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5 15:45 1

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施行,家庭教育已从传统的“家事”上升为重要的“国事”。

作者:张阔(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施行,家庭教育已从传统的“家事”上升为重要的“国事”。

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成长环境面临深刻变革。一方面,数字化浪潮全面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互动模式,网络环境成为继家庭、学校之后的“第三重社会化空间”;另一方面,“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学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亟待完善。这些变化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期一项在青岛市开展的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亲子关系这一核心情感通道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与家庭亲密度是重要的保护性因素,能够显著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而惩罚严厉则会成为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这一发现揭示了家庭环境作用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关系路径。

研究还发现,学校环境与网络环境在家庭教育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良好的学校支持能够强化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而父母对子女网络行为的合理监管则能增强情感温暖对亲子关系的促进作用。这些发现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家庭、学校、网络等多重环境系统的共同影响,需要构建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性变化特征。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力随着青少年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亲子关系的中介重要性在高中阶段达到顶峰,而学校支持的调节作用则在青少年后期愈发凸显。这表明,青少年心理发展环境从一个由家庭主导的模式,逐步演进为家庭、学校、网络等多系统协同作用的整合模式。

基于这些研究发现,建议构建分阶段、多系统协同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在家庭层面,应根据子女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初中阶段应注重情感联结与规则建立,帮助孩子健康度过青春期;高中阶段需侧重压力共担与自主赋能,为孩子成长提供情感支持;大学阶段则要尊重独立与开展价值对话,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学校层面,应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加强家校协同机制建设。中学要建立常态化家校沟通渠道,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高校需创新家校联系形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同时,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育心”与“育德”的有机统一。

在社会层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开发普及性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建议教育、卫健等部门联合编制分年龄段的《家庭教育指导指南》,通过官方渠道向全社会推送。同时,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基层社区治理,在街道、社区层面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家庭提供便捷、普惠的心理支持服务。

此外,还要强化数字环境治理并激发其正向教育潜能,鼓励创作传播优质数字内容,将互联网空间建设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涵养品性的新阵地。

总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协同努力。只有建立多系统协同的支持体系,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