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暗流涌动的时代,中国科技之路恰似鲁迅笔下未庄的土谷祠,门前挂着“赛先生”的幌子,内里却飘着几缕青烟。中科曙光与英伟达的博弈,恰似两条铁轨在暮色中交错延伸,一列是轰鸣而来的蒸汽机车,一列是踉跄前行的黄包车。有人指着黄包车上新漆的铜钉说:“这便是中国的普罗米修
在这暗流涌动的时代,中国科技之路恰似鲁迅笔下未庄的土谷祠,门前挂着“赛先生”的幌子,内里却飘着几缕青烟。中科曙光与英伟达的博弈,恰似两条铁轨在暮色中交错延伸,一列是轰鸣而来的蒸汽机车,一列是踉跄前行的黄包车。有人指着黄包车上新漆的铜钉说:“这便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却不知那蒸汽机车早已驶过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将火种撒遍新大陆。
中科曙光的故事总带着几分悲壮。他们与英伟达的合作,像极了闰土捧着钢叉守西瓜地时对猹的警惕——既要借力,又怕被噬。那些展示在英伟达大会上的XMachine系列服务器,镀着合作的金边,内里却藏着海光芯片的倔强。2024年的财报上,营收首现下滑的数字像孔乙己蘸酒写的回字,终究是少了一笔,十连增的终结恰似阿Q画不圆的圈。资本市场的狂欢里,有人将72元的股价与英伟达3.57万亿美元市值换算,得出17060元的荒唐数字,这让我想起《药》里蘸着人血馒头的老栓,总以为数字能医百病。
英伟达的算力帝国已非吴下阿蒙。黄仁勋在硅谷的GTC大会上谈笑风生,企业级AI、生成式模型、GPU加速计算的词频如江南梅雨般密集。他们与中科曙光的合作,倒像极了赵太爷对阿Q说“你也配姓赵”时的微妙——既要中国市场,又在竞争对手名单上写下华为的名字。这让我想起《狂人日记》里的吃人者,刀叉换成了CUDA架构,菜单换成了AI芯片,席间觥筹交错间,暗藏着技术霸权的獠牙。
中科曙光在自主可控的路上走得跌跌撞撞。与AMD共研国产芯片的报道,总让我想起《故乡》里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神情。他们说要打造“国产算力 + 国产软件”新生态,可曙光数创的冷板产品在红海市场里厮杀,毛利率低得像是祥林嫂捐门槛的铜钱。研发人员从3547人减至3387人的数字,在年报里缩成蚂蚁般的小字,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真实地诉说着创新的艰难。
市场的喧嚣中飘着奇异的气味。公募基金在四季度减持的公告,大股东计划套现20亿的消息,与《风波》里七斤被剪了辫子的惶恐何其相似。那些喊着“坚定持有实现财务自由”的股民,像极了茶馆里谈论“张大帅打败李大帅”的茶客,殊不知算力战争的胜负不在K线图里,而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当英伟达的工程师在硅谷调试新一代Hopper架构时,中科曙光的工程师正在为7nm芯片的良品率熬红双眼,这场景让我想起《伤逝》里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在漏雨的屋檐下瑟瑟发抖。
中国科技的突围总带着悲喜剧的色彩。华为被黄仁勋称作“最强对手”时,中科曙光还在解释为何营收下降8.4%。这让我想起《阿Q正传》里未庄人对革命的想象:白盔白甲的人马来了,却只是静修庵里打碎了块龙牌。曙光说要“构建算力可按需调度的服务体系”,可当28.26亿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出时,这些蓝图都成了《社戏》里遥不可及的灯火。那些在雪球网上比较市值的帖子,倒像是咸亨酒店里“茴字有四种写法”的学问,热闹却无济于事。
夜幕降临时,我常想起鲁迅在《野草》里写的:“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中科曙光们或许正像这地火,在财报数字的灰烬下默默燃烧。他们的困境,是百年前“实业救国”呼声的现代回响;他们的坚持,是《铸剑》里眉间尺投炉的决绝。当英伟达的DGX系统在超算榜单上攻城略地时,曙光的天阔系列服务器正在贵州山洞里吞吐数据,这场景让我想起《理水》里禹王的三过家门——治水之法,在疏不在堵;科技之争,在创不在仿。
未来的路还长。当英伟达在GTC2025畅谈AI智能体时,中科曙光正将算力服务网络铺向全国。这让我想起《非攻》里的墨子,止楚攻宋不靠坚船利炮,而凭机关术与兼爱之心。或许中国科技的真正领导者,不在市值排行榜的数字游戏里,而在那些深夜实验室不灭的灯光中,在工程师们为0.1%性能提升熬白的鬓角里,在拒绝“拿来主义”的固执里。正如鲁迅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条路上,既有中科曙光蹒跚的脚印,也留着华为攀登的抓痕,它们终将在时间的坐标系里,连结成中国科技的等高线。
来源:AI投资人,唤醒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