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北高原的苍茫大地上,至今传颂着这样一位革命先驱的故事——他年仅33岁便血洒疆场,却用生命在黄土高原上种下了革命的火种;他牺牲时毛泽东痛心疾首,亲笔题写“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挽联。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奠基人刘志丹的峥嵘岁月。
毛泽东东题“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手迹
在陕北高原的苍茫大地上,至今传颂着这样一位革命先驱的故事——他年仅33岁便血洒疆场,却用生命在黄土高原上种下了革命的火种;他牺牲时毛泽东痛心疾首,亲笔题写“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挽联。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奠基人刘志丹的峥嵘岁月。
1903年,刘志丹出生于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一个书香门第。这个喝着延河水长大的西北汉子,在西安求学期间就展现出惊人的革命热情。1925年,年仅22岁的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陕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
在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刘志丹与林彪、张灵甫等成为同期校友。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现代军事理论,更坚定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信念。北伐战争中,他随军转战河南、湖北,在实战中淬炼出过硬的军事指挥才能。
1928年5月,渭华起义的枪声震醒了沉睡的西北大地。作为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与唐澍、谢子长等人,在渭南华县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这场持续57天的起义虽然失败,却在陕甘大地上播撒了革命火种。
历史总在危难时刻见证英雄本色。“九一八”事变后,刘志丹将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照金、南梁地区,他创造性地运用“狡兔三窟”战术,建立了多个相互策应的革命根据地,为后来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重要落脚点。
1934年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本应是革命事业的新起点,却因“左”倾错误陷入危机。时任军委主席的刘志丹突遭逮捕,在狱中受尽折磨。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始终坚守信念,直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才重获自由。
出狱后,刘志丹不计前嫌,立即率红二十八军东征。1936年4月14日,在山西三交镇的前沿阵地,他手持望远镜观察敌情时,一颗子弹穿透左胸。临终前那句“告诉同志们,坚决消灭敌人!”的嘱托,成为西北红军最悲壮的绝唱。
毛泽东为刘志丹写挽词手迹
为了纪念作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开创者之一的刘志丹,刘志丹陵园得以建设。1943年5月2日,在志丹县举行刘志丹灵梓公葬仪式,毛泽东为刘志丹写挽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纪念刘子丹同志,毛泽东。”“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毛泽东。”这样的评语,不仅是对逝者的追思,更是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定位。鲜为人知的是,毛泽东曾感慨:“是刘志丹同志保住了陕北这块根据地,我们要把它作为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今天的志丹陵园内,汉白玉碑亭镌刻着那段血色记忆。站在陵园高处俯瞰,当年刘志丹亲手创建的根据地,如今已是沃野千里的“塞上江南”。每逢清明,总会有年轻人自发前来,在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献上鲜花。
历史照片中的刘志丹总是目光坚毅,身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装。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正转化为当代青年创新创业的动力。在延安干部学院,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重走“红军东征路”,在黄河岸边的战壕遗址前感悟初心使命。
从黄土高坡到网络空间,刘志丹的故事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看到“刘志丹军事指挥艺术”的动画解析,在社交网站刷到“如果刘志丹有朋友圈”的创意图文时,这位人民英雄的形象愈发鲜活。他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