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时,3000多名老红军无法安排,毛主席只说了5个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0 05:52 1

摘要:1955年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在历经近20年的战火后,中国这片土地上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和平,而为新中国奉献了毕生心血和青春的军人也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光荣时刻。

1955年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在历经近20年的战火后,中国这片土地上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和平,而为新中国奉献了毕生心血和青春的军人也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光荣时刻。

9月末,新中国举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授衔仪式,仪式结束后,共有上千名将领被选为将军,为了确保评选的公正,毛主席等人更是自愿退出评选,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人,但是千算万算仍百密一疏。

授衔仪式中有3000多名老红军因为身份等原因无法授衔,这在当时引起了党中央的关注,关键时刻毛主席仅用了五个字就解决了问题。

那么毛主席究竟说了什么?这件事情又是怎么平稳解决的呢?

让毛主席十分重视的这3000位红军老战士,他们的故事还要从1927年说起,时至今日也快有100年了。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内打响了武装革命斗争的第一枪,那时的起义部队装备差,也算不上什么正规部队,就连“红军”的称号也是在之后的称呼,但毫无疑问,现在所有共产党的军队,都源于那个时候留下的“火种”。

4个月后,广州街头也迎来了起义军的身影,从远处遥望,“工农红军”的旗帜鲜红而耀眼,或许对于当时那支队伍的战士来说,他们也没想到自己的选择会直接改变中国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第一批参加红军队伍的战士详细情况早已找不到了,可追溯的实名册也是一份残存不堪的1929年《入伍登记册》,这份早已泛黄,甚至篇幅不全的记录册记载了参军农民的基本信息,从15岁到38岁,虽然年龄差距不小,但是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是出身寒微的贫苦农民。

随着红军在各地的宣传和发展,1931年闽南地区红军参军人数就已经达到了五位数,这对于当时收到国民党围剿的红军来说是极大的信心补充,不过对于我们面对的敌人来说,如此发展只会遭致对方的报复和反扑。

1934年前夕,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让红军部队不得以进行战略转移,湘江战役中,国民党出动50个团对我党进行围追堵截,仅仅这一战就让红军损失了5万人之多,更不用说在此之后的爬雪山过草地,多少处艰难危险的环境。

面对着缺衣少粮的现实,红军主力部队在到1936年时从原先的近9万人锐减到不足3万人,活下来的战士们还有些落下了身体疾病,这些都是摆在如今眼前血淋淋的现实。

在湖南县城的一座历史纪念馆中,有这样一份特殊的战斗日记,一支仅仅30人组建的红军分队,在一处易攻难守的山头和敌人周旋了整整三天,在他们的掩护下主力队伍这才带着伤员撤退,而面对重重敌人的保卫,这支队伍最后仅仅只有3人突围成功。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老红军们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口粮给到队伍中的女同志、伤员还有年轻人,自己则吃些烟叶丝勉强饱腹,天寒地冻生不了火,他就用自己身上的棉衣做火引子,最后因为身体不支倒在雪地之中......

这些都是红军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他们也不过只是普通战士中最为平凡的一名。

其实我党的授衔安排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先例,因为当时八路军队伍中人员众多,为了更好管理队伍,我军就已颁布训令,做好队伍中军衔制的管理,但是因为蒋介石一直不同意我党自己评选,面对抗日大业的未来,中央领导人思忖再三后这才决定暂停实施,这一等就拖了20年。

期间1943年和1950年我党又再度谋划军衔制评比,但都因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不得以推迟,尤其是在抗美援朝中,彭老总的志愿军队伍就吃了没有军衔制的亏,以至于他多次打电报给中央:“规定军内职务势在必行。”

1952年,朝鲜战争局势已定,毛主席和党内同志们商议后决定重新启动军衔制评比工作,并选用罗荣桓作为这次任务的总负责人,消息一出党内军内也十分震动,一面人人都在期待着这次授衔能评个什么职务,一面又想看看身边人的待遇情况。

其实打了这么多年仗,与其说大家是想获得个一官半职,倒不如说是想获得些精神嘉奖,但在军衔制的背后却是罗荣桓等人的绞尽脑汁,毕竟这么多年走来,既要确保公平又要确保质量,这份工作也属实不好做。

让罗荣桓为难的第一件事便是主席、总理等人的衔该怎么授,授元帅多少有些不合适,于是便提出给主席授大元帅的军衔,可主席一听却十分拒绝:“我不当大元帅,我提议咱们这些在党内继续担任职务的领导干部们也不要授军衔,把军衔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在主席的带领下,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也纷纷让衔,这也让罗荣桓后期的评衔工作变得顺利不少。

这第二件为难的事便是这些将领们的军衔该怎么授,既要保证公平又要确保分明,罗荣桓草拟的第一份授衔名单一经公布,就有很多人找到他:“老首长,我的衔是不是有些低了,他的怎么比我还高。”

当然这些毕竟是个例,罗荣桓对他们说:“那么多战友牺牲了,他们该授什么衔?”

绝大多数人还是为组织考虑,请求降低自己的军衔,其中也不乏叶剑英、李聚奎等人。

而摆在罗荣桓面前的第三个难题也便是,有3000余名红军老战士,他们没职务也没身份,他们的军衔又该怎么授。

毛主席的威信

对于罗荣桓本人来说,他就是从红军长征时期走过来的,自然明白当时的条件有多艰苦,那支部队承担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

当时的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地方土匪势力和各路军阀的围剿,突破艰难险阻这才逃出重围,对于每一个人的精神意志都是极大的考验。

在行军途中也有个别人离开队伍,但身处那个环境之下,自然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旁人,所以这也才更加印证了那支红军队伍的来之不易。

不管先前的授衔仪式给那些将领们评了什么衔,他们满意不满意,罗荣桓都能凭借个人能力和他们沟通,但是对于这支部队,罗荣桓也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处理眼前的这个难题。

从评选标准来看,这些战士大多只有资历,战功什么的并不显著,按理说不应该授予校官及以上军衔,但是给太低军衔的话,罗荣桓又担心伤了这些老兵们的心,毕竟当时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了队伍的壮大,如今总不能刚建功立业不久就忘记这些忠臣良将吧。

无奈之下,罗荣桓找到了毛主席:“主席,大部分拟授衔名单已经确定了,现在有一个困难还没解决,当时有3000名红军老兵,他们的军衔该怎么授。”

毛主席听到罗荣桓的回报,眉头紧锁,他看了看这份名单,沉吟半响说到:“红军不下校。”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是从红军长征时期走来的战士们,授予的军衔不能低于少校,有了主席给定下的硬指标,罗荣桓的工作也顺利了许多。

1955年9月27日盛大的授衔仪式正式举行,在授衔仪式上共评选出十位元帅、十位大将、五十五名上将、一百七十五名中将、校尉级军官更是多达上万名,而对于主席特批的那3000多名老红军,也都按少校及以上军官进行了任职。

其实这里面的大多数人都已经是50岁以上的年纪了,因为战争留下的后遗症让他们早就失去了正常的工作能力,而此时的评级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雪中送炭,起码从生活待遇上能够有所改善,在当时完全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对于毛主席的这份决定,红军老战士们也十分感动,而对于这些老战士们,尽管已经脱离军队多年,但是仍然在很多场合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培养着新一代的年轻人参与着新中国的建设,这份执着和奉献也让人倍加敬佩。

“红军不下校”这一句话是那么的威武霸气,主席短短的五个字既是对老红军战士过往故事的认可和尊重,也是对和他一起走过艰难岁月老兵们的一份承诺。

在100年前,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信念,他们背井离乡、抛家舍业,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新中国,这份血与泪的交错史随着时间的沉淀非但不会被人遗忘,而是如同一颗璀璨明珠般永久镌刻在新中国的历史之上。

史料来源:[1]彭富九:授衔的回忆[J].福建党史月刊,2008

来源:文史的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