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三环安华桥边的“大白球”,见证了21年间,我国科普活动从“科普日”到“科普月”的升级。9月5日,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接下来,北京市全国科普月将组织30余场重点活动,超3000场次科普活动将在本市16区和经开区全面铺开。
北三环安华桥边的“大白球”,见证了21年间,我国科普活动从“科普日”到“科普月”的升级。9月5日,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接下来,北京市全国科普月将组织30余场重点活动,超3000场次科普活动将在本市16区和经开区全面铺开。
2004年,首个全国科普日活动就在原中国科技馆“大白球”前启动。20年后,在这里,首个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再次扬帆起航。“科普工作姓‘科’名‘普’,我们要抓住科学的实质,采用普及的形式。”曾任中国科技馆馆长的王渝生,回忆起首个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场景,“虽然当时我们的展板、展品数量有限,但活动现场人山人海,工作人员用大喇叭做讲解,观众都闪着明亮的眼睛,看展板、听解说、做实验。”
现在,科普与科技结合更加紧密,互动展品、科普剧、实验秀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传播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启动仪式现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今年已经80多岁高龄的王渝生,以及众多科普志愿者,在大屏幕上与20年前的自己“相拥”。
北京市科协科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将通过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全月科普矩阵”,精准聚焦青少年、老年人、产业工人等五大重点人群,针对性破解以往科普工作中存在的“碎片化传播”“短期化效应”等难题,打通科普服务直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刘苏雅,金瑶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