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朝历史上,嘉靖帝朱厚熜是一位极其“聪明”的皇帝,从不做多余的事。他既然下旨为宦官修墓,并且还加封号,那很多人肯定会认为,这位叫云奇的宦官应该是嘉靖帝身边的重要人物。其实并不是,嘉靖帝根本没有见过云奇。
明朝嘉靖年间,明朝第11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下旨让南京礼部为一位叫云奇的宦官立碑,并追加封号。《万历野获篇》记载:
云奇事虽不载正史,然南京守备太监世祀之,嘉靖间加封号。
意思是说,嘉靖帝还让南京的守备太监每年祭祀云奇。
在明朝历史上,嘉靖帝朱厚熜是一位极其“聪明”的皇帝,从不做多余的事。他既然下旨为宦官修墓,并且还加封号,那很多人肯定会认为,这位叫云奇的宦官应该是嘉靖帝身边的重要人物。其实并不是,嘉靖帝根本没有见过云奇。
《金陵琐事》(明代周晖撰)中记载:
太监云奇墓,世传其首发胡惟庸逆谋,嘉靖中敕修其墓。
原来,云奇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宦官,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身边的内侍。
云奇,明朝第一位贤宦,也是在历史上笔墨并不多的宦官。但是,他却在明朝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因为他救了朱元璋。可惜,朱元璋却杀了他。
本文,笔者将结合为数不多的史料,来为大家深刻描述明朝初年第一贤宦云奇的人生。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年少时并没有读书识字的经历。后来他到皇觉寺出家,才有机会认识几个字。但在他骨子里,是一位“复古”的帝王。这从他坚持封藩、坚持周礼、坚持嫡长子继承制这几件事就能看出来。而对于“宦官”这个特殊的群体,朱元璋则非常憎恶。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一度想废除宦官。但考虑到宫中的特殊情况,宦官又是必需的群体,因此未能废除,但对宦官却多加限制。《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记载:
上谓侍臣曰:“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未尝不为之惋叹。《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而已,岂宜预政典兵。汉、唐之祸虽宦官之罪,亦人主宠爱之使然。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
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朱元璋有一次和身边的近臣谈论宦官问题,朱元璋说:“我读史书,汉朝、唐朝之所以会灭亡,都有宦官的因素,朕因此非常惋惜。《易》中说‘开国立家,不要任用小人’,宦官就是这一类的小人。因此,以后宦官在宫中,只能干一些浆洗洒扫、跑腿传令这类的事情。千万不能让宦官领兵或者做官!否则,大明朝可能还会步汉唐的后尘。”
从朱元璋的这段话可以看出,朱元璋吸取历史教训,对宦官有戒心,因此不准让宦官掌权。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不让宦官识字。并且在宫门口立了一道铁牌,上面写道“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即,如果宦官敢干预政务,不论罪行轻重,直接斩首。
光做这些还不够,朱元璋还限制宦官人数。《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上曰:“朕观《周礼》,阉寺未及百人。后世至俞数千,卒为大患。今虽未能复古,亦当为防微之计。今朕亦不过以备使令,可斟酌其宜,毋令过多。”
意思是,根据《周礼》的记载,宦官不及百人。但到了汉唐时代,宦官竟然达到了数千人。因此,大明朝皇宫里的宦官人数,也不能太多。
这里朱元璋虽然没具体规定到底保留多少宦官,但看朱元璋的意思,似乎要效仿周礼,所以,洪武时期,宦官的数量应该在百人左右。
而洪武时期的这百位宦官中,就有一个叫云奇的,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
云奇,广东人,不知其字号,也不知其生于何年。他的墓位于南京太平门外钟山之西,由于他的墓志已经被损坏,现在对他的描述,大多出于野史。
根据《金陵琐事》的相关记载,云奇来自广东。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一方面派徐达、常遇春北伐元朝,另一方面派廖永忠和朱亮祖南下,收复湖广和广西,然后攻打广东。
当时,广东是元朝丞相何真的地盘,后来何真投降,明朝统一了广东。廖永忠从广东凯旋时,带走了一批俘虏。这批俘虏中,有元朝官员及其家眷,也有他们府中的奴役。而云奇,便在这一批俘虏之中。
所以可以推测,云奇要么是曾经在元朝任职的官员的家眷,要么之前就是奴役。
云奇入京后,净身成为一名小宦官,在宫中身份低微,负责在西华门一带的洒扫。
古代宦官净身普遍在10-15岁期间,所以也可推算出,云奇大概生在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前后。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要求比较严格,只允许他们做洒扫浆洗、跑腿传话的工作,因此,云奇并没有什么“晋升空间”,他在西华门一带“洒扫”了十余年。直到洪武十三年,云奇才有露脸的机会。只是,他没想到的是,他刚露脸就领盒饭下线了。
这次露脸,还要从“胡惟庸案”说起。胡惟庸是淮西定远人,朱元璋起兵之初,胡惟庸便跟随他的老师李善长投奔朱元璋。洪武四年,左丞相李善长因为年迈辞官归乡,胡惟庸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副宰相),而后,他击败竞争对手杨宪、汪广洋等人,担任大明朝的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替朱元璋处理政务,权势极大。
根据《明史》的记载,胡惟庸广结党羽,私扣奏折,贪污受贿,嚣张跋扈。洪武十二年,因为胡惟庸的儿子于闹市中骑马将人撞死,朱元璋大怒,要诛杀胡惟庸之子,并迁怒于胡惟庸,胡惟庸心中害怕,因此暗中联系自己的党羽,打算密谋起事。
当时朱元璋笃信祥瑞之说,胡惟庸便告诉朱元璋,说自己家的枯井竟然突然冒出甘泉来,是祥瑞之兆。朱元璋听闻后,很想去瞧一眼。于是,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朱元璋摆驾丞相府。
其实,这是胡惟庸的计谋,他在家中埋伏兵马,打算弑杀朱元璋。
朱元璋兴匆匆的乘御辇出宫,刚出西华门,一个小宦官急匆匆地冲到御驾前,阻拦御驾。《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驾出西华门,内使云奇冲跸道,勒马衔言状,气方勃舌駃,不能达意。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挝捶乱下。云奇右臂将折,垂毙,犹指贼臣第,弗为痛缩。上悟,乃登城望其第,藏兵复壁间,刀槊林立。
这位阻拦御驾的小宦官,就是云奇。他当时太过着急,气喘吁吁,舌头不受控制,支支吾吾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图。朱元璋以为云奇对自己不敬,没有耐心等一个宦官把话说完,就命左右侍卫将云奇锤死。
不料,云奇临死前,仍然用右手手指指着胡惟庸的府邸,侍卫们把云奇的右臂都快打断了,云奇还是没有把手缩回来。朱元璋这个时候有所悟,他从御辇上下来,登上城楼,看见胡惟庸府邸方向藏有伏兵。因此,躲过一场伏击。这件事被史学家称为“云奇告变”。
在宦官云奇的提醒下,朱元璋发现了胡惟庸府邸暗藏玄机,于是派兵将胡惟庸府邸包围,抓捕胡惟庸及其党羽,严加审问,最终将胡惟庸谋逆案彻底粉碎,胡惟庸被诛九族。
可惜云奇,他当时拼死救朱元璋,朱元璋却以为云奇对自己不敬,还命令侍卫杀了他。事后,朱元璋追封云奇为左少监(从四品),葬在了南京钟山。
朱元璋很少封赏宦官,追封宦官还是头一回。朱元璋仿佛在用他的行动对云奇说:不好意思,朕错杀你了 !
而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嘉靖帝又下旨为云奇立碑,并再次加封,让南京守备太监每年祭祀。云奇墓碑在清朝时期还有,可惜现在已经不知去向。
宋朝鲍照在他的《代出自蓟北门行》中说: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在儒家思想中,“忠孝节义”并称为“四德”。云奇为了给朱元璋示警而被活活打死,在当时的封建背景下,是为“忠君”,他为封建帝王而死,他的精神或许在今天不值一提,但在当时,是值得极力弘扬的。
可是,云奇的故事在历史上是存在争议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云奇的事迹在《明实录》和《明史》未提及。只是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有详细记载,但后者并非正史。
其二,按照《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云奇是在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那天被打死的。但是,按照《明史》的说法,在该年正月初二的时候,胡惟庸的党羽涂节就被朱元璋捉拿,涂节在狱中已经把胡惟庸即将谋反的事情全盘托出。所以,朱元璋不可能在四天后还去胡惟庸家中观看祥瑞。
这两点矛盾可以说明:要么不存在云奇这个人,要么不存在“云奇告变”这件事。
那么,我们先说存不存在云奇这个人的问题。在《金陵琐事》和《万历野获篇》中都明确提到云奇,以及云奇墓。所以,云奇这个人应该是存在的。
那么,到底存不存在“云奇告变”这件事呢?笔者认为,大概率是存在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明史纪事本末》中有历史原文记载。而《金陵琐事》中也提到“其首发胡惟庸逆谋”。研究历史讲究考据,而考据中最讲究的是“孤证不立”。也就是说,如果是一家史书这么说,那可能有假,如果多家史书都这么说,那就存在可能性。
第二,根据成书的时间,《明实录》成书时间最早,而《明史纪事本末》的成书时间早于《明史》。因为《明史纪事本末》不是官方史书(非“二十四史”之一),而且它编撰的时候并未全面参考《明实录》,所以在研究明史中的价值也很高。因此,《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的云奇告变,并非不可信。
第三,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万历野获篇》中也说:
意思是,云奇这个事情,虽然正史(当时指明朝官方史料《明实录》)没有记载,但嘉靖年间却给云奇重新立碑,并且加封号,还让南京守备太监祭祀。可见云奇在明朝初年是立了大功的,所以,“云奇告变”大概率是存在的。
那么,为何朱元璋在涂节已经告知胡惟庸谋逆的情况下还要去胡惟庸府上呢,最大的可能是《明史》中的具体事件和日期有误,例如,涂节可能是在正月初六那天才招供的。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胡惟庸根本没有谋反,涂节也没有招认,所谓的“云奇告变”是朱元璋做的一个局,目的是借故铲除胡惟庸。
对于云奇,博史君多有感慨:朱元璋憎恶宦官,没想到他却被宦官救了一命。
博史君认为,宦官虽然是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但不能将宦官脸谱化,这些宦官也有对历史有贡献的,也有祸国殃民的。而那些自诩清流的士大夫,也有促进历史发展的,也有违逆历史潮流的。主要还要看当时的君主如何用之和管理之。
李世民在《帝范·审官第四》中说: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
小人物,也可能会影响大历史。
来源:博史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