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
今天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文言文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我们先来看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家, 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 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这么著名的读书人,归有光的科举之路却非常艰辛,他在嘉靖十九年考中举人,但会试落第八次,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
这篇《项脊轩志》读起来感人至深,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深情浅说”,也就是用淡淡的语气和非常克制的感情,说出深厚的思念之情。下面我们来逐句拆解这篇《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是整个归有光家族宅子南边的的一个旧有的阁子。
归有光为此地取名项脊轩。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为感怀先人,故此命名。不仅如此,他还为自己取了别号:项脊生。
我们可以看出归有光对这间屋子的称呼有两个-----“轩”和“阁”,其实“轩”和“阁”在形式上是有明显的区别的,阁是一种底部架空的小楼房,四面皆有窗,设有门和挑出的平座,供人环阁漫步、观景。阁与楼相似,但四面开窗,设有回廊。轩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体量不大,形式多样。轩通常有窗,可以是长廊或小屋。轩是一种点缀性建筑,多置于高敞或临水之处。
从下文归有光对于修理这个旧南阁子的记叙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这应该不是像“阁子”那样的小楼房,而只是只有一层的一间屋子。作者称之为“阁子”,应该是为了体现这间屋子的面积很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室内的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只能容纳一个人居住。
我们知道对于寺庙中的最高领袖也被叫做“方丈”,“方丈”一词,最早并非佛教专用名词,其原意为中国古代仙人居住的岛屿。在佛教中,方丈一词的引申义源自《维摩诘经》,经中描述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所住的卧室虽然仅一丈见方,但能容纳众多听众,有不可思议之妙,故而得名。唐代王玄策至印度测量维摩诘居士石室,四方巧得一方丈,归后传报中国,百丈禅师取来应用,订在百丈清规上,直至于今。方丈一词逐渐被用来指代佛教寺院中精神领袖的住所,进而引申为对寺院最高领导者的尊称。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屋顶漏下来,(如果下雨,那么)雨水也一直往下流。
从“百年老屋”这句话,我们可以判断出归有光的家族其实是当地的一个显赫的名门望族,应该很有历史,也肯定出过不少当官的,只有这样,这个家族的房产才会延续百年。
实际上归有光的祖上非常显赫,自隋唐开创科举制度之后,苏州长洲县归家,自唐懿宗咸通十年至唐哀帝天祐二年,短短36年间接连出了五名状元,占全了兄弟、父子、祖孙状元。
可以说苏州归家是世代簪缨,家里面代代都有人做官,不过他家就是典型的祖上也曾富过,到了他这代时家族已经没落。也许正是这种有福变穷的经历促使归有光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字。就像南唐后主李煜,如果不是国破家亡,从一个帝王变成了阶下囚,又怎么会写出《虞美人》、《破阵子》这样的词呢?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我每次想移动书桌,环视四周,却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用一个实例来描写房间的狭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并且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
从上面归有光对这间屋子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间“老破小黑”的屋子。老---“百年老屋”,破----“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黑---“日过午已昏”。然而,就是这样一间“老破小黑”的房子,归有光为何如此眷恋和怀念呢?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我在房子的前面(也就是北侧)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归有光在屋子北侧建的这些矮墙,起到了照壁的作用,把阳光反射进屋子里面。也有点像萧墙的作用,有个成语叫“祸起萧墙”,祸起萧墙的“萧墙”指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祸起萧墙的意思是:内部发生祸乱,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原句是: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栏楯: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有诗曰:钟声隐隐脚底来,七重栏楯莲花台。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或者俯下身,或者仰起头来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
“借书满架”这句话历来比较有争议,有人说是“籍书满架”,因为归有光是大家族,祖上辈辈做官,书香门第,家里就应该有很多藏书,不应该向别人借书,而且更不会借很多书不还。按《辞海》注,“借”亦通“藉”,其中读为“籍”(jí)的“藉”就是“狼藉”。《辞海》注为:“错乱不整貌。”“按狼籍与狼藉同”,并转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据此,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
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
从这句描述来看,归有光住的这间屋子可以说是门可罗雀,这大概要从归有光这个曾经的大家族分家之后他们这一支就逐渐没落了来理解。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珊珊,原指形容衣裙玉佩的声音。比如宋玉《神女赋》:“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 在这里是指轻盈、舒缓的样子;美好的样子。
对于月光照在墙上这种景象,古人多有描述,比如“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归有光这一段的描写让我们想起来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居住在逼仄的陋室,但保持高尚的情操而悠然自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远离尘嚣,弃绝纷扰,这一片天地完全是作者的。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项脊轩周围的景物更映衬了轩主人的情怀:兰竹可见主人情操高尚;桂花芬芳四溢,香远益清,可见主人品行清雅,“桂”与“贵”谐音,有蟾宫折桂之意,这也正是祖母的期望。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
作者当然不会只是记叙这个“旧南阁子”的情景,最主要的是记叙在这间屋子里的人和事。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最开始的时候,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归有光的家族是一个名门望族,本来居住的也是一个大宅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红楼梦》或者《大宅门》那样的钟鸣鼎食之家。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爨”,本义指烧火做饭。与这个意思相关的,都可叫做“爨”,如古代称厨房为“爨室”,煮饭的大锅叫“爨镬”。
中国的家庭,房间甚至小院可以有很多,这院子又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不在一个院子,那就是分家,比如《红楼梦》里的贾赦就是分家出去另住,有了一个独立院子。还有一个分家的标志——各自生火做饭。原来偌大的家,现在分成多个小家,这小家也不规整,一个大家族开始分家就是由盛到衰的迹象。“庭中通南北为一”与“内在多置小门墙”前后对比,令人唏嘘不已,悲从此而来。“内外多置小门墙”已说明,为何再加上“往往而是”?作者一定处处走过,而又处处碰壁,作者边走边叹气,边看边抚墙,如在眼前。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分家后,东院的狗冲着西边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东犬西吠”这句话值得深思一下,狗只会对着陌生人叫,现在父辈们分家之后,叔伯家的狗会对着自己的兄弟在叫,兄弟姐妹已成路人,原本和睦的一家人已经如此僵硬陌生隔阂甚至互相仇视。
“逾庖而宴”,越过厨房去吃饭,古人讲究“君子远庖厨”,但分家之后也讲究不了那么多了,“鸡栖于厅”,厅是讲“礼”的地方,而如今客厅里养鸡,礼治衰落,混乱不堪,说明礼崩乐坏了。
面对家族的没落,归有光痛心疾首,他在《家谱记》中说:“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共有两次改变。
这句话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形成了鲜明对比,庭中从篱笆到墙,是亲人隔阂的加深,也是家族衰落历史的表现。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现在归有光所住的这个“项脊轩”居然是以前仆人的住处,可以想见家族的没落。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归有光的母亲叫周孺人。
作者提到的这个“老妪”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她连接起了两个重要女性(祖母和母亲),写老妪为后面回忆母亲和祖母做了铺垫,如果是一个离祖母和母亲都很远的人,如何回忆呢?那种对母亲的思念,那种对祖母的眷恋,还能潺潺而出吗?喂养了两代人,她也见证了家族的衰落。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
作者开始记叙这间“旧南阁子”与母亲的联系了,但作者对于母亲的回忆是通过这个“老妪”之口完成的。因为归有光八岁丧母,也许对于母亲的记忆还很模糊。
归有光的《先妣事略》中说:“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
老婆婆的的讲述应该是勾起了归有光对于母亲的思念,“某所,而母立于兹”,让人有物是人非的感觉,空间还在,时间已变。“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从老妪所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来推断,归有光的姐姐还在老婆婆怀中,那么归有光也许还没有出生,这种对于儿女的关心会更让归有光思念自己的母亲。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这句话虽然简略,但人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老一少一仆一主相对流泪的场景,真是让人潸然泪下。
归有光的母亲周孺人是一个命运很悲惨的人,《先妣事略》中说:“先妣周孺人,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
周孺人十六岁嫁到归家,连续生了八个孩子,归有光是第二个,周孺人苦于生育不止,有一个老婆子就用一杯水装了两只田螺给她,说:“喝了这个,以后就不会总怀孕了。”她捧起来就喝,却从此变哑,不能再说话了。这时只有二十几岁。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我从长大后起就在轩内读书。
束发,一般指十五岁,但我觉得这里不一定是指十五岁,束发在古代的象征意义:束发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整理头发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和身份的象征。它标志着男子从儿童成长为成年人,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通过束发和加冠的仪式,男子正式进入成年人的行列,开始参与社会活动。
蒋介石的遗嘱中说:“余自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但显然蒋介石并不是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追随孙中山的。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
归有光八岁丧母,他对于母亲的依恋的感情会转移到自己的祖母身上,然而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祖母也去世了。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读书,很长时间没有人考取功名了,孙儿的成功,是不是能盼到的呢!
“以手阖门”这四个字有点奇怪,关门不用手还能怎么关呢?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
象笏,象牙做的笏板。《红楼梦》里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太常公,指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他在宣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这句话中的“此”重复了,就应该说是“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归有光的祖母对他满怀期望,希望他能考上功名,并拿出祖辈传下来上朝时用的象笏来鼓励他,说以后一定能用得上。
归有光的母亲也对他读书寄予厚望,《先妣事略》中说:“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归有光身上肩负着家族的兴衰和祖母的重托,可是归有光虽自幼慧聪,少年得志,却一直到34岁才中举,60岁才考中进士。以归有光的才学之高,只能说明科场考试有多么黑暗。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归有光写这篇《项脊轩志》的时候是十八岁,祖母也已经去世两年,睹物思人,以至于放声大哭。
我们可以看到,前面老妪讲述归有光母亲的事情,归有光写的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现在想到自己的祖母时,是“长号不自禁”,似乎对于祖母的感情要比对于自己母亲的感情要深厚许多。我想着可能有几个原因,1、归有光母亲去世时,他只有八岁,可能还不太懂得生离死别,就像归有光自己写的“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母亲去世时,他还以为母亲是睡着了。2、母亲去世后,是祖母填补了母亲这个角色的空缺,所以归有光对于母亲的依恋有了一定程度的补偿。3、祖母去世时,归有光已经十六岁了,完全明白生离死别的滋味。4、家道败落,诸父分家后兄弟之间如同路人,老死不相往来,让已经成人的归有光感到痛心。5、思念祖母之悲;深负祖母期望之悲,人生失意、功业未就之悲。几重悲愤之情叠加在一起,让归有光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
这句话与前面所说的“客逾疱而宴”相对应,同时也说明了这间屋子的位置并不好,不是一个安静的能够专心读书的地方,印证了前面所说的“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这本来是仆人的住所。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牖,窗户的意思。《过秦论》中说:“陈胜瓮牖绳枢之子而甿隶之人。”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句话,我们大概能揣测出从窗前走过的人,并没有因为顾及到归有光读书而放慢脚步,更没有停止高谈阔论,这也就是归有光能以足音辨人的原因。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脊轩东侧就是厨房,大概这就是四次遭遇火灾的原因吧。能够不被烧毁是有什么神灵庇护吗?我的理解归有光应该是指自己母亲和祖母在保佑自己。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项脊生(归有光)说: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这一段在选入高中课本时被删掉了。
归有光写以上文字的时候是十八岁, 后面这段文字是他三十三岁左右的时候补写的,归有光会记述项脊轩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女子,他的妻子。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归有光的发妻魏氏是名儒魏校的侄女,她嫁给归有光时,归家家道中落,穷困潦倒,但是魏氏却从不在意。
归有光的发妻魏氏,是他母亲生前给他订好的亲事,归有光的《先妣事略》中说:“孺人死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夫妻琴瑟和鸣,互搓文学,一坐一站,一问一答,一颦一笑。这样的甜蜜时光,即便在妻子去世后多年,归有光依然记忆犹新。这几句话描绘出了一个体贴可人的妻子形象,有心向学的妻子不仅给了归有光生活上的照料,还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虽然多次科举考试落榜,但妻子给了他鼓舞和安慰。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
项脊轩其实只是一间很逼仄狭小漏风漏雨的老屋,魏氏却并不嫌弃,反而能够作为话题跟自己的姐妹讲述。“阁子”(项脊轩)虽小,里面却是两夫妻的全部世界。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
魏氏去世时不到二十岁,归有光也才二十八岁,可以说归有光是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四十二岁的时候儿子死了)。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前面讲“室坏不修”,过了两年为何又“复葺南阁子”?我觉得开始“室坏不修”是内心悲痛,没有心情修理,两年之后悲痛减弱而思念增强,修葺南阁子为了缅怀妻子。
归有光在另外一篇文章里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妻子的:“昔吾亡妻,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粗食之养,未尝不甘;婢仆之御,未尝有疾言厉色。癸巳之岁,秋冬之交,忽遘危疾,气息掇掇,犹日念母,扶而归宁。疾既大作,又扶以东。沿流二十里,如不能至。十月庚子,将绝之夕,问侍者,曰:“二鼓矣。”闻户外风淅淅,曰:“天寒,风且作,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呜呼!颠危困顿,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
意思是说:我故世的妻子在世的时候,能够孝顺我的父母,亲近我的姐妹;她吃粗糙的饭食,从来没有觉得不香甜;她管理婢女仆人,从来没有急躁的言语严厉的脸色。癸巳年,秋末冬初,她忽然得了危险之症,呼吸急促。还是每日想念母亲,要人搀扶她回娘家。她的病已恶化,又要人扶她向东走,顺着河流有二十里路,似乎不能到家。十月庚子这一天,将要去世的这一夜,她询问侍候的人,侍候的人说:“二更了。”她听到门外风声淅淅,说:“天冷,又起风,我的母亲大概不能来吧?我也许等不到她来了?”呜呼!危急艰难、面临死亡的时候,母女之情是多么深厚啊!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归有光"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归有光幼年丧母,祖母也先于发妻离世,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在仕途上他少年成名,却一生科举不顺,到晚年入仕,而六十几岁抱憾病卒。于他而言,大概此生最快乐最难忘最悲伤最孤独的时光都尽在项脊轩中了。
项脊轩,承载着归有光三个亲人,祖母,母亲和妻子,有着他最快乐甜蜜幸福的记忆,也有着他最深沉的思念,这就是他不常居的原因吧。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这句话总让人想到“墓木已拱”这个词,墓木已拱意思是坟墓前的树已经有双手合抱那么粗了,比喻时光流逝,亲人去世已久。
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当妻子去世后,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是归有光对亡妻情感寄托和倾诉的唯一对象,哀愁,相思,离苦,都凝聚在这个枇杷树上。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这篇《项脊轩志》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
一、细节感人,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二、质朴感人,不加藻饰。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
三、叠字感人,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
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深情浅说”,最深厚的感情用最平淡的话语说出来。这也是东方人的感情表达的特点。
黄宗羲评价《项脊轩志》是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涕之精神,长留天壤。近代文学家林纾评价时说:震川既丧母,而又悼亡,无可寄托,寄之于一小轩:先叙其母,悲极矣。再写枇杷之树,念其妻之所手植,又适在此轩之庭,睹物怀人,能毋恫耶!凡文人之有性情者,以文学感人,真有不能不动者。
来源: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