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赛道迎来大玩家:vivo切入有何底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8 22:47 2

摘要: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演讲时表示,近日vivo已经成立“vivo机器人实验室”,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

随着AI大模型持续快速发展,又一家大厂宣布进军机器人行业。

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演讲时表示,近日vivo已经成立“vivo机器人实验室”,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

这并不是一时兴起。全球手机行业已经进入发展成熟期,想要寻求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打开智能生态的大门。

在AI大模型浪潮下,智能终端产业正迎来一系列新机会,AI眼镜、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等,都是当下备受关注的新应用场景。虽然这些行业此前已经发展多年,但倘若不是大模型带来的泛化技术提升并实现“智能涌现”,这些终端可能不会那么快迎来发展加速期。

但多条腿走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从不缺乏盲目跨界最终失败的案例。面对旺盛的市场机会,如何立足既有技术优势和场景能力,适当复刻并扩充业务范畴,是一门需要深入权衡的艺术。

虽然目前vivo最为大众知晓的是手机业务,但手机与机器人产业之间实则有极强业务关联性,甚至基于多年来在手机端的研发设计经验以及供应链积累,将能力复刻落地到机器人行业,反而会让vivo更具备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如此构建起的智能互联生态,也会成为vivo面向下一个AI技术时代的核心竞争壁垒。

那么vivo进入机器人市场,到底有几分底气?

从手机到机器人:业务连贯延伸

手机作为近二十年来重要的人机交互入口,如今已经成为前沿科技一种高度集成化的落脚。

伴随通信技术和计算处理技术发展,如今的手机早已脱离最早的通话功能,逐渐加入音视频播放、网页浏览、移动支付、短视频等功能,由此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大模型能力加持下,未来手机也将成为人类的“智能助理”,持续深入参与到人类的生活场景中,甚至能够帮助人类解决一些数字世界中高频但相对简单的问题。

而vivo对进入机器人市场的定义为聚焦消费级市场,覆盖个人和家庭场景推出产品。胡柏山在演讲中透露,未来愿景是将机器人应用在家庭服务、养老、医疗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既能干好活,还能很懂你”。

从这个角度看,其手机与机器人业务未来能提供的价值具备高度一致性:二者无论从产业链还是功能定位来说,属于智能终端在物理世界的连贯延伸。手机承载了个人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个人和家庭机器人则辅助完成相对复杂、需要从物理世界推进的工作。

不难发现,不同于此前手机厂商探索跨界造车的路线,vivo选择从手机到机器人的路线,核心是从“为人服务”出发,寻求持续为人提供更高价值和更多能力的产品,而非盲目跟风。

虽然目前手机产业链与汽车产业链公司之间存在一定交集,但行业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且汽车与手机在场景上的连贯性并不如家用机器人——这也体现出vivo的战略聚焦。

只是目前阶段,机器人行业还处在发展早期。即便在行动能力方面已经可以令人惊叹,但要谈及商业化落地,仍有一段距离要走。虽然今年来,无论国内外都有机器人“进厂打工”的实例出现,但工厂场景相对固定化,并不意味着机器人很快可以实现通用性。

其核心是AI能力与机器人能力之间仍需要进一步深化融合,此外,机器人也需要找到更具规模化的场景落地,实现从技术到场景的完整闭环,持续训练和优化软硬件能力,才能真正推动机器人行业大规模发展。

手机或许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基石。

胡柏山分析道,过去几十年,手机行业可以说是新产业的“孵化器”。当前的AI和机器人,分别代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顶尖技术成果,但两个世界尚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未能完美联接。

“手机行业有着最大基数的消费人群、最前瞻的技术生态、多元的应用场景。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它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且依旧会遵循以人为本、回归用户场景创造极致体验的价值准则。”他进一步指出,计划通过“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的路径,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用户的真实生活,回归场景,解决痛点,迭代产品。

由此,手机业务可以作为vivo机器人业务的前端试验场,其全球5亿用户可以提供丰富的端侧智能数据与场景,帮助机器人在家庭场景化服务中提供训练基础,更快形成一定程度上的通用性。

智能化深水区:打造多端生态壁垒

这也显示出,进入AI时代,单一硬件智能化快速演进过程中,“群体”智能也在暗流涌动。

在中短期的未来,手机依然是人们智能生活的重要中枢,但围绕手机产生更大范围连接的多类型智能终端,将与手机一并构成未来智慧生活的关键。

在今年博鳌现场,vivo还展示了MR设备阶段性成果——混合现实头显。这意味着,vivo在加速构建覆盖产业链-技术链-商业化场景的智能生态闭环。

胡柏山介绍,vivo进入机器人行业,是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不做全身硬件,让机器人可以“看得懂场景,听得懂需求,给得了回应”。

拆分来看,“大脑”无疑是指AI大模型,“眼睛”则可以涵盖各类传感器、摄像头、眼镜——这些恰恰是vivo在30年发展过程中持续沉淀的能力。

2018年vivo建立人工智能全球研究院,此后就在持续迭代手机智能化相关产品;2023年推出自研通用大模型矩阵——蓝心大模型BlueLM。目前,vivo的AI团队已经有1000余人——这些是其构建机器人和手机“大脑”的核心。

影像更是手机厂商长期以来激烈竞争的领域,对此,vivo不仅从传感器层面,甚至通过自研芯片、叠加软件AI能力等方式持续优化;MR头显则是深入到三维空间计算领域——这些是“眼睛”的重要组成。

正如胡柏山所言,vivo选择造家庭机器人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复用性,用户场景连续性,产业共荣理念。

由此,手机+MR设备+个人/家用机器人形成的生态壁垒,可以持续完善vivo在打造产品通路过程中的“硬件-数据-场景”正向闭环,构建多终端的生态集群,更好拥抱AI大时代。更遑论此前已经累积的产业链能力、供应链标准,可以进一步赋能vivo打造软硬件生态的全过程,且做到成本可控。

胡柏山在演讲中多次提及“中国智造”的爆发潜力——5G基站、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为AI与机器人产业提供了肥沃土壤。vivo的机器人战略,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短期来看,vivo需应对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不确定性。但长期而言,vivo的生态化能力与场景深耕策略,有望使其立足手机业务,并在智能家居、健康养老等万亿级人机交互场景中占据先机。

在AI大模型与硬件创新双轮驱动下,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已不可逆。vivo正以技术复用为矛,场景闭环为盾,在这场智能革命中抢占制高点。

来源:IT时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