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兽”终于开学了!被烦了一假期的家长们还没缓一口气,新烦恼又来了。
“神兽”终于开学了!被烦了一假期的家长们还没缓一口气,新烦恼又来了。
为了避免孩子们弄脏、撕坏新书,细心的家长都会“给书籍穿上美丽的外衣”。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包书皮”,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却让很多家长叫苦不迭。
一些家长大吐苦水:“为什么不能在印刷书籍时,直接包上书皮呢?”
“就是啊,这样不仅能节省一部分花销,还省去了包书皮的烦恼。”
但说归说、怨归怨,还是得乖乖的替孩子包书皮。
于是,有人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古代学生也包书皮吗?
一、书籍诞生和发展
书籍是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但在纸质书籍诞生之前,古人只能将文字刻在竹片、木片、石碑上……
当然,在商周时期文字还被刻在龟背和甲骨上,即大家熟知的“甲骨文”。
既不便于书写又不利于携带,保存起来也非常占空间,还要时刻提防被蛀虫啃咬。
另外,竹简、木牍等文字载体的尺寸非常有限,刻字也是一门考验功夫的技术。
随着朝代更迭,这些原始的记录工具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帛书、锦书等。
但这两种丝织品的造价较高,只能在权贵阶层流通,无法大面积推广。
这也为书籍的传播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一直到清末时期很多平民都大字不识。
西汉时代,古人已经掌握了用麻造纸的技术,这种纸是用蚕茧制作丝帛时的产物。
具有轻薄、易书写、载量大等优点,缺点是纸张薄脆不利于保存。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了闻名后世的“蔡侯纸”。
1924年、1965年,分别在新疆地区发现了晋人抄写的纸本《三国志》残卷。
据考古发现,我国第一部写在纸上的书,是西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在历经两千多年的沉淀后,这些残卷仍然散发着历久弥坚的文学光辉。
其实,早在西汉末东汉初时就已经出现了写在纸上的书信,并完全替代了竹、帛书。
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纸质书籍,基本上都是手写文献传播,遂又称“写本时代”。
自此之后,纸质书籍大行于市,也成为了读书人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
尤其是对于喜欢附庸风雅的书香门第而言,一般都会设置书柜和书房,定期对书籍进行保养。
对于没有条件的读书人而言,他们也往往会将书籍包起来,这样才能避免玷污或损毁。
在没有书皮可卖的时代,古人在保护书籍时也有很多笨方法。
二、古代“DIY”书皮
现在的学生发新书时家长都会帮他们包书皮,一般都是买现成的塑料书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很多学生都是用废报纸、牛皮纸或过期挂历包书皮。
虽然可以起到保护书籍的作用,但外观普通还不耐磨,用一段时间后就会破损。
其实,早在纸质书籍诞生之前,古人就已经想到了保护书籍的办法。
在竹简、木牍时代,古人为了避免其破损或被虫蛀,一般都会将其装进布袋中。
然后,放入一个木箱子中,再放到一个通风、隔潮、防火的地方。
布袋和木箱应该是古代最早的“书皮”,但这种所谓的书皮既麻烦又笨重,很难随身携带。
后来,人们在帛、丝、绸、锦等丝织物上写字,保存的时候要比竹简和木牍方便许多。
但由于这些丝织物保存起来非常麻烦,而且书写量也十分有限,所以慢慢的被时代淘汰了。
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后,纸质书籍开始大量出现。
相比于之前的竹简、木牍、帛书而言,不仅承载知识的体量呈几何倍数增加,而且更易于携带和学习。
但因为当时的造纸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所谓的哑光胶版纸、轻型纸和铜版纸等优质纸张。
所以,保存难度也非常大,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受潮变形或被蛀虫啃食。
古人为了延长书籍的使用寿命,除了会采用布袋、木箱等较为原始的“书皮”保护书籍。
还为自己的爱书定制了一个所谓的“书衣”,这便是古代的“包书皮”。
比较常见的书衣材质有宋笺、藏经纸、宣德纸等,但这些用来装订书面的材料都非常昂贵。
绝非普通读书人所能企及,所以并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
很多穷苦的读书人,仍然采用布袋或便携式木质书箱等保存书籍。
自唐代中后期开始,由于造纸技术和装订技术的进步,册页书籍开始大肆流行。
为了保护书籍开始出现用织锦或缂丝糊制的封面和封底,甚至也有用楠木或红木等材料制作书皮。
木制书皮其实指的就是书匣,一种用薄木板裁切装订在一起的微型书箱。
对于权贵阶层而言,他们的书匣一般都采用红木、楠木等名贵木材制作,有的甚至还会在表面烫蜡和纹饰。
结 语
从古至今包书皮都是一门技术活,相比于古人而言,现代人包书皮讲究的是方便快捷实用。
无论是网购还是实体店,都可以买到尺寸合适的塑料书皮,而且书皮的种类多种多样。
但这项看似简单的技能,还是让很多家长苦恼不已。
毕竟,一晚上的时间包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书皮,简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均参考、引用权威资料及可靠信息源,结合个人观点创作的『原创文章』,文末已标注文献和资料来源。
来源:红衣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