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薛仁贵本名叫薛礼,是山西绛州人,他太爷爷薛安都当年在南北朝的时候也是一代名将,可传到唐朝的时候,家里早就穷得叮当乱响了。
文/峯言峯语
编辑/峯言峯语
薛仁贵本名叫薛礼,是山西绛州人,他太爷爷薛安都当年在南北朝的时候也是一代名将,可传到唐朝的时候,家里早就穷得叮当乱响了。
薛仁贵没受中落的加到影响,打小就文武双修,参军更是后直接开启开挂模式,"三箭定天山"的神操作,愣是把回纥大军吓破了胆;"神勇收辽东"的骚操作,更是让高句丽人直呼惹不起。
开头说过,薛仁贵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得很,父亲早逝,导致他三十岁还在种地过日子,后来娶了媳妇柳氏,在老婆鼓励下他才决定去当兵。
公元645年,唐太宗发兵攻打高句丽,大将刘君邛在辽东安地被敌军围得个水泄不通,眼看就要完蛋。
没想到薛仁贵突然单枪匹马冲进敌阵之中,一刀就砍翻了高句丽主将。
结果他还杀人诛心,拎着敌将的脑袋在马上晃悠,对面的士兵吓得是魂飞魄散,主将死了,还卖什么命啊,溜了溜了。
就这样,刘君邛才捡回了一条命,而且凭此一战,薛仁贵在军中立马声名大噪。
紧接着唐军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到了夏天的时候,高句丽那边就急眼了,派了大将高延寿、高惠真带着二十万大军来硬刚。
李世民坐不住了,自己不做天策上将好多年了,你们是觉得朕提不动刀了吗?
于是亲自去前线转了一圈,把地形摸清楚后,下令让各路部队分开行动。
结果瞬间这帮高句丽兵被唐军切得七零八落,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
这一仗中,薛仁贵身穿白袍银甲,手握方天画戟,腰挎两把硬弓,单枪匹马就敢往二十万敌军堆里扎。
他犹如赵子龙转世,来七进七出,把高句丽队伍搅得个稀碎,高延寿他们扯着嗓子喊都不能把队伍集结起来。
不出意外,唐军把高句丽军揍得是满地找牙。
当时在远处山坡观战的李世民看得真真儿的,仗一打完就召见这个白袍猛男,当场给他升做了游击将军。
后来唐军在安市城被围,又正赶上寒冬腊月,粮草根本就运不上来。
李世民一看这仗没法打了,赶紧就下令撤军回朝。
回长安后又给薛仁贵升了官,做右领军中郎将,听着挺威风,其实就是个闲差。
命运给薛仁贵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哪里知道这一晾就是十二年,朝廷愣是没给他安排正经差事。
自己一个堂堂大将军被派去玄武门站岗,天天跟守城门的士兵大眼瞪小眼。
永徽五年(654年)春,长安城突然下了一场暴雨,山洪裹着泥浆直冲玄武门。
正在当值的薛仁贵一看水势不对,忙大喊护驾,宫里人听见了警报,赶紧把唐高宗李治转移到了高处。
等洪水退去,李治后怕啊,随即就是劫后余生的庆幸,当场就赏了薛仁贵一车金银绸缎。
这波操作也让薛仁贵终于重新回到了皇帝的视线当中。
等到658年,大将程名振带兵攻打辽东,薛仁贵做副将。
在这期间薛仁贵带兵把高句丽打到崩溃多次,斩敌无数。
第二年大战高句丽猛将温沙门,薛仁贵抄起硬弓来了个单骑闯营,可以说的箭无虚发,所到之处人仰马翻。
薛仁贵以射术闻名,有一回在石城就碰上了对手。
高句丽那边也出了个神箭手,唐军好些猛将都栽在了他手里。
薛仁贵根本不虚,还是那副拼命三郎的架势,单人独骑冲进了敌营,抬手就是一箭。
对面那神箭手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中箭落马,被薛仁贵捆粽子似的给绑了回来。
这样的人才,朝廷表示不能埋没了,立马给他升了左武卫将军。
661年,回纥首领比粟转脑子抽风了,竟然不听唐朝的命令。
唐高宗大怒,给你脸了是吧?今儿个必须让你知道知道什么叫天可汗,草原上永远的红太阳,现任亚洲洲长大唐天皇陛下!
于是派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去收拾这帮刺头。
大军开拔前,唐高宗给薛仁贵出了道考题。
李治表示,听说古代神箭手能射穿七层甲,今儿你给大伙露一手,射五层甲试试?
薛仁贵哪能浪费这么好的表现机会,二话不说就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五层铁甲直接被射了个对穿。
唐高宗大喜,当场赏了他两车金银绸缎,作为出征前的开胃小菜。
唐军刚到天山脚下,回纥十多万大军就乌泱泱压过来了,有几十个精锐骑兵在阵前叫骂。
薛仁贵一看自己表现机会又来了,就拍马上前连发三箭,有三个叫阵的骑兵当场被射翻。
剩下那帮人见状惊呆了,这么猛的嘛?你要是这么猛,那我可就投降了。
眼看敌军士气崩盘,唐军一个冲锋就把回纥主力给打崩了。
薛仁贵带着轻骑穷追不舍,最后又把对方主将给抓了回来。
薛仁贵得胜回朝,军营里到处都在流传"薛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神迹。
这一仗直接把回纥给打蔫儿了,往后几十年都是缩着脖子过日子,再也不敢到大唐边境撒野。
其实这场仗本来是能彻底灭了回纥,但架不住主将郑仁泰指挥拉胯,愣是把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
不过硬是靠着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威名,好歹让边疆消停了十几年。
乾封元年(666年),这是很6的一年。
没想到大唐的老对手高句丽家里内乱了,高句丽国王实在扛不住了,派人向唐朝求救。
唐高宗先是派使者前去调解,结果碰了一鼻子灰,立马翻脸派薛仁贵和李勣分头出兵。
薛仁贵带着水军走海路包抄,李勣领着陆军在正面硬刚,两路大军最后在平壤城下胜利会师,把高句丽包了饺子。
总章元年(668年),唐军终于啃下了从隋炀帝到唐太宗就耿耿于怀的高句丽。
拿下平壤后,朝廷让薛仁贵当安东都护,带着两万人马坐镇平壤。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薛仁贵打仗是把好手,搞民生工程也不含糊,又是安抚百姓整顿治安,又是带着大伙开荒种地,还专门提拔了一批能人贤士。
不出两年光景,原本战火纷飞的高句丽让他整得井井有条,让高句丽百姓过上了消停的日子。
高句丽刚消停没两年,结果又有人跳出来造反了。
唐高宗二话不说还是让薛仁贵带着精锐部队杀回去,三下五除二就把叛乱给摁灭了。
不过薛仁贵这次是捅了篓子的,不但没升官,还被贬到象州当了个小官。
好在朝廷实在是找不着比他更能打的了,没过半年又把人调回长安待命。
薛仁贵六十多岁的时候,吐蕃正在往北边疯狂扩张,突厥人也有点不安分了。
于是在调露元年(679年),唐高宗把退休返聘的老薛又拎出来带兵了。
结果突厥人听说对面主帅是薛仁贵,连照面都不敢打,连夜就卷铺盖跑路了。
永淳二年(683年),七十岁的薛老将军在长安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唐高宗亲自安排皇家仪仗队护送灵柩回山西老家,用最高礼遇给这位大唐猛将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薛仁贵这个白袍战神,硬生生给初唐打出了"天可汗"的排面。
但猛人也有黑料,纵容手下抢钱抢粮,战场上滥杀,这些事确实洗不白。
不过翻开大唐武将排行榜,能同时把突厥、高句丽、回纥挨个揍服帖的,除了他真找不出第二个了。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
来源:阿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