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如我们把河南驻马店这座城,还有它麾下九个县,统统改回那些古时候的名字,你猜哪个名字听起来最顺耳?哪个名字最有震慑力?老一辈人或许还有点念想,其实这些名字藏着蛮多故事,复杂得像一锅杂烩,越翻越有滋味。
假如我们把河南驻马店这座城,还有它麾下九个县,统统改回那些古时候的名字,你猜哪个名字听起来最顺耳?哪个名字最有震慑力?老一辈人或许还有点念想,其实这些名字藏着蛮多故事,复杂得像一锅杂烩,越翻越有滋味。
先说驻马店吧。这地儿在几百年前,别看如今市里人来人往,在过去,它不过是确山县旁边一个不太起眼的小村子,平时没什么特别。后来赶上民国时期,全国大兴铁路,京汉铁路线一拉到驻马店,在这里设了个站头,气氛就变了。驴车都不赶趟了,各路商贩、官员扎堆涌过来,原本的汝宁府和确山县反倒逐渐被挤到角落里,驻马店成了新“主角”。你要真追溯驻马店,得再往前翻到商周年头,那会儿这片地叫“方舆”,后来慢慢荒废,好多年都没啥人气。到了明朝天顺年间,有安姓、张姓这些家族飘了过来,在这儿扎下根。他们混日子还挺用心——靠种苎麻为生,这就成了“苎麻村”。再往后,明成化十年前后,皇家的崇简王想方便出差,硬生生给村里整了个驿站,客栈、马店如雨后春笋,外头来的官商也多起来。如此一折腾,“驻马店”这名字就落地了。可惜清朝那阵,不怎么被史书待见,康熙年间县志里对驻马店的描写,也不过是门楼、几个厅堂,就像随手写一段租房信息。真正沾上“区域中心”气质,还得等到1903年京汉铁路通车以后,货运、商贸渐渐繁盛,驻马店才成了南河南一块炙手可热的地方。1949年,解放了驻马店,确山专区设在这里,一个县管八县,气势很足。如果你让我选个古代名字,那“方舆”这二字,透着点神秘,让人浮想联翩。
我们经常说家乡名字,真能折射人心,比如“上蔡”,听着就有点老派的庄重感。这地方其实很早就叫“蔡”,据说是伏羲氏用蓍草占卜,在这里“草”与“祭”合为“蔡”,有了点古代迷离的色彩。到了周武王那阵,把弟弟叔度封到此地,成了诸侯国“蔡国”,但这国家小得可怜,邻居楚国眼红它几次,把它收拾得服服帖帖。蔡平侯被打跑,还挺顽皮,带着大伙迁到如今的新蔡一带。再被攻打,一路流亡到安徽的下蔡,后来连江西都留有“望蔡”这种寄托乡愁的名字。公元前346年,上蔡归到韩国才有了上蔡县。你要是真喜欢古意,“蔡国”或者“上蔡”,说出来就像一段低声吟唱的历史,也许只有在村口茶馆,老头摇着蒲扇才会念叨。
新蔡、这地方可有意思了。夏朝那阵有个叫伯夷的人,因为帮着大禹治理水患,学会了钻井,被封在这儿当吕侯,这里于是便有了“吕国”的名头。后来蔡国被灭,蔡平侯把都城搬到这儿,“新蔡国”就算建起来了。新蔡的地位曾经风光一时,西晋到唐朝初就当了三百多年的州治、郡治,可见比现在的驻马店还牛气几分。但新蔡的名字也颠沛流离,王莽掌权时,一通狂改,成了“新迁县”。东汉光武帝刘秀上台后,名字才改回来。再看民国时新蔡老县城之忙碌,乡里人提一句“我新蔡人”,比起时下的时髦,更多一份沉稳。
聊到西平,不得不插一句闲话。传说嫘祖就是这地的人——她可是黄帝的老婆,蚕神,从这里把养蚕技术弄出去,后世多少村庄因她发了家。后来这里成了柏子国,也算是祖先们扎下的根。西汉时期“西平县”这个名头才用起来,西平算是名字比较不折腾的一个。期间王莽一改,唐朝又恢复制,但始终保留“西平”的底色。1948年后才又有点正经气象。如果让人选个老名字,“柏子国”,像是给这地方添了点古朴的尊严。
泌阳,说起来名字读法都能吵起来。有的人习惯叫“被阳”,其实是因为这里在泌水之北而来。泌阳地味也足,春秋时楚国修的楚长城就在这附近。汉高祖在此分设比阳、舞阴两县,那时县治频繁变动,像是和风水斗劲。东汉时期有个“沘阳公主”,她地位挺特殊,是刘秀的孙女,也是唯一一个封侯的公主。泌阳的行政归属,一直在南阳和驻马店两边摇摆,直到1965年才算彻底划归驻马店,估计本地老人心底总觉得自己和南阳更亲。说真话,“沘阳”这名带点温柔,带点神话的旧情怀。
平舆这里,造车鼻祖“奚仲”就在这儿发明了两轮马车,大禹还封他当挚国国君,技术带动的荣誉,还真是古今都吃香。连周文王的老娘“太任”都生在这儿,她还给老公姬昌写信,说自己平舆平安抵达,名字就这么定了下来。历朝历代,平舆这名字也算“有定力”。不过如果往回叫,“挚国”这名有点木讷,但谁知道呢,也许越老越有神秘气息。
汝南,曾被叫作“天中”,这昵称好像一颗坐标,古人说天下分九州,这儿是九州之中的那一块,汝又是豫州之中,所以直接被叫“天中”。汉朝一开国,汝南设郡,成了中原的行政经济文化高地,最风光时管着37个县,也难怪老汝南人说自己才是“正牌郑州”。京汉铁路一来,汝宁府被驻马店挤下去了,地名沧海桑田,但“天中”二字好像含着天下动力,一直留在城里不说出口。
确山这一块,历史嵌套够复杂。西周这儿是道国和江国,后来变成朗陵县,安昌侯国也来搅上一脚。隋朝以后才叫朗山县,“确山县”的名字是宋真宗因为做梦,梦见玉皇大帝,找了半天避讳,把“大朗山”改成乐山,朗山县就改成确山县。你看,这种名字的变动,竟然和皇帝的神话亦真亦假,多少沾了点天意玩笑。如果旧名要选,“朗陵”,听着就有点恢弘气势。
正阳的故事,要从夏朝的慎国讲起来。原先因地处慎水之北,西汉初年叫“慎阳国”,后来因为慎阳侯私铸白金被废,降为慎阳县。宋朝又为避讳真阳名,被改为正阳。这里其实流淌着一个“审时度势”的气味,地名也因时而变,风起云涌。若是让旧名复活,“慎国”两字自带一股端庄,像古道边的石碑,刻着时代沧桑。
遂平这地方古时候叫“房地”,舜帝把尧的儿子丹朱封在此,这就是房姓的根源。春秋后来成了吴房,还一度并入义阳县。唐朝元和十二年发生大事,唐宪宗为平定吴元济,才赐名遂平,寓意“事事顺遂”。这名字真是应景,给望国顺风顺水的祝福。遂平其实总得废立,但遂平这个名头,自打定下来几乎没再改过。房国、吴房这些老名,听起来像村头说书人的传奇,带点野性。
其实这么算下来,各地的古名、现名,像是一段段家族的迁徙、政治的推演、皇帝的心血来潮。你问我到底哪一个名字最好听,这真是见仁见智。有些名字像旧书上冒出的墨香,有些名字让人恍惚记起童年家乡的傍晚。有时候我自己也琢磨,改成古名是种追忆,还是一场新的开始?说白了,历史从未真的过去,它就在我们口中,午后茶余,说说笑笑。你呢,会更喜欢哪个名字?反正下次有新故事,再来聊聊。
来源:缤纷海洋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