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遇到身边人过生日,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送对方一个生日蛋糕。但是,要是在山西过生日,你会看到一种比蛋糕还大、还要精致的豪华“甜品”摆在你面前,太有排面了。最不可思议的是,它是用馒头做的!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图源/图虫创意
如果遇到身边人过生日,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送对方一个生日蛋糕。但是,要是在山西过生日,你会看到一种比蛋糕还大、还要精致的豪华“甜品”摆在你面前,太有排面了。最不可思议的是,它是用馒头做的!
不过,这可不是普通馒头,它是馒头界的“爱马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要不是看到花馍略微有干裂的纹路,真的会以为这是用3D打印做的吧?原来山西人的手艺这么高超,民间的阿姨用手捏捏面团就能把馒头做成吃不起的样子。
一团平凡的面粉,在山西闻喜县的巧妇手中历经九道工序,化身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蒸笼掀开,热气蒸腾中,形态各异的花馍显露真容——矫健的飞龙、威猛的狮子、灵动的鱼儿、绽放的花朵。
在闻喜县,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制作花馍的巧匠。当地人常说:“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这片土地上,花馍不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礼仪、寄托心愿的方式。
01
农耕之源,何以成“花馍之乡”?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部,地处汾河与涑水河之间,是典型的农业县。这里盛产优质小麦,为花馍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天地图www.tianditu.gov.cn
舜禹时代,出生于闻喜的后稷在此教民嫁穑,中国农耕文明的第一粒种子在此生根发芽时,闻喜花馍也应运而生。
据传闻喜花馍起源于北魏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隋唐时期,运城作为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礼仪文化十分盛行,再加上盛产优质小麦,花馍的应用也日渐广泛,各种礼俗场合都能使用。人们把面食塑成动物、花鸟、瓜果等形状进行祭祀供奉,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闻喜花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和独特的风格,常在节庆、祭祀、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重要场合出现,成为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与当地的传统习俗紧密相连。
时至今日,运城人的一生离都不了花馍。婴儿满月要蒸鼓鼓馍,周岁娃娃要吃鱼馍,孩童十二岁要蒸项圈馍,青年人结婚蒸龙凤呈祥馍,老人们过寿时蒸桃馍,老人离世要蒸包馍。人们形成了“有事必有馍,有馍必成事”的说法,花馍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习俗。
闻喜县被誉为“花馍之乡”,这里342个行政村中,几乎每个村落都藏有制作花馍的匠心独运的巧手。
人生的每个重要节点,运城人会蒸出不一样的花馍。那这些极具观赏性和艺术价值的花馍,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02
九道工序,塑造指尖上的艺术
闻喜花馍的制作虽然工具简单,但是工艺极其复杂,包括揉面、塑形、着色等9大工序和100多道小工序,整个过程需要4到5天。
首先要用筛子、簸箕筛小麦,簸净土杂,再用水淘洗。随后选取头两遍最白精粉,用最细的丝制面箩过一遍,去掉其中的粗粉粒和碎麦皮。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接下来是选取少量特制酵母掺进一定数量的笼面,用水搅和后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初期发酵。酵面发好后,按蒸馍量的多少掺进等量面粉,用温水和匀后进行揉制。
揉面至少需要反复揉八遍,直到瓷光有筋、软硬适度为止。面团的软硬度至关重要:硬了蒸不虚、易裂口,软了易变形。
捏形通常由大家公认的能婆婆、巧媳妇担当。她们凭高超娴熟的捏塑技术,依据提前商定好的花馍品种,将主体、配件分开捏制或一体捏制。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捏好的花馍雏形要被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用棉被盖好,让其适度发虚。然后开水上笼,急火上气,笼圈封严,大小分蒸,落气出笼。
花馍出笼后,要趁热用食品色点染、描绘。待花馍晾妥后,根据形状总体的需要,用竹签插上陪衬的面花,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面塑艺术品。
闻喜花馍的造型体系,按用途可分为六大类:节庆花馍讲究应景,如端午的“粽子馍”
、中秋的“月亮馍”;礼仪花馍注重寓意,像婚嫁用的“上头糕” 要做成九层,象征爱情长长久久;祭祀花馍保留古制,清明节的“子推馍” 仍严格遵循“天圆地方”的形制。
03
上镇村花馍博物馆,千年面塑在新时代开花
闻喜县东镇上镇村的花馍博物馆,堪称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这座由旧祠堂改造的展厅,自2023年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更成为23所学校的研学基地。2025年3月,这里举办的花馍小侦探活动,让50多名孩子通过观察、制作、讲述,深入了解花馍文化。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捏出了卡通花馍,还为自己的作品编写吉祥故事,最小的参与者才6岁。
花馍博物馆收藏着从清代至今的300多件花馍实物,每件作品都藏着精妙的文化隐喻。比如这一件春节主题的大型花馍,中间这朵牡丹花象征富贵,周围环绕的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最外层的十二生肖则寓意岁岁平安。制作这样一件作品,需要4位艺人耗时3天,仅装饰用的面花就有200多朵。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花馍博物馆还推出花馍定制服务,顾客可根据需求设计专属花馍,从造型到寓意都可个性化定制。这种“可看、可学、可玩、可购”的模式,让博物馆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对当地村民而言,花馍博物馆带来的不仅是文化自信,还有实实在在的收益。上镇村一些村民原本在外打工,看到花馍产业的发展前景后,回到村里开了花馍的体验店。花馍博物馆带来了游客,小店旺季时一天能卖500多元。目前,全村已有15户村民从事与花馍相关的产业,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余元。这种文化赋能乡村的效应,正是非遗保护最珍贵的成果。
04
从民间手艺到产业品牌,花馍的现代化转型
如今,闻喜花馍已从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发展成为一种品牌和产业。当地人纷纷将花馍当作礼品送给外地人,花馍“外交”十分活跃。
在闻喜县城,二十余家花馍铺不仅满足着当地人的需求,更将这份独特的文化礼物送往全国各地。
花馍的造型也从传统的龙凤、寿桃,拓展到战马、雁门关、穆桂英等独具特色的造型。当地的花馍师傅,会根据不同的节庆主题,制作出凤凰、龙、各种昆虫、动物、人物造型的花馍。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闻喜花馍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它是山西面食的巅峰美学之作,更是一种精神食粮,寄托着人们对朋友和家人的美好祝福。
2025年2月,央视《非遗春晚》的舞台上,闻喜花馍与京剧、剪纸等非遗项目同台亮相。当“八福临门”花馍组合作品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时,弹幕里满是“太惊艳了”“想去闻喜学做花馍”的赞叹。这让人想起闻喜花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董巧兰老人的话:“只要还有人愿意学、愿意做,这门手艺就不会消失。”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如今,走进闻喜的大街小巷,仍能看到家家户户窗台上晾晒的花馍。那些形态各异的面塑,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或许,这就是非遗最好的样子—— 它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生活里的烟火气,是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诗意。
参考资料:
[1]《在大馒头界,山西比得过山东吗?》
[2]《山西运城闻喜花馍——麦香中的艺术传承》
[3]《山西人的浪漫,都在这口大馒头里!》
[4]震撼!闻喜花馍将亮相央视《2025非遗春晚》!
来源:超级乡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