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宗罪”:从互泼脏水到断臂求生,谁在把中国汽车拖向深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09:09 1

摘要:2025年3月29日,北京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现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的发言犹如一记惊雷:“有的企业为抢市场不择手段,虚假宣传、恶意抹黑已成行业毒瘤!”这番表态背后,是一场波及全产业链的暗战——车企们正深陷“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恶性循环。

2025年3月29日,北京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现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的发言犹如一记惊雷:“有的企业为抢市场不择手段,虚假宣传、恶意抹黑已成行业毒瘤!”这番表态背后,是一场波及全产业链的暗战——车企们正深陷“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恶性循环。

一、营销修罗场:从拉踩话术到“黑公关产业链”

在天津某长城汽车4S店,销售顾问小王每天上班前都要背诵《竞品黑料手册》。手册里详细标注着竞品车型的“缺陷”:腾势D9被红笔圈出“底盘异响概率37%”,理想L9则标注“电池热失控案例5起”。这种“拉踩式营销”已成为行业潜规则——2024年6月,该店因在展厅公开悬挂竞品缺陷对比图,被市场监管局认定“损害商誉”罚款5000元。

更隐秘的战场在社交媒体。2024年8月,比亚迪高管李云飞在微博怒斥:“某新势力雇水军造谣我们的车漏电杀人!”并悬赏500万元征集线索。这并非孤例:2023年“比亚迪汉EV碰撞后起火”视频疯传,后被证实是竞争对手伪造事故场景;同年小鹏汽车起诉某自媒体诽谤其“自动驾驶致4死6伤”,法院判决赔偿200万元。而理想汽车CEO李想更自曝,MEGA车型上市时遭遇有组织攻击——网络水军将新车外观P成“棺材”,导致该车型首月销量暴跌60%,直接损失超20亿元。

二、价格绞肉机:从“赔本赚吆喝”到数据造假

2024年中国车市出现诡异现象:乘用车均价同比上涨3.1万元,但新能源车企净利润率却跌破2%。某造车新势力被曝国内售价比欧洲贵40%,却偷偷减配安全气囊传感器;另一品牌为冲刺销量,将同一批车在经销商间反复倒卖刷数据,最终被中汽协标注“销量清零”。价格战已演变成“慢性自杀”:

·成本倒挂:某车企A级车售价9.98万元,比物料成本低1.2万元,每卖一辆亏损8%;

·金融陷阱:零首付、十年分期方案层出不穷,某品牌贷款违约率半年飙升至15%;

·补贴游戏: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对本地车企每辆车额外补贴5000元,导致异地销售价差最高达2万元。

行业大佬们再也坐不住了。吉利李书福痛批:“价格战打到偷工减料、财务造假,这是在摧毁中国制造!”长城魏建军更是放话:“谁敢数据造假?审计费我全包!”

三、技术暗战:从“PPT造车”到专利封锁

在江苏某新能源产业园区,挂着“全球首款固态电池量产基地”横幅的厂房已杂草丛生——这家融资30亿元的企业,交付的电池能量密度比宣传值低40%,实测循环寿命不足200次。而某车企宣称“L4级自动驾驶”,实际连车道保持都频繁失效,国家质检总局抽查发现其传感器误判率高达23%。

专利壁垒则成为隐形杀器。2024年宁德时代起诉中创新航侵权,索赔金额从1.88亿元升至6.47亿元;比亚迪与特斯拉的电池冷却系统专利战蔓延至欧美,导致某国产车型海外上市计划搁浅。更令人担忧的是核心部件“卡脖子”:某央企投入50亿元研发车规级芯片,流片三次均未通过AEC-Q100认证。

四、政策亮剑:四大杀招终结无序竞争

国家发改委此番整治绝非“挠痒痒”,而是直击行业命门的组合拳:

1.全网价格监控:建立车企价格波动预警系统,对“先涨后降”等套路促销实时追踪,典型案例将列入失信黑名单;

2.质量安全红线: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低于160Wh/kg、智能驾驶系统误触发率超0.1次/万公里的产品直接禁售;

3.破除地方保护:严禁地方政府通过备案目录、补贴倾斜等设置壁垒,长三角已查处3起新能源物流车地方保护案;

4.产能出清机制:对连续两年产能利用率低于30%的企业启动强制退出程序,2024年已有14家“僵尸车企”被吊销资质。

国资委同步打出“央企重组”王牌: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集团合并后,将集中攻关全固态电池、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目标2026年自主品牌全球销量突破500万辆。而市场监管总局已锁定12起虚假宣传案,某车企因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完全自动驾驶”,面临3.2亿元天价罚单。

五、生死突围:从“内卷红海”到“全球蓝海”

在浙江宁波港,3000辆吉利几何电动车正装船发往欧盟——这批车搭载的CTP电池包通过E-Mark认证,每辆车利润比国内高15%。奇瑞则与印尼政府合资建厂,用“电池租赁+车电分离”模式打开东南亚市场,2024年海外销量同比增长170%。

技术突破更带来曙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发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实测能量密度达403Wh/kg,将于2025年底在蔚来ET9上首发;华为与赛力斯联合开发的ADS3.0系统,在德国高速公路完成1000公里零接管测试,为进军欧洲铺平道路。

尾声:退潮之后方见真章

当国家发改委重拳落下,汽车行业的丛林法则正在改写。那些依赖黑公关、价格战的企业,或将像十年前乐视汽车般轰然倒塌;而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玩家,终将在全球市场竖起“中国智造”的大旗。这场整治风暴,不仅关乎行业秩序,更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成人礼。

(本文案例及数据综合自国家发改委公开通报、国资委新闻发布会、司法机关判决文书及行业监测报告)

来源:长浅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