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鬼曝光?南京设计师诋毁93阅兵,聊天记录被扒,让人细思极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7:54 1

摘要:当甲方老板震惊质问时,设计师那满不在乎的态度更是火上浇油,竟然还有人不知道9·3大阅兵?更为关键的是这个设计师还是在南京......

文| ZT

编辑|青橘罐头

“大阅兵?那是什么?某种誓师大会吗?”

南京一位设计师的这句疑问,瞬间点燃了整个工作群。

谁能想到,一个关于九三阅兵的简单工作安排,竟揭开了一场关于职业素养与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当甲方老板震惊质问时,设计师那满不在乎的态度更是火上浇油,竟然还有人不知道9·3大阅兵?更为关键的是这个设计师还是在南京......

2025年9月3日,全国人民都在期待抗战胜利80周年的九三大阅兵,这是一个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情感的重要时刻。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全民关注的背景下,南京一位老板却遭遇了令人意外的情况。

她发视频表示,在阅兵当天计划在公司的大型电子屏幕上直播阅兵仪式,为员工和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免费的观看场所。

于是将活动方案以《9月3号大阅兵》为标题发给了合作的广告公司。

出乎意料的是,负责对接的设计师看到这个标题后,竟然在工作群里提问:大阅兵是什么,是你们公司的誓师大会吗?

这一问题立即引发了老板的震惊,当老板解释这是全国性的阅兵仪式后,设计师依旧在辩解。

称因为甲方老板只告诉他是大阅兵,而他本人说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的。

但此话一出甲方老板就表示非常的不理解和震惊,毕竟这段时间关于大阅兵的新闻和消息到处都是,因此老板发出了灵魂的质问。

而这一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引发热议,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家中老人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阅兵直播的场景,表示自己近80岁的父亲电视机前等着看。

并且还有老人在看来阅兵之后,还感慨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不会被敌寇给入侵。

这些反应形成了与设计师认知的鲜明对比。

说实话这种认知差异确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九三大阅兵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庆典,而是承载着国家记忆和民族情感的重要仪式。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职场中的成年人,特别是需要紧跟时事的设计师,竟然对此一无所知,确实令人难以理解。

但也有网友表示,不知道也能接受,还有不少的人都不知道大阅兵。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是让甲方老板最不能接受和生气的。

这也让南京设计师的“不知道大阅兵”事件迅速从一个简单的工作沟通问题,演变成了一场关于职业素养与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当老板耐心解释并要求设计师查阅相关资料后,设计师不但没有表示歉意,反而以一种理直气壮的态度强调自己真的是不知道,这也没有必要隐瞒。

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就是大阅兵而已,不知道就不知道呗”的轻描淡写,这种冷淡回应彻底点燃了老板的怒火。

老板认为作为一名设计师,不关注时事热点本身就是职业素养的缺失。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面对如此重要的历史纪念日,设计师不仅不知情,还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可以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工作失误,而是价值观层面的根本分歧。

老板在工作群中明确表示拒绝与该设计师继续对接工作,并考虑重新评估与广告公司的合作关系。

就在事态进一步升级时,广告公司的其他同事不得不出面调停,试图将问题限定在工作范围内。

这位同事解释说设计师“天天对着电脑工作,手机都没时间看,回家也不看新闻”,但这样的辩解不仅没有平息争端,反而让老板更加确信设计师的工作态度存在问题。

毕竟不查看文档内容就直接提问,本身就反映了工作方法的草率。

网友对此事的反应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理解设计师可能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中年人。

但更多人认为,不管多忙,基本的社会关注度是必要的,尤其是在负责相关主题工作的时候。

更有网友义愤填膺的表示,这建议查下男子的户籍。

有网友直言:就算你真的不知道,但是客户的要求就不能先上网查查吗?明显就是再敷衍。

南京设计师事件虽然引发了广泛讨论,但它只是触及了公共话语空间责任边界的表层。

若将这一事件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我们会发现类似但更为严重的案例正在不断发生。

2025年9月3日,在全国人民共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湖北襄阳的李某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诋毁9·3大阅兵等言论。

这些言论迅速引发网友愤怒,被大量举报,襄阳警方经调查后认定,李某的言论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破坏了公共秩序,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

警方通报中特别指出,李某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言论自由的范畴,构成了对国家重大纪念活动的公然亵渎。

不过这案例与南京设计师事件有着本质区别,设计师是在私下工作场合表达“不知道”,虽然态度冷淡但并未公开嘲讽或贬低阅兵活动本身。

而后案例则是在公共平台上主动发表了贬低国家重要纪念活动的言论,直接挑战了公共情感底线,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个人观点表达的范畴,触及了社会共同价值的底线。

那么大家如何看待这起案例?又对南京的这个设计师有怎样的看法?

来源:青橘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