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车位?顺义这个80年代老社区彻底变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05:00 1

摘要:在繁华的站前东街旁,有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旧社区——建北三社区。曾经,这里因狭窄的楼间距和外来车辆的频繁“蹭车位”,导致停车难问题突出,消防通道被占、邻里纠纷频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建北三社区以“以心换心”的治理理念,

在繁华的站前东街旁,有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旧社区——建北三社区。曾经,这里因狭窄的楼间距和外来车辆的频繁“蹭车位”,导致停车难问题突出,消防通道被占、邻里纠纷频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建北三社区以“以心换心”的治理理念,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书写了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多元共治,破解停车困局

面对停车难题,建北三社区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管理方式,而是深入调研,精准施策。社区工作者通过“百家访谈”,广泛听取居民和商户的意见,发现70%的冲突源于周边商户随意停车。为此,社区主动联合周边企业,协商设置“共享停车时段”,有效缓解了商户停车难题。同时,针对周末时间看望老人的实际需求,推出“多车牌”预约登记制度,进一步满足了居民的停车需求。

为了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社区还邀请热心居民组成“停车监督员”,参与制定《车辆登记公约》。这一举措不仅让居民成为了社区治理的参与者,也提高了公约的执行力度。经过多次管理模式的迭代,如今建北三社区新增了236个车位,停车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赢得了90%以上居民的支持。

价值认同,推动居民公约落地生根

在优化停车管理的同时,建北三社区还大力推动“居民公约”的制定和执行。社区以网格为基本单元,广泛征集民意,拟定草案,并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涵盖遵纪守法、家庭美德、邻里和谐、社区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公约。

为了推动公约的落地生根,社区通过宣传栏、单元门、微信群、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公约家喻户晓。同时,社区还深度挖掘辖区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联合开展特色活动,增强了邻里之间的紧密度和融洽度。通过公约的制定和执行,居民自治意识显著增强,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民情日记,架起社区与居民的连心桥

在建北三社区,每个社区工作者手中都有一本“民情日记”,记录着他们为居民服务的点点滴滴。社区工作者坚持用双脚丈量社区,用本子记录民情,用笔书写服务。他们逐一走访居民家中,倾听居民的声音,了解居民的需求,及时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

“民情日记”不仅记录了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也见证了社区的温暖与成长。通过这本小小的日记,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实现了“双向奔赴”。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就是用“心”换“心”、以“情”动人,而建北三社区正是这样做的。

建北三社区以“以心换心”的治理理念,成功破解了停车难题,实现了社区的和谐与美好。这一过程中,社区工作者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用心倾听居民的声音,用行动回应居民的期望。同时,居民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共同推动了社区的发展和进步。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背景下,建北三社区的治理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只有将“心”放在首位,把“情”融入治理,才能绘就和谐美好的社区图景。

来源:周末北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