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牡丹的“四季繁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7:07 1

摘要:千年流转,牡丹不改国色。但在菏泽,它已从“一时盛景”变为“四季盛放”,从“单一种植”升级为“全链发展”。在科技与文化的润泽下,菏泽牡丹走上了“四季繁华”的产业蝶变之旅。

四月的和风,总是能唤醒这满城绮丽。从“始于隋,兴于唐宋”,到明清时期的“牡丹之盛,古今稀有”,传承千年的菏泽牡丹,如今已与这座城市相融相生。

千年流转,牡丹不改国色。但在菏泽,它已从“一时盛景”变为“四季盛放”,从“单一种植”升级为“全链发展”。在科技与文化的润泽下,菏泽牡丹走上了“四季繁华”的产业蝶变之旅。

从“国色天香”到产业基因

历经唐宋兴盛、明清鼎盛,牡丹在菏泽这片黄河冲积平原上扎根繁衍出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308个品种。

然而,长期以来,全国的牡丹都是以“观赏经济”为主,花期集中在春季,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有限。如何让“谷雨花谢人散”的牡丹实现“四季繁华”?这是菏泽牡丹成为真正“富民之花”的产业难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菏泽时强调,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

谆谆嘱托为菏泽指明了方向。近年来,菏泽以科技创新和文化重塑为突破口,不断推动牡丹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产业”转型。如今,菏泽牡丹品种占全国新品种总量的80%,苗木出口量占全国的90%,更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全产业链体系,牡丹产业逐渐发展为菏泽独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四季赏花的“时空革命”

过去,不少在其他季节来菏的游客感慨“所来非时”,无法一赏牡丹的国色天香。如今,菏泽通过技术创新,让牡丹在不同季节“按需绽放”。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人们就利用牡丹的生态习性,将它置于土窑,四周以火烘,促使牡丹提前至春节期间开花供人们欣赏,这在当时称为“烘花”。“但受气候、技术等条件制约,牡丹冬季催花一直存在着花期不易控制、成花率低的问题。”菏泽花木协会会长孙文起介绍。

为使“花随人意应时开”,一代代牡丹花农和专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采用冷库休眠、大棚催熟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花期,实现了牡丹四季供应。”菏泽诚美牡丹产业园相关负责人李洪勇告诉记者。

今年,菏泽催花牡丹销售量突破60万盆,其中销售到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20万盆。品种也从原来的少数几个品种向全色系、多花型转变,现已覆盖白、粉、红、紫、黑、黄、绿、蓝、复九大色系,60多个品种。前段时间的热播电视剧《国色芳华》中的牡丹、芍药,就是使用了2500余株“花随人意应时开”的菏泽牡丹、芍药。

菏泽牡丹也插上了“云翅膀”,广大花农通过电商直播等销售方式,不断提高市场销售份额,由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扩展到北至漠河、南至昆明等区域,真正实现了畅销全国各地。

一朵花的“产业集群”

在菏泽,牡丹的价值不仅在于“花开”,更在于“花落”后的全方位开发,这也是“四季繁华”重要原因之一。

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牡丹浑身都是宝,开发出11大类260余种产品。尧舜牡丹研发的牡丹籽油、花蕊茶等产品畅销全国。龙池牡丹研发出百余种牡丹单品。目前,菏泽 120 余家牡丹深加工企业已形成集群效应,2024年菏泽牡丹产业总产值达130亿元,带动就业近50万人。

文化重塑也为牡丹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每年牡丹节会吸引游客数百万人次,去年牡丹节会期间单日最高游客达28.5万人次;巨野县2万多名农民画师以牡丹为题材创作工笔画,2024年创造产值45亿元,多幅作品在重大场合和国际城市亮相,菏泽牡丹文化走向了国际舞台。

如今的菏泽,牡丹已不仅是一朵花,更是一张城市名片、一条富民产业链、一种文化符号。 从“甲天下”到“走天下”,菏泽牡丹正以科技为翼,飞向更广阔的未来。

菏泽日报 记者 马源劭

来源:忘忧文案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