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汉年被认定有三条罪名,陈云作证说:这三条罪名都不成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8 06:39 2

摘要:潘汉年从1927年参加革命到1954年被捕,整整27年间,潘汉年为中国革命事业倾注心血,建立了卓著功勋。

潘汉年从1927年参加革命到1954年被捕,整整27年间,潘汉年为中国革命事业倾注心血,建立了卓著功勋。

而从1955年入狱到1982年获得平反,又是整整27年,他从革命功臣沦为"囚徒",饱受磨难。

这前后两个27年,构成了潘汉年生命中最鲜明的对比。

28集电视连续剧《潘汉年》播出后,全国观众才首次通过荧屏认识了这位中共党史上的传奇人物及其丰功伟绩。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55年4月3日这一天。

当晚,潘汉年作为出席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的正式代表,并以上海代表团负责人之一的身份,在北京饭店301号房间突然被秘密逮捕,并立即被投入功德林监狱,这是一个主要关押敌伪战犯的地方。

给他扣上的罪名是"进行反革命活动"的"内奸"。

这一突发事件,不仅潘汉年自己没有想到,他的诸多友好和同事也完全没有预料到。

从1955年4月潘汉年被捕到1963年1月对他正式审判定罪判刑,潘汉年经历了整整八年的预审期。

这样漫长的预审期在共和国法制史上也属于罕见现象。

尽管潘汉年案情复杂,但上有中央五人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有主管部门组成的强大专案班子,经过一年多的侦查,到1957年夏秋之际,案件基本查清可以结案。

但由于此案重大,非主管部门所能最终定性,因此拖延至1963年1月才将潘汉年正式推上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庭。

审判成了一种走过场的程序,一切都已事先安排好。

念完起诉书后,稍顷就是宣判。

潘汉年被判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在长达一千多字的《刑事判决书》中,潘汉年被指控的罪名主要有三项:

一是说他在1936年的国共合作谈判中"秘密投降了国民党,充当了国民党特务";

二是说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秘密投靠了日本特务机关,当了日本特务,并与大汉奸汪精卫进行勾结";

三是说他"在上海解放后,掩护以胡均鹤为首的大批中统潜伏特务和反革命分子,并供给盘踞在台湾的敌人情报","致使敌机在1950年春天对上海进行了连续轰炸"。

就这样,潘汉年开始了漫长的牢狱生活。

在对潘汉年的《刑事判决书》中,法院认定他犯有三项重罪,这三条罪名成为压在潘汉年身上长达27年的沉重枷锁。

然而,这些罪名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三项罪名的具体内容及其历史脉络。

第一项罪名指控潘汉年在1936年的国共合作谈判中"秘密投降了国民党,充当了国民党特务"。

这一罪名涉及的历史背景是:1936年夏天,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党开展了一系列秘密谈判。

潘汉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奉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之命从莫斯科回国,与国民党进行联络谈判。

之后,他又从陕北保安直接受中共中央派遣前往南京、上海与国民党代表谈判。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潘汉年与国民党中央的谈判代表张冲先生有过长达近一年的多次接触,包括一些谈判桌外的交谈。

张冲虽是国民党CC派的骨干之一,但对国共合作持积极促进态度。

潘汉年和后来参加谈判的周恩来都曾对张做了许多思想宣传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效果。

然而,办案者却把潘汉年在与张冲的某些谈话中对陕北根据地和红军情况的介绍,歪曲为"向国民党秘密提供情报",并断定这就是"充当了国民党特务"的证据。

第二项罪名指控潘汉年在"抗日战争期间,秘密投靠了日本特务机关,当了日本特务,并与大汉奸汪精卫进行勾结"。

这一指控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特殊环境。

当时,潘汉年奉命深入敌后主管情报工作,按照情报工作的规律,在日本情报机构建立内线,并亲自出马和日本情报机构头目直接周旋。

这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工作策略,也是获取敌方情报的必要手段。

关于与汪精卫"勾结"的指控,真实情况是:1943年夏天,潘汉年奉命去找李士群,目的是为了取得有关敌伪"扫荡"的情报,事关根据地安危大局。

但李士群为了向汪精卫邀功,将潘汉年诱骗到南京并挟持他去与汪精卫会见。

面对突变情况,潘汉年临危不乱,巧妙周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汪精卫从潘的谈话中并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此后潘与汪再也没有任何联系。

第三项罪名指控潘汉年"在上海解放后,掩护以胡均鹤为首的大批中统潜伏特务和反革命分子,并供给盘踞在台湾的敌人情报","致使敌机在1950年春天对上海进行了连续轰炸"。

这一指控的背景是上海解放初期面临的复杂局面。

胡均鹤虽然是国民党中统留下的特务,但他在抗战时期曾为中共情报工作做过有益的事,解放前夕又主动向中共投诚,并有立功表现。

运用胡参加肃反工作是按照中央政策办事,也是对敌斗争的客观需要,并取得了实际成绩。

其他被运用的若干原国民党特务情况也大体类似,都是基于策略的运用,目的是分化瓦解敌人。

这项工作并非潘汉年个人决定,而是由上海市公安局领导决定,并报经华东局领导批准的。

至于所谓向台湾"供给情报"导致敌机轰炸上海,更是颠倒黑白。

事实上,有潜伏敌特向台湾提供各种情报,台湾当局派飞机来轰炸上海,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必然发生的事。

潘汉年作为上海市主管领导人之一,恰恰是与敌特的破坏活动,与敌机的轰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潘汉年逝世后的日子里,更加孤苦无依的妻子董慧也在渊江茶场凄凉地告别了人世,时间是在潘汉年去世一年零十个月后。

潘汉年夫妇没有子女,他们这个仅有两人的小家庭就此完全消失了。

然而,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潘汉年并没有被历史遗忘,更没有从他的诸多战友和同志的记忆中消失。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大批冤假错案开始被平反。

此时,一些始终惦记着潘汉年的老朋友和老领导公开表示了对他的深切怀念,并且积极为他的冤案奔走呼号。

首先是李一氓、于伶等人写诗作词,抒发了对潘汉年的深切思念。

在潘汉年平反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老领导陈云同志的登高一呼,以及潘汉年的老战友廖承志的率先表态。

陈云在30年代中央特科工作时就是潘汉年的直接领导。

1935年,他和潘又一起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情况。

因此,陈云对潘汉年的基本情况及其为人是非常了解的。

虽然陈云对潘汉年在国共谈判和敌后情报工作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并不直接了解,但凭着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同志的责任感,使他意识到把潘汉年打成"内奸"、"国民党特务"、"日本特务"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他怀疑这是一起不折不扣的大冤案,并认为如果他们这一代老人不及时出来说话,设法澄清纠正,后来的人就更不好办,冤案就有可能永无平反之日。

1981年初,陈云以中纪委书记的身份,亲自调阅了有关潘案的全部材料,进行认真研究。

随后,他一面向当时中央的主管领导胡耀邦以及邓小平、李先念等同志写信,提议对潘案进行复查。

一面又向廖承志、刘晓等当年和潘汉年共同战斗过的老同志提出要求,要他们积极提供当时的真实情况,并组织有关知情人写材料,帮助中央进行复查。

陈云的这种高度负责和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挥了积极影响。

中纪委在陈云的直接指导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把潘汉年一案复查清楚。

复查结果以确凿无疑的事实证明,把潘汉年打成"内奸"、"国民党特务"、"日本特务"完全是颠倒历史是非的诬陷不实之词。

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根据中纪委的复查结果,正式发出了《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

《通知》在叙述了潘汉年的简历之后,着重指出了他在历史上的重大功绩,并且对他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评价。

这份文件彻底推翻了强加在潘汉年身上的三项"莫须有"之罪,使他在离开人世5年后终于获得了平反昭雪。

在平反文件中,中央对强加给潘汉年的三项罪名,都一一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澄清。

关于第一项罪名,文件指出潘汉年在国共谈判中完全是执行中央指示,与张冲的接触也是正常的统战工作,不存在"投降国民党"和"充当特务"的问题。

关于第二项罪名,文件承认潘汉年在敌后情报工作中的贡献,肯定了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工作方法,否认了他"当日本特务"的荒谬指控,并对他被迫与汪精卫见面的情况做了客观评价。

关于第三项罪名,文件确认潘汉年运用胡均鹤等原国民党特务是按照中央政策办事,是对敌斗争的需要,并取得了成效,不存在"掩护特务"和"向台湾提供情报"的问题。

潘汉年案的平反过程,也充分展示了以陈云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对党的事业、对历史真相、对战友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厚情谊。

如今,通过电视连续剧《潘汉年》等文艺作品,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位中共党史上的传奇人物及其辉煌业绩,理解了他无私奉献、大智大勇的人格风范。

潘汉年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他的经历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之上。

1.炎黄春秋 . 1998 (02) 《潘汉年冤案的形成与平反》

2.上海党史研究 . 1995 (06)《潘汉年冤案前前后后》

3.新文学史料 . 2020 (02)《寻找跌宕起伏的潘汉年》

来源:鉴史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