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主党的执政轨迹与当前态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0 06:29 1

摘要:美国是名为多党制,实为两党制的国家。美国在独立之初并没有政党,政党政治是随着建国后统治阶层内部政策主张严重对立、利益关系不断分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787年,围绕宪法批准问题,以汉密尔顿为首的一派主张高度中央集权,被称作“联邦党人”。以杰斐逊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

美国是名为多党制,实为两党制的国家。美国在独立之初并没有政党,政党政治是随着建国后统治阶层内部政策主张严重对立、利益关系不断分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787年,围绕宪法批准问题,以汉密尔顿为首的一派主张高度中央集权,被称作“联邦党人”。以杰斐逊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扩大民主权利,被称作“反联邦党人”。这是美国最初的两个政党。1789年就任首届总统,1793年连选连任的华盛顿,他的继任者约翰·亚当斯(第二任、第三届),均属联邦党人。联邦党是美国最早的执政党。

民主党的前身——民主共和党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因在弗吉尼亚州议会提出反对宗主国征税权议案,1774年草拟《英属美洲权利综述》,参与起草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美国《独立宣言》,托马斯·杰斐逊名声大噪。1792年,托马斯·杰斐逊以反联邦党为基础,创立民主共和党。1800年,他调动党内外资源和力量,当选美国第三任总统(第四届),1804年又成功连任(第五届),直至1809年退职。由于托马斯·杰斐逊开启了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相结合的新格局,政党作为选举工具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美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1809年在位),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与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并称为美国开国三杰。

托马斯·杰斐逊所创立的民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西部农业企业家和北方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此同时,托马斯·杰斐逊领导民主共和党也实行了许多进步政策,如禁止奴隶贸易、废除国产法、扩大白人男子选举权利等,这也是托马斯·杰斐逊得以连选连任的重要原因。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民主共和党是后来的美国民主党的前身,托马斯·杰斐逊是真正的“民主党之父”。

民主共和党的最后“三剑客”

美国民主共和党创立之初发展势头很好,以至于第四至六任美国总统均来自于民主共和党,他们分别是第四任詹姆斯·麦迪逊(第六—七届)、第五任詹姆斯·门罗(第八—九届)、第六任约翰·昆西·亚当斯(第十届)。

詹姆斯·麦迪逊为民主共和党创始人之一,因参与过费城制宪会议,系联邦宪法的主要制定者,著有《联邦党人》文集,因而享有“宪法之父”的美名。1808年就任总统后,麦迪逊领导了史上有名的美英战争,并且取得了胜利。虽然他所实行的保护关税、建立银行等政策为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驱赶、掠夺和屠杀印第安人的恶行使他饱受诟病。

詹姆斯·门罗是美国“革命战争”年代最后一位出任总统的人,史称“革命先贤最后一人”。门罗参加过独立战争,因作战勇敢,屡获战功。退伍后,他当过律师、州议会众议员、邦联国会议员,参加过三次大陆会议。在讨论批准1787年宪法时,他支持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派,主张实行共和政体,反对总统职务终身制,反对权力过分集中于联邦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门罗主张摆脱英国控制,与法国建立友好关系。1790年,他当选国会参议员后出任美国驻法国公使,为美国获得法属路易斯安那做出了重要贡献。美英战争之前,门罗担任麦迪逊政府的国务卿,战时出任陆军部长。1816年,门罗以民主共和党候选人身份参与总统选举,以较大优势顺利当选,1820年,在仅有1张反对票的情况下,他连选连任。在职期间,门罗缓和了美国南北方之间的矛盾,保护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拓展了美国版图。为巩固美国对南美大陆的控制,防止欧洲国家对南美渗透,门罗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由相关政策构成的“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处理拉美事务的重要指南。后来的民主党人大都视门罗为政治导师和思想领袖。

约翰·昆西·亚当斯系美国著名联邦党人、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之子,因此人称小亚当斯。小亚当斯毕业于哈佛大学,曾经担任过国会参议员、美国驻俄罗斯公使、门罗政府的国务卿,是“门罗主义”的主要制定者和推动者。小亚当斯的主要成就是同英国达成了共同占领俄勒冈的协议,并从西班牙手中获取佛罗里达。1824年,小亚当斯作为美国北方工商业资本集团的政治代表,参与总统选举,弱势当选。任职期间,他大力主张用公路网和运河将美国各州连接起来,主张建立全国性大学以便让美国在艺术和科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因与党内主流派存在深刻矛盾,小亚当斯于1825年脱离了民主共和党阵营,1828年他竞选连任遭到失败。

民主党:从民主共和党中脱胎而来

美国在1812—1814年的美英战争中获得胜利,民主共和党功不可没,但战争引发的问题毕竟太多。美国社会分裂加剧,政治派别分化重组,战时采取亲英立场、策划分裂美国的联邦党因叛国通敌彻底瓦解,于1815年退出美国政治舞台。民主共和党因遭受小亚当斯分裂活动的严重冲击,于1828年改名重组。安德鲁·杰克逊领导其支持者建立了民主党。自称国民自由捍卫者的小亚当斯领导建立了国民共和党,后称辉格党。

1829年,辉格党与民主党在总统选举中激烈争夺。民主党候选人安德鲁·杰克逊虽然刚愎自用,反复多变,蔑视国会,政策主张掺杂个人偏见,但因有参加独立战争的光荣历史,战后当过州议员和法官,从政经验丰富,在美英战争中又有非凡表现,因而成功当选美国第七任(第十一届)总统。

安德鲁·杰克逊执政后,一方面进行某些民主改革,另一方面实行“轮流任公职”的分赃制度,公开在其支持者中分配国家职位。1832年,为迎接新一届总统选举,民主党首次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名杰克逊为总统候选人。美国政党通过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本党总统候选人,从此制度化。这一年,杰克逊竞选连任获得成功,成为美国第十二届总统。尽管其任内全力维护奴隶制,实行有利于南方奴隶主的政策,并且大肆镇压印第安人,仍有美国人称其为“老英雄”和“人民总统”。

忠诚而低能的民主党第二任总统

安德鲁·杰克逊卸任后,祖籍荷兰的纽约农民之子、因身高只有1.67米而被称作“小大人物”的马丁·范布伦借助民主党首任总统杰克逊执政的业绩余辉,于1835年参加美国总统大选成功胜出,当选为美国第八任(第十三届)总统,但他仅仅干了一届,执政到 1841年。

马丁·范布伦之所以能在总统选举中取得大胜,不仅在于他是前民主共和党创始人托马斯·杰斐逊思想的忠实追随者,他还是民主党首任领袖安德鲁·杰克逊政策的积极支持者。1821年他当选参议员后,即成为安德鲁·杰克逊在美国北方的主要代理人,全力配合安德鲁·杰克逊创建民主党的活动。由于忠诚,安德鲁·杰克逊当选总统后,他被任命为国务卿,后来又在安德鲁·杰克逊的第二任期担任了美国副总统。

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1782年12月5日-1862年7月24日),美国第八任副总统(1833年-1837年)及第八任总统(1837年-1841年),他是《美国独立宣言》正式签署后出生的第一位总统。

范布伦上台时,美国经济正处于空前繁荣期,但三个月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银行和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口越来越多,铁路与河运建设几近停滞。缺乏创新能力的范布伦一味简单地重复杰克逊时期的政策和做法,不但未能有效应对美国的经济危机,反而加剧和延长了经济衰退,民主党的声誉也受到严重损害。曾被视为“老练政客”的范布伦神话破灭,声名扫地,政治上折戟沉沙。1848年,在民主党内成了孤家寡人的范布伦以自由土壤党候选人的身份竞选连任,结果以失败告终。

在与辉格党的竞争中略胜一筹

绝对忠诚同时也绝对低能的范布伦总统执政不利,使民主党很快失去往日辉煌,发展势头严重受挫。在1828年至1860年的32年间,辉格党人曾经两度上台执政。第一次是1841-1845年,第二次是1849-1853年。在此背景下,民主党不得不“壮士断腕”放弃范布伦。此举后来被证明是有效的,民主党保住了党的基本盘和社会支持面,1844年又赢得了总统选举。人称美国政治史上“第一黑马”的詹姆斯·波尔克,经过九轮党内投票,最终被确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当年举行总统选举时,詹姆斯·波尔克战胜了对手,当选为美国第十一任(第十五届)总统。对于美国来说,詹姆斯·波尔克执政的最大成果,就是领导美国打败了墨西哥,为美国获取了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两块新土地。

詹姆斯·波尔克任届期满后,民主党又输掉了后来的两届总统大选,辉格党人再次卷土重来。但民主党幸运的是,1853年辉格党人总统任上去世,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皮尔斯于1852年当选美国第十四任(第十七届)总统。此人早年从政,先后担任过州议会议长、华盛顿众议员和参议员。在他执政期间,美国改善了与英国、加拿大的关系,获得很多实际利益。但在国内政策方面,富兰克林·皮尔斯政策偏激,过分倾向南方,严重激怒北方,民主党后来拒绝提名他为下届总统候选人。

1856年,詹姆斯·布坎南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出面参选,成为第十五任(第十八届)美国总统。这一期间民主党控制参议院长达24年,控制众议院亦有22年之久,控制最高法院26年。

发动叛乱与内战的不光彩历史

19世纪50-60年代,美国政党政治持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辉格党1852年大选失利后,发生严重分裂。部分辉格党人士建立了自由土壤党,但无大作为。1854年,自由土壤党人联合北方一部分反对奴隶制的民主党人和辉格党人,建立了面目一新的共和党。1861年,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亚伯拉罕·林肯在总统选举中异军突起,成为第十六任(第十九届)美国总统。当年2月,为反对林肯担任总统,民主党竟宣布成立“美利坚诸州联盟”自行推举临时总统和临时副总统,公开制造叛乱,结果引发“南北战争”。这是美国民主党历史上很不光彩的一页。

1864年11月,共和党人亚伯拉罕·林肯以“消灭奴隶制”为口号竞选连任,取得成功。虽然1865年4月林肯遇刺身亡,民主党却没有获得意外惊喜,仍然无缘白宫。尽管美国的社会分裂与政治分化持续不已,以驴为标识的民主党仍无法摆脱因制造内战、支持奴隶制而造成的自身危机,内部分裂尤为严重。

克利夫兰与威尔逊:民主党的两大精英

自1885年起,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民主党一直萎靡不振。虽然它一直坚持参与总统选举,但多遭失利,屡败屡战成常态。同气势如虹、咄咄逼人的共和党相比,此时的民主党给人以气数将近的感觉。这段时间,上台执政的民主党人只有两位,一是格罗弗·克利夫兰,二是伍德罗·威尔逊。

格罗弗·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37年3月18日-1908年6月24日),第22和24任美国总统(1885年3月4日-1889年3月4日,1893年3月4日-1897年3月4日),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两度当选且任期不连续的总统,也是美国内战后第一个当选总统的民主党人。

作为美国第二十二任(第二十五届)总统的格罗弗·克利夫兰,政治生涯极不寻常。他家境贫寒,早年辍学,最初当过店员,后来发奋求学,靠自身努力学业有成,成为律师,尔后又当选为纽约州州长,被公认为改革派。1884年,在南北战争后民主党处境不佳的背景下,格罗弗·克利夫兰以民主党候选人身份参选,不但得到民主党选民的支持,同时还得到主张改革的共和党选民的支持。任职期间,他公正无私,个性彰显,与议会频发冲突,4年间竟414次行使否决权,超过前21位总统行使否决权的两倍还多。这位人称“好人格罗弗”的民主党总统因而又被戏称为“否决总统”。正因为如此,他于1888年竞选连任遭到失败。但格罗弗·克利夫兰不甘失败,1892年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身份再度参选,结果战胜了谋求连任的共和党人,成为第二十四任(第二十七届)美国总统,开了离开白宫4年后重返白宫再任总统的先河。如今的美国总统、共和党人唐纳德·特朗普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

格罗弗·克利夫兰之后,民主党在总统选举中连续败选4次,失去4届总统任期,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也无情地跨进了20世纪。这时,对共和党独霸白宫、缺少新政的选民们,期盼“钟摆效应”。1912年,民主党时来运转,其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战胜共和党对手,后又连选连任,执政至1921年。他是美国第二十八任(第三十二——三十三届)总统。

伍德罗·威尔逊曾长期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1912年当选纽约州州长后在司法和社会领域实行系列改革,赢得“自由主义政治改革家”的美誉,同时也被视为学者从政的楷模。1913年就职后,他签署降低关税、反对垄断、扩展联邦储备银行权限等法律,同时强力镇压工人运动和社会党人;对外则实行侵略扩张政策,武装占领墨西哥等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政府先是大做军火生意,尔后直接参战,为美国谋得了战胜国地位。他同时还提出了“和平纲领”,倡导建立了第一个主权国家合作平台——国际联盟,推动构建了维持战后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反对美国加入国联,伍德罗·威尔逊构建美国军事霸权和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努力,功败垂成,卸任不久即悲愤而终,民主党20世纪初期的威尔逊之光,黯然失色。

罗斯福与杜鲁门:从“新政”到“冷战”

伍德罗·威尔逊卸任后,民主党重新在野直到1932年。这时,包括美国在内,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全面危机。共和党政府内外政策严重失误,美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到处是失业、破产、痛苦、恐怖和绝望的背景下,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民主党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竞选。他以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点燃了举国同心同德的精神之火”,当选为美国第三十二任(第三十七——四十届)总统。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 ,美国第32任总统(1933年-1945年),美国历史上首位连任四届(病逝于第四届任期)的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出身名门世家,其叔叔为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他本人身有残疾,当过军政部副部长、纽约州州长等职,政治经验丰富。打着“新政”旗号上台执政后,他实施凯恩斯主义,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很快缓解了经济困难,稳定了美国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效仿当年的威尔逊,先是大做军火生意,而后全面参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力量。战争末期,他推动建立新的主权国家合作平台,为构建雅尔塔体系,即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秩序和国际体系做出了很大贡献。1945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上病逝。他执政20余年,创下美国总统任期最长纪录。

富兰克林·罗斯福执政后期的副总统是哈里·杜鲁门。杜鲁门早年开过杂货店,当过马贩子,加入过种族主义组织三K党。他还但任过法官和县长,后来转入民主党阵营。富兰克林·罗斯福逝世后,哈里·杜鲁门按宪法规定继任为美国第三十三任(第四十届)总统。1948年,他在新一届大选中战胜共和党人,成功出任第四十一届总统。执政期间,他对内先后提出“公平施政”“新边疆”“伟大社会”等新口号,但基本上继承罗斯福的“新政”衣钵,因而政绩平平。对外,他主导和参与制定联合国宪章,部署接受法西斯德国投降事宜,筹划并出席波茨坦会议,下令对日本投掷原子弹,为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一定贡献。与此同时,他还发动了旨在遏制世界社会主义进程的东西方冷战,主导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宣称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的责任。他提出了帮助某些巴尔干国家镇压人民革命的“杜鲁门主义”,实施了旨在防止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的“马歇尔计划”,以联合国名义组织对朝侵略战争,对新中国则实行孤立与封锁,并出兵占领中国台湾,严重威胁远东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1953年,杜鲁门执政期满,共和党推出的二战英雄艾森豪威尔将军战胜了民主党候选人,共和党重返白宫。

半个任期的肯尼迪与一个半任期的约翰逊

进入20世纪60年代,民主党与共和党的“驴象之争”更加复杂和激烈,其突出特点是社会影响此消此长,总统选举各有进退,轮流坐庄态势鲜明。

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第35任美国总统。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德克萨斯州访问时遇刺身亡,后被安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

1960年是美国总统选举年。民主党推出的候选人约翰·肯尼迪以306张对219张选举人票的微弱多数,当选美国第三十五任(第四十四届)总统。肯尼迪生于1917年,当过海军上尉。1946年他当选为众议员,1952年又当选为参议员。因参与起草反劳工法《肯尼迪—欧文法案》而名噪一时。执政期间,他努力兑现竞选时提出的“新边疆”理念,主张美国在科技、经济、战争与和平等领域开拓新天地。他还推动国会制定阿波罗登月计划,同时发动并扩大了对越战争,制造了入侵古巴的吉隆滩事件,组织“和平队”到国外进行政治渗透,以扩大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虽然这一切都颇有争议,但国际社会对他与苏联领导人合作,成功化解1962年的“加勒比海危机”,即苏美之间的“导弹危机”,总体上予以肯定。

1963年,这位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主张担负起“漫长斗争的重任”“在希望中欢欣,在磨难中以忍耐”,以对付“人类共同的敌人:暴政、贫穷、疾病和战争本身”的民主党新星,竟离奇遇刺,诡异暴亡。他的总统任期只有两年零10个月。

肯尼迪遇刺身亡后,民主党人、副总统林登·约翰逊按宪法规定程序自然而然地成为美国第三十六任(第四十四届)总统。1964年,林登·约翰逊竞选连任取得成功,执行第四十五届任期。此人29岁成为国会众议员,46岁成为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虽然竞争民主党内总统候选人资格时,曾经两次受挫,但他绝非等闲之辈。入政白宫后,对内继续实行凯恩斯主义,在经济领域加强国家干预,领导美国实现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对外强化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政策,下令武装入侵尼加拉瓜,加剧与苏联的对抗以及对中国的敌意。总体上说,约翰逊总统的声誉不及他的前任。1969年卸任后,他回到老家得克萨斯农场“养牛去了”。共和党人尼克松战胜民主党人,成了白宫新主。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弱势总统卡特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两党轮流执政的“钟摆效应”,再度显现。在民主、共和两党之间选边站队的普通选民,大多数转回民主党一边。1976年,出生于南方佐治亚州农场主家庭,早年当过水兵,退伍后子承父业,后来成为佐治亚州州长的吉米·卡特,以民主党候选人身份,成功当选美国第三十九任(第四十八届)总统。

吉米·卡特(Jimmy Carter,1924年10月1日-2024年12月29日),第39任美国总统(1977年1月20日-1981年1月20日)。200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因在维护和平和人道主义方面所作的努力,卡特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前总统之一。

卡特担任总统期间,美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经济持续恶化,社会对其执政业绩评价不高。他试图进行的经济与行政改革,遭到国会的强烈反对。在国际事务中,卡特十分热心于“人权”事业,为推广美式民主不遗余力。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促使国会通过了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新条约,与苏联达成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推动以色列与埃及领导人相互见面,并且还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但是他对伊朗“革命青年”强占美国驻伊使馆、扣押大量人质的危机事件处置不当,给美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美国社会对这位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民主党总统认可度急剧下滑。1980年,被赞为“读书最勤、品德端正、诚实无欺”的跛脚鸭总统卡特,竞选连任失败,民主党可怜兮兮,重回在野状态。

因行为不端而险遭弹劾的民主党总统

1992年,经过12年艰难调整与激烈博弈,民主党终于东山再起,在大选中战胜共和党。二战后出生的年轻政治家、曾经担任过大学教授和阿肯色州州长的威廉·克林顿,成为美国第四十三任(第五十二届)总统。克林顿执政后,努力平衡联邦预算,使美国经济实现了相对繁荣,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创下25年来的新低纪录。他所签署的枪械管制法案、家庭与医疗假期法案得到了广泛支持。在国际事务中,他努力推动恢复海地民主制度,积极斡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推动相关各方达成了北爱尔兰史上首次停火,并且还促成代顿协议,终结了将近四年的前南斯拉夫地区冲突。此外,美国还与加拿大、墨西哥达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威廉·杰斐逊·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美国第42任总统(1993年—2001年在位),他的夫人是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1998年,克林顿因与白宫实习生莫尼卡·莱文斯基有染的丑闻,共和党决定向他提出弹劾程序,但克林顿最终保住了他的总统职位。2001年,克林顿卸任。

由于这些成就,克林顿1996年再次当选,成为继富兰克林·罗斯福后,二战后首次成功连任的民主党总统。但在第二任期内,行为不检的克林顿绯闻暴露,遭遇严重声誉危机。虽然他侥幸逃脱弹劾,勉强完成任期,但他本人和民主党的声誉受到较大伤害。2000年,在21世纪的首场总统选举中,民主党人败给了共和党人。民主党人在参议院的议席一度只剩44个,留下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最低纪录。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参与2004年大选的马萨诸塞州参议员约翰·克里,输得毫无争议。

后来,民主党在2006年赢得了国会众议院的多数。民主党提名的南希·佩洛西成为首位女性众议院议长。民主党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旧金山、华盛顿特区等地支持率也明显回升。对于自身复兴,民主党人仍充满希望。

少数族裔出身的总统为民主党赢得荣誉

美国第四十四任(第五十六届)总统、民主党人贝拉克·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少数族裔总统。他1961年出生于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奥巴马两岁时父母离异,母亲独自一人将他带大。大学毕业后,奥巴马担任过律师,也在大学教过课。1997年,他弃文从政,当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连续干了8年。2004年,奥巴马又当选为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2008年,他战胜党内对手,前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当年11月,他以“是的,我们能”为口号,凭借365张对173张选举人票的绝对优势战胜了共和党候选人,成为入主白宫的首位“黑人总统”。2012年,他竞选连任取得成功,任期总共8年。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1961年8月4日—),美国第44任总统,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2009年10月9日获诺贝尔和平奖,2012年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成功连任,2017年1月20日卸任。

奥巴马担任总统期间,努力将“变革”理念转化为行动。美国经济从衰退走向了复苏,就业岗位大量增加,美国家庭年收入一度创下史上最大增幅。他还顶住共和党人的压力,成功地进行了医保制度改革。外交方面,他在任内第一年即访问了中国,与中国搭建了多个机制化高级对话平台。后来,他又显著地改善了美国与古巴的关系,以美国总统身份访问了古巴。在应对伊朗核问题、气候变化问题上,他也与国际社会开展建设性合作。2009年,由于为“国际外交和人民之间合作”所作出的努力,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在美国人看来,他的最大成就是结束了共和党政府发动的残酷的伊拉克战争,同时找到并打死了国际恐怖大亨拉登。执政后期,他提出了旨在遏制中国的“印太战略”,在军事上搞所谓的“亚太再平衡”,导致亚太地区局势日益复杂和紧张。

奥巴马在任期间,美国社会极化现象已经相当突出。民主党与共和党人相互攻讦,彼此诋毁,愈演愈烈。2016年总统选举时,地产商出身的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高举“让美国重新伟大”的民粹主义旗帜,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国务卿希拉里。因此,奥巴马在卸任演说中特别呼吁:“不论我们属于哪一个党派,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致力于重建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拜登之后:民主党未来前程仍不明朗

共和党人特朗普执政后,几乎全盘否定了奥巴马总统时期民主党的内外政策,民主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清算。美国社会的撕裂程度进一步加剧,两党争斗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2020年,奥巴马时期的副总统约瑟夫·拜登,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与谋求连任的特朗普展开对决,最后以306张对232张选举人票胜出。拜登的竞选搭档,兼有牙买加和印度两种血统的民主党女性政治家,曾在加利福尼亚州担任检察总长的卡玛拉·哈里斯,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美裔女性副总统。

小约瑟夫·罗比内特·拜登(Joseph Robinette Biden Jr.,1942年11月20日—),通称乔·拜登(Joe Biden),曾先后担任县议员、特拉华州联邦参议员(1973-2009)、第47任美国副总统(2009-2017)及第46任美国总统(2021-2025)。

约·拜登出生于1942年,经历过7个参议员任期,曾两次参与民主党内的总统候选人之争。2021年1月,这位饱经政治历练的党争高手,在特朗普阵营暴力抗拒选举结果,拒绝举行权力移交仪式的情况下,艰难地开启了第四十六任(第五十九届)美国总统任期。面对高度分裂的社会和你死我活的党争,拜登在就职演说中高调呼吁美国人团结并尽快结束对立和分裂的局面。为此,他还特意宣布这一天为美国团结日。

拜登任职期间,全力修复因前共和党政府奉行“美国第一”政策而严重受损的美国对外关系,力图重新确立并提升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一方面,他重塑并强化与各类盟友的战略合作,重返特朗普执政时宣布退出的国际组织,重新履行美国所应承担的国际义务,结束拖累美国18年的阿富汗战争,与北约和欧盟一道在俄乌冲突中力挺乌克兰;另一方面,他持续加大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挤压,对中国的遏制和围堵甚至比特朗普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国内政策方面,他签署了跨党派基建法案、加强美国本土制造业法案、增加气候和社会支出法案以及承认同性婚姻和跨种族婚姻合法性法案。在移民问题上,他展现了民主党特有的所谓包容性与开放性。

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后,拜登积极谋求连任,但身体欠佳,无法完成竞选活动,不得不中途退场,转而支持其副手哈里斯与咄咄逼人的共和党人、前总统特朗普争夺下任总统宝座。在全球民粹主义浪潮汹涌、特朗普民粹主义领袖地位难以撼动的情势下,被视为“白左”势力的民主党又一次大选失利,哈里斯只能对白宫望而生叹。

2005年起,美国政府又处于共和党人掌控之中。特朗普总统对前民主党政府的清算,比上一任期更加凶狠和残酷,就连拜登作为前总统的一些特殊待遇,也被无情褫夺。民主党籍的国会议员们虽然在全力抗争,但力不从心。“无可奈何花落去”,成了今日民主党基本状态的真实写照。

屈指数来,从安·杰克逊到约·拜登,美国民主党总共产生过17位总统,而共和党则有19位总统。如将两党“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执政历程相互比较,民主党稍逊无疑。下届美国总统选举,要在2028年举行。领军人物严重匮乏、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的民主党,能否集结力量,健身强骨,重振雄风,能否与传统资本与科技巨头紧密联手的共和党开展势均力敌的较量,重返白宫,不得而知。有关共和党人图谋修宪,改变总统任期和届数限制,以便为特朗普长期执政开辟道路的传闻如果成真,美国两党轮流坐桩的政党体制能否长期维系,艰难求生的民主党能否继续存在,只能拭目以待。

原文载于《龙》杂志,作者于洪君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来源:察哈尔学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