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送走2000人,年轻殡葬师的真实日记,他把冷行当做成温柔事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7:39 3

摘要:在徐森林的世界里,陌生号码几乎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至暗时刻。电话接起,他不会说“您好”,只会平静地问一句:“在哪儿?”因为他很清楚,当家里有人离世,没人会好。

死亡是大多数人讳莫如深的话题,但在大连有一群年轻人却把这份被称为“冷行当”的工作当作事业!

十五年里,他们送走了2000多位逝者,把最后的告别做得体面又温柔,90后的徐森林,就是其中的代表,人送外号“白事管家”!

在徐森林的世界里,陌生号码几乎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至暗时刻。电话接起,他不会说“您好”,只会平静地问一句:“在哪儿?”因为他很清楚,当家里有人离世,没人会好。

他的工作就是让混乱的时刻变得有序,进门第一句话可能是“从现在开始,屋子里的灯要一直亮着”,然后安抚家属,交代流程。

再给逝者净身、穿衣,口中还要不断念叨吉祥话,像是在替亡者壮胆:“老爷子宽脚穿鞋走大道,平安过桥。”在哭喊声和混乱中,他要做的是稳定情绪,稳住这个家。

很多人以为殡葬师总是冷冰冰,其实他们才是最容易被触动的人,徐森林第一次出现场时,念悼词还没念完,逝者的孩子哭喊“爸爸”,他的眼泪就绷不住了。他后来总结:“你把逝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就不会怕。”

但这份工作也让他失去了很多,他的发小开玩笑说“离你远点,你身上冷冰冰的”,久而久之渐渐疏远。

他交过一个女朋友,对方的父亲知道他是干这行的,当场掀桌子,说“我闺女不缺胳膊少腿,干嘛找干这行的?”那一刻,他心里很难受,但也只能认了。

徐森林和同事大多是年轻人,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岁数大的干不动”,这是行内共识,搬抬遗体要力气,安抚家属要耐心,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换成任何一个外人来做,都可能崩溃。有人干几天就走了,而他坚持了十五年。

真正难的不是流程,而是家属的情绪,有的送别场合,家属情绪崩溃会直接扑上遗体,甚至打骂工作人员。徐森林都习惯了,他说:“最难的是留下来的人。”他见过年轻丈夫夜里猝死,妻子送别时一步一回头;见过双相孩子留下遗言割腕身亡,父母痛哭到昏厥;见过老人跳楼后,子女一生都解不开心结。每一场告别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伤口。

他尽量用温柔去弥合。有孩子的家庭,他会刻意聊到孩子的话题,帮他们转移注意力。家属常说“你真像家人一样”,但结束后,很多人会当着他的面删掉联系方式。他能理解:“谁也不愿意和干白事的人再见面。”

殡葬行业在外人眼里常被误解为“暴利”,但他干的是全年无休的活。凌晨三点回家,六点又得出门,常年见不到节假日。

十五年里,他只陪父母过过两次年。陪妻子看电影,《战狼2》只看了个开头,接到电话就走了,后来妻子陪他二刷,他又只看了个结尾,整部电影的剧情是妻子讲给他听的。

工作让他整个人都变了,年轻时爱笑爱闹,现在几乎每天板着脸,别人觉得他比实际年龄老十岁,他承认自己也有低谷,会觉得“活着图啥”,提醒自己要调整,哪怕是散散步、发泄一下,都比压着强。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人走了就解脱了,最难的是活着的人。”在他看来,殡葬服务不只是流程,更是帮家属完成情感的治愈。十五年,他和团队送走了两千多人,见过无数悲欢离合,也让他更懂得生命的可贵。

徐森林现在还在一线“接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转去管理,他说:“干久了,反而更想把这件事做细。”在他看来,死亡不是禁忌,而是人生必经的节点。

能让离开的人体面,能让留下的人安心,就是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最后,他说了一句话:“挣钱要取之有道,家里有啥条件,就办多大的事儿,没啥高低之分。真正的体面,不在花多少钱,而在有没有真心。”

来源:成倚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