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旦发现孩子的言行偏离了他们预期的方向,他们就会想方设法介入和干涉。
我们经常提倡,父母要看见自己的孩子。
但不同父母对“看见”的理解和操作,大相径庭。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看见”,是一个温暖的容器:
他们愿意带着深深的共情、理解和接纳,去看见孩子真实的样子,
聆听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予以满足。
而有些父母的“看见”,则是一个密不透风的茧:
他们时刻盯着孩子,密切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一旦发现孩子的言行偏离了他们预期的方向,他们就会想方设法介入和干涉。
前者给孩子带来的是「存在的祝福」,
后者给孩子制造的却是「生存的桎梏」。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着重讲讲后者。
来访者小艾,在咨询室诉说她跟婆婆相处的烦恼。
两年前跟丈夫结婚后,她和公公婆婆住到了一起,但始终无法适应。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她在家始终有一种「被窥视」的感觉。
家里有两台电视,一台在客厅,一台在婆婆房间。
婆婆很少待在房间看电视,而是经常瘫坐在客厅沙发上看,沙发方向正对着小艾房间。
每当小艾房间里有一丝异常动静,婆婆就会立刻冲进来,
比如宝宝哭了,她会立刻冲进来哄孩子;
又比如小艾跟丈夫吵架了,她也会立刻冲进来劝架。
甚至有时候小艾关上了房门,婆婆也会时不时以“拿东西”为由,推门而入。
除此之外,婆婆还密切关注着房间里的物品摆设。
有好几次,小艾怎么也找不到某件物品,结果婆婆一进来,立刻就从某个角落找到了。
还有一次更夸张的——
小艾的丈夫有些许干咳,婆婆拿给他一盒药丸,让他每天定时定量地吃。
这还不止,婆婆还会经常进房间数盒子里药丸的剩余数量,以此判断儿子有没有按时吃。
一旦发现没有吃,她就会不停唠叨,直至儿子当着她的面将药丸吞下。
乍看之下,这是一个很热心、很细心的老太太;
但小艾却始终感到很压抑、很窒息——
那种感觉就像是生活在一间透明的玻璃房子里,
时刻被一双无形的眼睛注视着,连呼吸都要变得小心翼翼。
听完小艾的叙述,我同样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压抑与无力——
她不是在和一个普通的长辈相处,而是在经历一种令人窒息的“被窥视”状态。
在这个状态中,她一举一动都被监控着,没有边界,没有隐私,无法自由呼吸。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小艾婆婆的行为背后,反映出一种强烈的窥视欲和控制欲。
她无法忍受儿子、儿媳拥有独立的空间,甚至不能容忍他们之间有哪怕一丝一毫的私密性。
通过“在客厅看电视,一有异常动静就冲进来”的方式,她不断宣告:
“我还在呢,我在看着你们,你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我的眼睛。”
而她对小艾房间里物品的掌控、对儿子吃药的监控,则显示出一种“无所不在”的控制欲。
她似乎把整个家都当作自己的领地,渴望与儿子、儿媳保持一种紧密的、甚至是渗透性的关系。
表面上,她这样做是出于对晚辈的关心;
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她内心深层的焦虑与不安:她害怕被边缘化,害怕失去对家庭的影响力。
于是她通过窥视和干涉来寻求存在感,以此确认自己仍然重要,仍然是这个家庭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但她却意识不到,这既是一种空间的越界,也是一种心理的入侵,
它不仅会破坏家庭成员之间的边界,还会制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令人窒息。
面对婆婆的越界行为,小艾尽管不适应,却也没有办法。
因为这毕竟是公公婆婆的家,她作为一个外来媳妇,没理由要求婆婆去改变。
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
小艾带六个月的宝宝去做儿童保健,儿保医生强烈建议:
不要让孩子长期暴露在电视前,会妨碍视力发展。
小艾把医生的话转述给婆婆,问她能不能回房间看电视。
婆婆不乐意:“我不爱坐床上看(电视),你拿东西挡住娃儿的眼睛就行了。”
“拿东西挡,同样不利于孩子视力发育。”小艾努力解释道。
婆婆假装没听见,不再理会小艾。
后来实在没办法,小艾只能让丈夫去沟通。
最后几经艰难,丈夫终于说服母亲退让一步:宝宝在客厅活动时,她就回房间看电视。
但问题并没有就此解决;
因为婆婆内心始终放不下维持了大半辈子的窥视欲和控制欲——
在房间看电视时,她会经常透过门缝窥视/躲在门后聆听客厅动态。
一旦发现宝宝回房间了,她就会立刻出来客厅看电视,以便及时掌控小艾房间里的动态。
当小艾再次抱宝宝出客厅活动时,就得隔空喊话,让婆婆把电视关了。
每每这时候,婆婆都会带着愤怒和不情愿关掉电视,并“砰”的一声重重关上房门。
整个过程给小艾一种感觉——
她不是在跟一个成熟的长辈进行合作共处,而是在跟一个“年幼孩子”争夺客厅的地盘。
小艾的感受是非常真实的。
就像前文所分析的——
她的婆婆并非单纯地想待在客厅看电视,同时也是在用这个方式满足她的“窥视欲”和“控制欲”。
当小艾为孩子的健康着想,让婆婆回房间看电视时,
婆婆的反应(假装没听见,愤怒地关电视,重重关门等),都像是一个孩子被剥夺玩具时的情绪发泄。
这说明婆婆的心理有一部分还停留在未成熟状态:
她无法以一种成熟姿态去理解小艾的立场,照顾孩子的需求,
甚至还会在被要求做出改变时,呈现出一种自恋暴怒的状态。
透过小艾婆婆的行径,我看到了现实中很多不成熟父母的共性:
首先,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无法脱离孩子独立存在。
在生活中,他们将自己的安全感来源依附在孩子身上——
习惯紧紧地盯着孩子,频繁地干涉、介入孩子的生活。
一旦孩子离开他们的视线,或脱离他们走向独立,他们就会陷入恐慌。
其次,他们很难进行沟通,甚至完全无法进行沟通。
在沟通中,他们通常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很少关注孩子的利益和需求,更不会在乎孩子的处境与感受。
面对孩子发出的不同声音,他们要么强势反驳,要么充耳不闻。
最后,他们擅长在关系中制造纠葛,而不是情感亲密。
所谓纠葛,是指一个情感不成熟之人,通过控制来维持关系联结。
它需要孩子持续扮演依赖者/顺从者来满足父母的管控欲。
这个过程会制造出很多伤害和痛苦,并严重妨碍孩子的成长与独立。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小艾婆婆的种种行为,可能来源于生命早期被剥夺、被忽视的情感体验,也可能来源于生命晚期的孤独与空虚。
但无论如何,她的行为已经严重干扰了儿子、儿媳的生活空间,妨碍了孩子的成长健康。
事实上,小艾经历了长达两年多跟婆婆的拉锯和撕扯,内心早已疲惫不堪。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她也真切体验到:
作为一个外来媳妇,她没有能力去疗愈婆婆,也没有义务去改变一个家庭的固有模式。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
尽快结束与婆婆的“客厅争夺战”,让自己从“被窥视”状态中抽身出来。
在某个夜晚,她跟丈夫进行了一场促膝长谈,
她将自己的处境、感受和想法统统告知丈夫,并向他表态自己想搬出去住。
她对丈夫说:
“我不是不爱这个家,只是我没办法再忍受这种被窥视、被干涉的生活状态,
只有拥有独立空间和自主权,我们才有可能构建一个独立完整的小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健康的成长环境。”
自己过去其实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他长期的沉默、顺从和妥协,实际上也助长了母亲的种种越界行为。
或许在内心深处,他同样也有着想要脱离母亲走向独立的愿望。
于是在充分权衡利弊之后,他同意了跟小艾带着孩子搬出去住。
他可能会面临母亲的失望、愤怒和恐慌,
甚至还可能会因为“失去母亲的注视”而深感孤独与恐惧……
但只要他愿意,这些挑战其实都是可以逾越的。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真正走向成长,都是从与母亲分离开始的。
这不是对母亲的背叛,而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因为真正的爱不是捆绑,不是控制,而是让彼此都能自由地呼吸、成长,真实地做自己。
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以更完整、更真实的状态,去与母亲构建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说到底,分离是为了让父母与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也是为了让彼此的生命更加地圆满。
祝福小艾一家。
来源:左右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