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王安石与成都‖奉友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09:01 2

摘要:“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九天开出的成都,数千年来,吸引无数骚人墨客和达官贵人在此流连、居住、居官,留下诗赋、胜迹无数。无论李白、杜甫,还是李商隐、陆游,都在成都创作出流传千载的动人诗篇。不仅如此,成都也是不少官员的福

王安石与成都

奉友湘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九天开出的成都,数千年来,吸引无数骚人墨客和达官贵人在此流连、居住、居官,留下诗赋、胜迹无数。无论李白、杜甫,还是李商隐、陆游,都在成都创作出流传千载的动人诗篇。不仅如此,成都也是不少官员的福地,在这锦绣之地任职后,他们中不少人回到朝廷,荣任执宰之臣。唐朝的李德裕,后来当了宰相;北宋的文彦博,后来任了宰相;南宋的范成大,后来做了副相。还有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人物,曾在成都属县待了3年,据说也是沾了蜀地的天地灵气而成为千年一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

梓潼县七曲山大庙,供奉着一位文昌帝君,不仅历代学子对其顶礼膜拜,甚至过往帝王也要恭敬地祭祀。据载,唐玄宗、唐僖宗入蜀时都曾亲自恭祭。僖宗还解下自己身佩宝剑作为供奉。连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张献忠,都对原名张亚子的文昌帝君恭敬有加,说“你姓张,俺也姓张,不如你我联了宗”。据说这位文昌帝君主宰人间文运,司文事,主科举考试。这里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官员在此祭拜时遇到风雨,日后可能官升宰相;如果是普通考生祭拜时遇到风雨,则可能蟾宫折桂,夺得状元。北宋时某年某月某日,一位蜀中提刑官王某来到大庙拜谒,正好风雨交加。他虔诚地上香跪拜,期望回京后一路高升。但他盼啊盼啊,始终没有如愿,结果后来竟应到王安石身上。因为当天正好回京述职的新繁县(今成都市新都区新繁街道)知县王益,率9岁的儿子王安石也在此祭拜文昌帝君。

七曲山大庙(图源:川观新闻)

王安石的父亲娶过两位夫人。第一位姓徐,生了王安仁、王安道。可惜徐夫人早逝。第二位夫人姓吴,生于诗书之家。她生了王安石、王安国、王安世、王安上、王安礼,还有3个女儿。由于王家没有其他产业,只靠安石父亲王益俸禄养家。因此,王益到哪里任职,全家便随他辗转生活。王益到成都府新繁县任知县,一家人便跋山涉水跟他入蜀。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992—1038)是一位清廉守正的官员。他是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原字损之。17岁那年,他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当时的名臣张咏批评,张大为赞赏,为他改字舜良。王益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并授官,与名传千载的范仲淹是同科进士,并且关系很好。王益的第一个职务是建安(今福建建瓯)主簿,后任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市)通判、新淦(今江西新干)县知县。到成都府新繁县任知县,已是他的第四个职务。以前赴任,他都把父母接到身边奉养。但到蜀中任职,路途遥远而险峻,他只好把他们留在江西老家,自己带着妻儿赴蜀。

此时王安石只有6岁,他的大哥13岁,二哥11岁,下面还有4岁、2岁的两个弟弟。

王益在新繁上任后,励精图治,开一代新风。他提出治县三策:减刑狱、兴学校、倡风化。他严宽并举,首先把一批奸盗严加惩办,流放至穷山恶水之地,让不法之徒震怖收敛。然后以道德教化民众,倡导行善、孝亲、慈爱风尚。全县民风逐渐纯良,以至于后来一年都难得杖罚一人。就像王安石在《先大夫述》中写的那样:“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他在县里兴办学校,让尽可能多的孩子上学读书,在全县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新繁县有一座著名的东湖,为唐代西川节使李德裕开凿。除旧布新之余,王益又领着百姓清理新繁东湖淤泥,广种莲花。到夏日瑞荷盛开,美艳映日,清波荡漾,莲香四溢。百姓、士子纷纷前来游湖观赏,盛赞知县功德。王益为之欣喜不已,并赋长诗《新繁县东湖瑞莲歌》记之。夏天的傍晚,艳丽的火烧云猩红了天际;落日的余晖里,东湖水光潋滟,青碧而静谧。千万朵荷花盛开,仿佛与晚霞相接相映;有的一茎双花,并蒂而开,彼此争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画图啊:

火云烁尽天幕腥,水光弄碧凉无声。

荷华千柄拂烟际,杰然秀干骈双英。

吟咏了东湖之美,王益更在诗中抒发自己的心声:我今天在新繁施政也学习荷花高洁的品格,像美丽的瑞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荡涤一切污泥浊水和垃圾沉渣,像商山四皓一样品德高尚,把君王的事业推向前进。平生之愿就是做舜时皋陶和后稷以及夔和契那样杰出的大臣,辅佐皇帝同心同德建立奇功。这首诗展示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志向:

……

我今取喻进德流,优哉祥莲出池沼。

草莱泥滓俱弃捐,致君事业殊商皓。

归作皋夔稷卨臣,同心一德翊华动。

王益的诗情感真挚,格调高尚,文采斐然。这首诗至今还留在新繁镇东湖。东湖的“三贤堂”里,还恭塑着王益的坐像。另外两人是唐代的李德裕和与王益同时代的梅挚。

新繁东湖(图源:锦点)

王益一家初到新繁时,王安石年仅6岁。不过此时,小小的王安石已开始启蒙读书,聪敏的他对一切事物都能迅速认知并牢记。他当时虽不懂父亲在新繁推行的一系列新政,但一定耳闻目睹,直到成年也不会忘记。比如他后来在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任县令时推行教育改革,发展地方教育,兴修水利工程,也许就是受了父亲当年的影响。

童年的王安石也会跟父母兄弟一起游览新繁的景观,东湖的荷香一定会长久地萦绕在他的心田。李德裕创建东湖园林的惠民之举和治蜀功绩,想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激起过涟漪。奇特的是,后人把王安石和李德裕同时列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大政治家。他也许还与父亲去过繁华的成都城区,对蜀都的风情、人物、风光新奇不已。他可能还与父亲去过都江堰,为前人的治水智慧和造福千载的伟大工程所震撼。

若干年后,王安石在赠友人徐复《送复之屯田赴成都》一诗中,写到小时候自己对成都的印象:奔腾而来的岷江蜿蜒在成都平原上,气势磅礴的岷山雄峙西边。神奇的石犀和金马镇压着水怪,让岷江水乖乖地造福人民。千里沃野上,一畦一畦桑田麻地紧紧相接,寸土寸金没有一点空余;一座座城池相连,无限锦绣春色动人心魄。因此王安石告诉朋友,你在官场已任职多年经验丰富,这次到成都必定可以书写新篇。所以你不畏蜀道的艰险勇往直前,自然不会想到为你驾车人的担惊受怕:

盘礴西南江与岷,石犀金马世称神。

桑麻接畛余无地,锦绣连城别有春。

结绶相随通籍久,推车此去辟书新。

知君不为山川险,便忘吾家叱驭人。

王安石在诗中对成都的富庶和美丽赞赏有加,想必成都在他童年的心灵上烙下的印记太深。正是这钟灵毓秀之地给予童年王安石滋养和熏陶,为这位日后叱咤风云的一代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的传奇一生再添华彩。

作者简介

奉友湘,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导。历任四川新闻出版领军人物、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金融投资报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著有《远离危机》《机会是种出来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飞鸿雪泥》等。

3.

4.

5.

6.

8.

18.【文史英华】王安石与成都‖奉友湘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