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3 月,王宝强睽违 12 年回归荧屏的新作《棋士》甫一开播便引发热议。这部以围棋为线索的罪案剧,讲述了围棋老师崔业因生活所迫逐渐黑化的故事。然而,随着剧情推进,网友发现其核心框架与经典美剧《绝命毒师》高度重合:底层教师、家庭危机、被迫犯罪、黑白对
抄袭——模仿——融梗——致敬。这四种行为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多种状态同时存在。
一、“汉化版毒师”?人设与剧情的 “镜像复制”模仿不应该算抄吧
2025 年 3 月,王宝强睽违 12 年回归荧屏的新作《棋士》甫一开播便引发热议。这部以围棋为线索的罪案剧,讲述了围棋老师崔业因生活所迫逐渐黑化的故事。然而,随着剧情推进,网友发现其核心框架与经典美剧《绝命毒师》高度重合:底层教师、家庭危机、被迫犯罪、黑白对决…… 甚至连角色关系都形成了 “镜像映射”—— 崔业与夏生的搭档模式,几乎复刻了老白与小粉的 “师徒” 组合;崔业的警察哥哥与老白的缉毒警连襟,也构成了相似的道德困境。
更耐人寻味的是细节设计。《棋士》中崔业用围棋术语 “围点打援” 策划抢劫,与老白用化学知识制毒如出一辙;角色因家庭矛盾陷入绝境的镜头调度、甚至 “主角在犯罪后逐渐麻木” 的心理刻画,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既视感。有网友调侃:“这不是抄袭,是《绝命毒师》的‘方言配音版’。”
二、抄袭还是致敬?法律与创作的灰色地带
面对争议,《棋士》编剧房远曾在采访中承认 “参考了《绝命毒师》的精髓”,但强调融入了围棋谋略、城中村生活等本土元素。然而,这种 “本土化” 并未消解舆论质疑。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屾山指出,根据著作权法,抄袭认定需满足 “接触 + 实质性相似”:若《棋士》主创确曾接触过《绝命毒师》(后者作为经典剧集显然满足 “接触” 条件),且剧情、人物关系等核心表达构成 “实质性相似”,则可能构成侵权。
不过,法律实践中 “实质性相似” 的界定存在弹性。例如,《棋士》将 “制毒” 改为 “抢劫”,将癌症压力替换为儿子的医药费,这些调整是否构成 “独创表达”,仍需专业判定。正如网友所言:“如果框架是别人的,细节再本土化也只是‘新瓶装旧酒’。”
三、内娱创作困境:当 “借鉴” 成为遮羞布
《棋士》的争议,折射出内娱原创力的深层危机。近年来,“本土化改编” 屡见不鲜,但成功者寥寥。《狂飙》的市井烟火、《漫长的季节》的时代隐喻,都证明好故事需要扎根现实土壤。而《棋士》的 “汉化” 却显得生硬:崔业的犯罪动机因缺乏绝症压力而牵强,围棋谋略与犯罪的结合也流于表面。有观众吐槽:“这是把西餐菜谱翻译成中文,却忘了调整火候。”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心态。《棋士》并非孤例,从 “翻拍韩剧” 到 “致敬美剧”,“借鉴” 常被用作创作偷懒的借口。某业内人士坦言:“买版权成本高、周期长,直接‘参考’成熟框架更稳妥。” 这种思维下,观众看到的不是创新,而是 “16 年前的美剧套路”。
四、王宝强的 “双重困境”:演员与监制的责任边界
作为《棋士》的主演兼监制,王宝强的处境尤为微妙。一方面,其演技被赞 “连毛孔都在演戏”,崔业的隐忍与爆发极具张力;另一方面,作为出品方代表,他难避 “纵容抄袭” 的舆论压力。此前其与编剧房远合作的《八角笼中》曾被质疑 “真实事件改编与艺术加工的边界模糊”,此次争议再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
五、观众需要的不是 “汉化毒师”,而是中国故事
截至发稿,《棋士》尚未就抄袭争议正式回应。但数据显示,其口碑已出现两极分化:有人因王宝强的演技打 call,有人因 “换汤不换药” 弃剧。这场风波给行业敲响警钟:在观众审美日益成熟的今天,“拿来主义” 终将失效。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缺翻拍能力,缺的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野心。”
《棋士》能否在后续剧情中跳出《绝命毒师》的框架?王宝强能否摆脱 “争议体质”?这场 “抄袭疑云” 的答案,或许不在法律条文里,而在观众的选择中。毕竟,真正的好剧,永远经得起原创的拷问。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