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3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觉得,肺癌离自己很远。
可现实是,它可能就在你每天咳嗽、嗓子沙哑的背后,悄无声息地靠近。
王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生活规律、不抽烟,也没家族病史。可最近几个月,他总觉得嗓子“发紧”,说话带痰,声音也哑得厉害。
起初他以为只是感冒没好利索,便自行服了些含片、止咳药,结果症状非但没缓解,反而越来越重。直到出现呼吸困难、胸闷,他才匆匆前往医院。
最终确诊:肺癌。为什么肺癌会从“嗓子”开始发出信号?哪些特征值得警惕?我们该怎么判断、如何预防?今天,小九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看似“远”、其实可能“近”的健康话题。
咳嗽,是肺癌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
但它的“伪装术”太强,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支气管炎、咽炎、甚至是普通感冒。
尤其这两种“嗓子变化”,很容易被忽略,却可能是肺癌的“敲门砖”:
如果你不是演员、教师这类用嗓过度的职业,却出现持续超过3周以上的声音嘶哑,就要提高警惕。
声音嘶哑的根源,多数源于喉返神经受压。而这个神经,正好从肺部附近穿过。若肺部肿瘤增长、压迫神经,便会导致声带活动受限,从而引起持续性沙哑。
很多肺癌患者,正是因为这个症状才首次就医。
有些人总觉得嗓子里“卡了东西”,反复清嗓子、咳痰,但检查又看不出什么大问题。
这其实是气道受到肿瘤刺激后产生的敏感反应。尤其当肿瘤靠近气管或支气管时,咽部会有明显不适。
如果这种异物感持续两周以上不减轻,同时伴有干咳、胸闷等症状,一定要尽早就医。
肺癌的隐匿性,主要来自它的解剖位置和发展路径。
肺部没有明显的痛觉神经,早期肿瘤即使增长,也不容易被察觉。等到影响到气道、神经或出现远处转移,症状才会变得明显。
此外,肺癌早期没有“特异性表现”,咳嗽、气短、乏力这些症状在普通人身上也很常见,极易被忽视。
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肺癌的早期发现率不足20%,而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不足10%。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无数因为“忽视早期信号”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
当提到肺癌,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抽烟抽多了”。
确实,吸烟是目前肺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超75%的肺癌病例与吸烟相关。但不等于非吸烟者就能掉以轻心。
以下这几类人群,同样面临较高肺癌风险:
长期接触厨房油烟者:研究发现,高温油烟中含有苯并芘等致癌物,对肺部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有家族史者:肺癌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一级亲属中有人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环境者:PM2.5等污染颗粒可长期沉积于肺部,引发慢性炎症甚至细胞突变。
患有慢性肺病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结核等,会增加肺癌发生概率。
因此,肺癌并非只盯着烟民,它的“目标”远比我们想象的广泛。
肺癌虽难缠,但并非不可防。
尤其在医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改变结局的关键。
医生建议这三类人群,每年定期进行肺癌筛查:
年龄在40岁以上、且有吸烟史或职业暴露史的人
家庭成员中曾有人患肺癌
长期咳嗽、胸闷不明原因者
筛查手段以低剂量螺旋CT(LDCT)为主,它能在毫无症状的情况下识别出肺部小结节,发现早期癌变的可能性远高于X光。
而对于发现结节者,医生会根据结节大小、形态、密度等因素判断危险程度,部分人群还需结合肿瘤标志物如CEA、CYFRA21-1等进一步检查。
肺癌的预防,并非遥不可及。日常生活中,这些行为可能决定你未来的健康走向:
戒烟:无论吸了多少年,什么时候戒烟都不算晚。研究表明,戒烟5年以上,肺癌风险将明显下降。
减少油烟暴露:炒菜时开油烟机、使用低温烹饪方式,是对肺的基本保护。
远离空气污染:出门戴口罩、家中使用空气净化器、避免在高污染时段外出,都有助于减少肺部刺激。
重视“微小不适”:嗓子不舒服、咳嗽久治不愈、声音沙哑等信号,若持续超过两周,一定要就医排查。
规律体检:尤其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胸部CT,早发现早治疗,才是肺癌真正的“解药”。
肺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一次次忽略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当嗓子开始“变声”、异物感持续不退,不妨停下来认真想一想:是不是该去医院看看了?
医生常说:“早发现一厘米,晚发现一条命。”健康是拼出来的,但更多时候,是“察觉”和“行动”带来的结果。
别等身体发出“最后通牒”,才后悔没早点重视。
参考资料:[1]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年版)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肺癌诊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
[3]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专家访谈. “肺癌早期信号识别与筛查建议”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邵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