军战士洗补衣服的朝鲜大娘,到前沿阵地为战士们挖野菜,被炸断双腿的大嫂,还有妈妈为救侦查员老王牺牲了,咬着牙要报仇的小金花。不都是那样的爱护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么?

面对朝鲜大娘非常坚决的态度,志愿军首长只好实话实说:“阿妈妮,你知道这位志愿军烈士是谁吗?他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毛主席的儿子……”大娘听完怔在那里,任凭泪水刷刷往下流,嘴角不时有一丝抽搐。片刻之后,她朝着北京的方向,深深地施了一礼,又向着毛岸英的坟头施了一礼。之后,又是痛哭失声。

现场被“毛主席的儿子”这句话怔住的又何止那位朝鲜大娘,一同前来迁坟的战士、随军记者,即便是曾经跟毛岸英共事的战友,谁也不知道,原来他竟是毛主席的儿子。一直以来,大家都只知道跟在彭总身边的翻译,跟普通战士同吃同住的,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年轻人。

不久后,在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添了一座普普通通的坟,墓前立着一块三尺高的花岗岩石碑,在墓碑正面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毛岸英同志之墓”七个大字,在墓碑的背面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碑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子,一九五○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周恩来曾经将这段碑文念给毛泽东听,主席听完后泪流满面,沉默片刻后说道,“碑文很好,只是遗憾没有刻上开慧的名字,岸英和他母亲的感情更好……”是啊,毛岸英从小跟着母亲杨开慧烈士,直到母亲牺牲。

总理提出是否再将毛岸英母亲的名字加上去,毛泽东摆摆手,说道,“不要再麻烦他们了,岸英是我的儿子,用大理石已经是特殊了,不好再搞特殊的,还有那么多志愿军战士要刻碑文的。”

后来,刘思齐也曾抱怨过毛泽东,“为什么不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我现在连哭他的地方都没有。”毛主席说,“岸英留在朝鲜的意义更大。你想哭的时候就回家来哭吧。”

周恩来到访朝鲜,首先想着的,就是要替毛主席去看一眼岸英。虽然下着大雪,总理依然在墓碑前站了许久,身后跟着陈毅、粟裕、张闻天、杨勇等人。志愿军就要全部撤离朝鲜了,而仍有无数像毛岸英这样的烈士,长眠在这片土地上。

时任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上将、政委王平上将建议,将最后的撤出日期定在志愿军入朝参战纪念日——10月25日。毛泽东欣然应允。

1958年10月29日,毛泽东等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杨勇、王平为首的志愿军代表团。

“都回来了吗?”毛泽东问道。

“是的,我们全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好,回来好啊,你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热烈欢迎你们!”

志愿军战士都回来了,毛岸英却永远回不来了。

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前夕,赵南起(左3)等在毛岸英墓前

抗美援朝已经过去了70余年,至今仍长眠于朝鲜土地的毛岸英,为我们国家经历的那段历史,作了一个最特别的见证。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