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45年,一位风尘仆仆的僧人走进长安城,身边跟着一队载满经书的马队。此时距离他悄悄离开这座城市已经过去了整整17年。他就是玄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唐僧。
公元645年,一位风尘仆仆的僧人走进长安城,身边跟着一队载满经书的马队。此时距离他悄悄离开这座城市已经过去了整整17年。他就是玄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唐僧。
与《西游记》中带着三个神通广大徒弟的唐僧不同,历史上的玄奘是独自一人西行五万里,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回真经。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看看真实的取经故事有多么震撼。
偷偷出境:没有皇帝饯行的开端。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做出一个大胆决定——私自西行。这与《西游记》中李世民亲自饯行、结为兄弟的浪漫情节完全不同。实际上,玄奘最初“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于是不得不“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为什么唐朝不允许出境?当时国家初定,边境不宁,政府严格控制出入境。玄奘的这一决定,相当于现代人没有护照签证就偷越国境,风险极大,就是在国外出了事,大唐都没法保护。
漫漫西行路:5万里路上的138个国家。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25,沿着丝绸之路西行。他的路线大致是:长安→秦州(今天水)→兰州→凉州(今武威)→瓜州(今安西县)→玉门关→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鲁番)。
在高昌国,玄奘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礼遇。高昌王麴文泰十分敬仰这位僧人,苦苦相留。见玄奘决意西行,他不仅派出20名随从保护玄奘,还准备了大量物资支持他的旅程。
从这里继续向西,玄奘经过了: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库车)→跋逯迦国(今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昭武九姓七国(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最终进入印度。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他亲身经历了110个国家,听闻过28个国家,总共138个国家。这些国家大小不一,风土人情各异。
印度求学:在那烂陀寺的辉煌岁月。历经数年艰苦跋涉,玄奘终于抵达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这里是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世界一流大学。
玄奘拜在戒贤法师门下,潜心学习佛教经典。他在那烂陀寺学习了整整5年时间,成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不仅学习,还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辩论。他的学识和智慧使他在印度获得了极高声誉,甚至“名扬全印度”。
在印度期间,玄奘还见到了著名的戒日王,并在曲女城(印度卡瑙季)受到他的接见,在那里学习了三个月。
载誉归来:17年磨一剑的回归。公元645年,玄奘携带着丰硕的成果返回长安。他带回了: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
玄奘的西行之旅,从出发到归来,历时17年。这个时间指的是他离开长安到返回长安的总时间。也有说法称往返总共用了19年,这可能包括了出发前的准备和回国后初期的调整时间。
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他,甚至“许以高官厚禄,劝其还俗”。但玄奘初心不改,立志“守戒缁门,阐扬遗法”。
翻译经典:后半生的伟大事业。回国后,玄奘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立即开始了庞大的佛经翻译工作。他在19年时间里呕心沥血译出佛经75部,凡1335卷,计1300万言。
除了翻译佛经,玄奘还口述完成了《大唐西域记》,由弟子辩机执笔。这部著作详细记述了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玄奘还将中国的《老子》等书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他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的西行取经,不仅仅是一次宗教活动,更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壮举。他的旅程跨越了今天的中亚多个国家地区,促进了唐代中国与西域、印度的相互了解。
《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古代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从19世纪起,已经被英、法、日本学者陆续翻译、注释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据说“当时有一百多万人为他送葬,三万多人给他守墓尽哀”。他从印度取回的佛经被保存在专门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内。
回看玄奘的17年取经路,我们没有看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但却看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高僧,以非凡的毅力和勇气,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旅程。这种现实中的坚持,或许比神话更加动人。
来源:小周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