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堪称困窘。那时,全国人口已达 5.49 亿之多,可卫生机构和设施却少得可怜。全国各级各类医院仅有 2600 个,疗养院所仅 30 个,门诊所 769 个,专科防治所 11 个,妇幼保健所 9 个,药品检验所 1 个,医学科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堪称困窘。那时,全国人口已达 5.49 亿之多,可卫生机构和设施却少得可怜。全国各级各类医院仅有 2600 个,疗养院所仅 30 个,门诊所 769 个,专科防治所 11 个,妇幼保健所 9 个,药品检验所 1 个,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3 个,全部床位也才 80000 张。卫生人员方面,医师只有 38000 个,中医 276000 人,医助 49400 人,护士 32800 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108840 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 505040 人 。
在农村,缺医少药是常态,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农民们一旦生病,常常面临无处求医、无药可治的艰难处境。从医疗保健制度覆盖范围来看,城市建立了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职工、干部等医疗费用大多由企业或国家负担,而农村却还维持着自费医疗制度。即便部分地区有合作医疗,但与城镇医疗相比,差距巨大。从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和投入来看,全国高级医务人员 80%在城市,其中 70% 在大城市,20%在县城,仅有 10%在农村 。1965 年,城市每千人中医院床位以及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分别是农村的 7.4 倍和 3.7 倍,而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 4.6 倍,可农村的医疗经费却只占 25%,75%用在城市。这种城乡之间巨大的医疗差距,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
面对这样的困境,国家高度重视。1965 年 6 月 26 日,毛主席发出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的指示,这一指示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道路。卫生部迅速响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纷纷组织医疗专家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基层。这些医疗队不仅为农民群众进行医疗诊断和疾病检查,还对农村基层医护人员进行业务指导,举办赤脚医生训练班,为农村培养了大量的医疗卫生人才 。
同时,全国各地积极组织有文化基础和医护知识基础的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知识培训。这些人员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经过短期培训后,掌握了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成为了赤脚医生。他们亦农亦医,平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农闲或有病人时则为村民治病。他们的出现,填补了农村医疗卫生的空白,让农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
在农村,赤脚医生的工作内容丰富而繁杂,他们的身影总是忙碌在各个角落,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日常诊疗是他们工作的重要部分。每天,赤脚医生早早打开村卫生室的门,迎来村里前来寻医问药的村民。头疼脑热、跌打损伤,这些常见病症是他们的 “老对手”。简陋的卫生室里,没有先进的检查设备,他们凭借着简单的听诊器、体温计,仔细地为村民检查,凭借经验和所学知识,做出准确诊断 。开方抓药时,他们会耐心叮嘱村民用药的剂量和注意事项,确保村民能正确用药,早日康复。
卫生防疫工作也至关重要。他们走村串户,宣传卫生知识,倡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传染病高发季节,更是格外忙碌。还记得有一年流感肆虐,赤脚医生挨家挨户发放预防宣传资料,提醒村民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对于已经感染的村民,他们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定期上门查看病情,指导家属做好防护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
接生也是赤脚医生的一项艰巨任务。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农村,新生命的降临往往伴随着风险。但赤脚医生们凭借着过硬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新生命。有一位赤脚医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接到产妇家属的求助。她毫不犹豫地背起药箱,冒着风雨赶往产妇家中。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顺利帮助产妇生下孩子,母子平安。那一刻,她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除了这些,赤脚医生还会定期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关注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他们还会参与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艰苦的条件下,赤脚医生们始终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为农村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堪称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一对 “黄金搭档”,它们紧密相连,共同为农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其起源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就出现过农民集资兴办的合作医疗。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方在土地改革后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启发下,由群众自发集资创办了具有公益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 。
1956 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合作社对因公负伤或致病的社员负责医疗,并酌量给予劳动日补助,首次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职责。随后,许多地方出现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互助互济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合作医疗站或统筹医疗站 。1959 年 11 月,卫生部在山西省稷山县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正式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后,这一制度在广大农村逐步推广 。
在合作医疗制度的体系中,赤脚医生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制度的忠实实践者和政策执行者。他们是农村合作医疗公共服务提供的主要参与者。在集体经济体制下,虽然从理论上说农民是主要筹资与供给主体,但实际上农村合作医疗由政府主导,多数农民是被动参与者。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国家实行以农补工、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社会保障政策城乡有别,政府无法直接为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提供财政支持,实际承担合作医疗公共服务提供者责任的是集体组织,而赤脚医生作为集体组织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到合作医疗的各项工作中 。
同时,赤脚医生也是农村合作医疗公共服务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承担着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健康教育等多重职责。日常诊疗中,为村民诊治头疼脑热、跌打损伤等常见病症;卫生防疫时,宣传卫生知识,预防传染病传播;还会参与接生、健康体检等工作,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
此外,赤脚医生还是农村合作医疗公共服务消费的积极促进者。他们与村民生活在同一环境,彼此熟悉,能更好地了解村民的健康需求和心理状态。通过耐心的沟通和细致的服务,让村民信任合作医疗,积极参与其中,享受合作医疗带来的福利 。
随着时代的滚滚车轮不断向前,曾经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的赤脚医生制度,也逐渐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大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生了巨大变化,村级(大队)卫生组织失去了 “集体经济” 这一重要依托 。村(大队)卫生室纷纷改变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向,农村卫生组织在人、财、物等方面越来越 “自力更生” 。合作医疗纷纷解体,大部分农村的集体卫生组织也随之瓦解,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出现 “底破线断” 的局面,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差距再次逐步扩大,赤脚医生也就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
从医疗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医学的飞速进步,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精密仪器设备和专业医学知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如今,疾病种类繁多且复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疑难病症不断涌现,赤脚医生依靠简单培训获得的知识和简陋设备,已难以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专业医生需要经过多年的系统学习和临床实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具备应对复杂病症的能力 。
在医疗体系建设方面,我国逐步建立起了更加完善、规范的医疗卫生体系 。现在的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配备了专业的医护人员、齐全的医疗设备,药品供应也更加充足和规范 。相比之下,赤脚医生的行医模式缺乏规范化管理,在药品存储、医疗操作规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医疗体系对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严格要求 。
尽管赤脚医生制度已经成为历史,但它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深远影响却不可磨灭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赤脚医生们凭借着一腔热忱和基本的医疗技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最基础的医疗服务,成为了农民健康的 “守门人” 。他们缓解了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他们还承担着卫生防疫、健康教育等重要职责,通过宣传卫生知识、开展预防接种等工作,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传播,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意识 。
赤脚医生制度也为当今的医疗改革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启示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医疗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国情和实际需求,注重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要加大对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让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愿意扎根基层 。同时,还要注重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
网上有一些人将对赤脚医生的合理讨论歪曲为无理责难,本身就是对历史的漠视。在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用简陋的工具防治常见病、普及卫生知识,撑起了农村基层医疗的“半边天”,他们的奉献精神早已刻进时代记忆。 如今某些人含沙射影地抹黑,无视赤脚医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不可替代作用,实则是为了博眼球、造话题,或是借否定过往割裂历史。
这种“司马昭之心”,不仅伤害了曾默默付出的赤脚医生群体,更违背了客观公正的历史观,自然会引发大众的反感与驳斥。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