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7年秋季,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率部挺进井冈山,开创了农村革命的新局面。这支红军部队与国民党势力进行了激烈斗争,既在战场上直面战火,也在舆论阵地中突破封锁、反击污蔑。
【01 斯诺与中国结缘】
1927年秋季,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后,率部挺进井冈山,开创了农村革命的新局面。这支红军部队与国民党势力进行了激烈斗争,既在战场上直面战火,也在舆论阵地中突破封锁、反击污蔑。
"鲁迅是我理解中国的关键。"斯诺如此评价道。
1936年夏季,斯诺在陕北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这一长时间的采访记录在当时实属罕见。
【02 初见毛主席】
斯诺造访毛泽东的窑洞住所时,发现其陈设极其朴素却一尘不染,令人心生舒适。书架上摆满了哲学与历史典籍,仿佛一个便携式知识宝库,充分展现了主人的学识渊博。这位领袖的日常生活如同白粥般简约随性,然而在军事与政治领域,他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在十余日的深入交流中,毛泽东与斯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以滔滔不绝的讲述,系统阐述了对抗日战争、统一战线、中国历史、革命战略以及长征的独特见解。这些真知灼见如同长江奔流,气势磅礴,其前瞻性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面对红军的英勇表现,斯诺深受震撼。虽然他们时常衣衫褴褛,但战场上却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舍生忘死的精神。在斯诺看来,这些充满豪情的将士无疑将成为中国赢得最终胜利的核心力量。
斯诺在跟随毛泽东期间,内心萌生了一个坚定的想法:他要把中国革命的故事完整记录下来。
在毛泽东的积极推动下,他获得了充分支持,被激励真实记录红军与统一战线中的动人故事。
斯诺在日记中首次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深深敬仰,他记录道:主席的信仰坚不可摧,极大地鼓舞了他的斗争精神。
告别之际,毛泽东的肖像被斯诺用相机定格,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更作为历史性的影像被载入史册。
斯诺始终珍藏着毛主席拍照时佩戴的那顶红军帽,将其视为珍贵物品。1975年,他的妻子洛伊斯·斯诺将这件文物转交给邓颖超。目前,这顶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红星八角帽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作为一段感人至深的传奇见证。
红军帽的传奇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那些艰难往昔在历史长河中依然闪耀着光芒。
【03 一张照片震惊世界】
完成陕北的实地考察后,斯诺在共产党协助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抵达西安。抵达后他惊讶地发现,国民党情报机构和新闻媒体已散布谣言,称他遭"赤匪"杀害。令人意外的是,斯诺不仅平安归来,还带回了毛泽东的珍贵照片,这一铁证彻底揭穿了国民党的虚假宣传,向国际社会展现了红军的真实面貌。
1936年11月14日,上海英文报刊《密勒氏评论报》刊载的这张照片,如同黎明前的惊雷,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巨大震动。
1937年,海伦·斯诺携带着这张珍贵的照片亲赴延安。毛泽东见到照片时难掩惊喜与感激。这张影像打破了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和红军的妖魔化宣传,他们曾将红军污蔑为“土匪”。正是斯诺的报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这些胸怀理想的革命者,并为他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支持。
日军为何拒不撤离?反倒要求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军队撤退,这究竟是何等荒谬的逻辑?
【04 “我爱中国”】
在斯诺和卡尔逊的联合推动下,一支旨在援助中国的航空队伍在美国成功组建。
在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他先后三次到访,每次都有幸与毛泽东主席会面,双方的情谊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深厚。
在1972年农历新年前夕的2月15日,埃德加·斯诺于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七岁。
来源:眾說烽耘