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5年,66岁的前民国总理熊希龄,对侄女闺蜜毛彦文一见钟情。他央求女儿,代父上门求婚,被毛彦文拒绝。熊希龄不死心,亲手写情书,像年轻人那样疯狂发出攻势。
1935年,66岁的前民国总理熊希龄,对侄女闺蜜毛彦文一见钟情。他央求女儿,代父上门求婚,被毛彦文拒绝。熊希龄不死心,亲手写情书,像年轻人那样疯狂发出攻势。
毛彦文思来想去,对熊希龄说:“嫁给你可以,你得答应我一个要求。”
毛彦文到底对熊希龄提了什么要求呢?为什么他们的婚姻后来被评为民国最真挚的老少恋?
说起毛彦文,她的一举成名,还是16岁的那场逃婚。
那一年,她刚考上杭州女师,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启蒙,父亲却要她嫁给布店老板的儿子。
这时的毛彦文,是女师的才女,老师和同学都对她十分赞赏,未来可期,若是沦为相夫教子的封建妇女,实在可惜。
再说,毛彦文心中早有所属,钟情于青梅竹马的表哥朱君毅。在表哥鼓励下,毛彦文毅然决定逃婚,在婚礼四处躲闪,搞得人仰马翻。
毛家因此丢尽了脸面,还被索赔巨额礼金,一时之间,事情弄得沸沸扬扬。闲言碎语像雪花一样到处飘扬,好事者甚至编排了《毛女逃婚记》,揶揄取乐。
为了挽回面子,毛父当即要求朱君毅和毛彦文订婚。
订婚后,毛彦文非常得意。她和朱君毅约定,等彼此完成学业,就步入婚姻殿堂。她满心期待自由恋爱之下,纯洁又神圣的婚姻。
然而6年后的一纸退婚书,却让她傻了眼。
这一年,朱君毅完成留美学业,回到国内。
一见到毛彦文,他就义正言辞地说:“我留学这些年,婚姻观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我和你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而且我们是近亲,不能结婚!”
朱君毅说得有板有眼,犹如钉子般扎在毛彦文的心里。毛彦文悲愤交加,一巴掌甩到朱君毅脸上,头也不回地走了。
更让她失望的是,朱君毅很快娶了一个17岁的女学生,并对外说:毛彦文性情太烈,不适合当妻子。
曾经让毛彦文自豪的自由恋爱,却成了大伙取笑她的资本,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君毅的好哥们吴宓听说了这回事后,对毛彦文深表同情,大骂朱君毅辜负了如此美好的女子。
他不顾自己已有妻儿,公然追求毛彦文,要弥补毛彦文的伤痛。吴宓甚至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情诗,扬言要和妻子离婚娶毛彦文。
毛彦文十分苦恼,刚刚受了这么大的情伤,吴宓的高调攻势令她烦上加烦。
不堪其扰后,毛彦文找到吴宓说:“那我们现在就结婚吧。”结果,真把吴宓吓到了。
毛彦文终于摆脱了吴宓,也看清了所谓的男人,不再对爱情抱有期待。
不再相信爱情的毛彦文,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事业上,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在文学和教育学上崭露头角。
毛彦文不仅才华过人,还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她的这些特点,吸引了同样对慈善事业十分热爱的前总理熊希龄。
当年,毛彦文在北平求学时,就曾多次拜访熊家,熊希龄和他的妻子都对她赞赏不已。
后来,熊的妻子去世,年纪渐长的熊希龄,身心孤独,管理慈善事业也力不从心,想要续弦。
长女熊芷和侄女朱曦得知后,有意撮合他和毛彦文。
毛彦文曾经参观过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赞叹不已,一直说:“这也是我想做的事业!”。
熊芷认为对父亲而言,毛彦文不仅是好的伴侣,也是最好的事业接班人。
在女儿的鼓励下,熊希龄主动写信示爱,侄女朱曦和毛彦文是多年同学,也帮着说媒。
但毛彦文一直把熊希龄看作慈祥、博学、儒雅的长辈,一下子接受不了,以“年龄悬殊、辈分不合”为由拒绝。
熊希龄也不灰心,他仿效年轻人追求女子的做法,南下上海约见毛彦文,坚持不懈给她送情书。
一来二去,毛彦文心动了。她打电话征求母亲意见,得到母亲的默许。
最后,毛彦文对熊希龄说:“如果你把留了20年的长须剪掉,我就嫁给你。”
熊希龄哈哈大笑:“ge命党如果连须发都不肯牺牲,还怎么为社会做事?”
1935年2月9日,66岁的熊希龄和38岁的毛彦文在上海成婚。婚礼当天,有500多为社会名流出席,教堂门前被挤得水泄不通,人们纷纷送来花篮庆贺。
剃掉胡须的熊希龄清爽俊朗,毫无暮气,身披白纱的毛彦文笑靥如花,自信从容,他们的婚事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度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婚后,毛彦文辞去大学教职,迁居北平,全力协助慈幼院管理,扩大收养规模,最高峰时一共收留了3813名孤儿,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抗日救助等慈善项目。
熊希龄感念毛彦文的支持和奉献,特地写了一首词,表达对妻子的爱意,和共同的理想追求。
世事嗟回首,觉年年,饱经忧患,病容消瘦。
我欲寻求新生命,唯有精神奋斗。
渐运转,春回枯柳。
楼外江山如此好,有针神细把鸳鸯绣。
黄歇浦,共携手。
求凰乐谱新声奏,敢夸云,老莱北郭,隐耕箕帚。
教育生涯同借老,幼吾即人之幼。
更不止,家庭浓厚。
五百婴儿勤护念,众摇篮在在需慈母。
天作合,得佳偶。
字字句句,都表达了熊希龄对毛彦文的欣赏和宠爱,希望和爱妻携手博施济众,共度余生的愿景。
奈何,天不遂人愿,日军的铁蹄冲进北平,肆意践踏,慈幼院无法再经营。安顿好孤儿后,两人转战伤病医院和难民收容所,走向救国救民的前线。
1937年12月,熊希龄在香港为抗战募捐奔波,惊闻南京沦陷的惨状,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突发脑出血,猝然离世。
正在上海安置难民的毛彦文,收到噩耗,悲痛不已,含泪为丈夫处理后事。追悼会上,她泣不成声,但仍立志会继承丈夫遗愿,把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抗战8年,她不停奔走在大小城市,创办小学和收容机构,收留战乱孤儿和难民。直到日本投降,她亲手写下2000字的祭文,来到墓前,告慰亡夫的在天之灵。
余生,毛彦文未再改嫁,坚守着丈夫的慈善事业,并在世界各地传播和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晚年,102岁的她在回忆录《往事》中写道:“短暂三年的婚姻,胜似人间三十年。”表达对熊希龄的深切怀念和感谢。
历尽千帆,毛彦文最终在熊希龄身上寻得安宁与理想,虽然短暂,却收获了一辈子的温情和事业传奇。
毛彦文的一生犹如民国风雨中的一株劲松,即便情路坎坷,但她始终绽放独立女性的璀璨光芒。
面对初恋的抛弃,她愤然离去,面对轻浮学者的求爱,她机智应对,她追求的自由爱情,不仅在形式上,更是地位上的尊重。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她最终会接受66岁的熊希龄,她要的不是婚姻的陪伴,更是理想的同频共振,互相成就。
正是这一坚持,让她实现了个人情感和时代命运的交融,活为一代传奇,向她致敬。
来源:伦妈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